恋足不是心理疾病 勿用“变态”的眼光看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恋足,在普通人看来有种恶心又变态的感觉,让人难以忍受。
不少恋足癖者发现自己有恋足倾向后也很焦虑,害怕周围人知道后看不起自己。那么恋足是一种心理疾病吗?能不能改掉这种习惯呢?
对此,39健康网邀请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媚进行一一解答。
一、恋足不是心理疾病
单纯的恋足只是一个人的兴趣偏好,属于个人的私生活,不能因为恋足就随意给人贴上“变态”和“不正常”的标签。
吴主任告诉我们,心理疾病的判定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首先,要看这种“恋”有无对人的情绪、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如果他仅仅是喜欢,那只能是一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所在。不能因为一个人喜欢某个东西,就说他有病。
只有当这种爱好给他的心里造成了负担,产生痛苦、难受、焦虑、抑郁等症状后,才达到了疾病的标准。
其次,要看“恋”的持续时间长短。如果某个人只是因为某段时间无聊,在网上看到关于恋足的东西后,对别人的脚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这段时间特别关注。这种短期内的“恋”也不能算疾病。
一定要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且严重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并让患者内心感到痛苦,才构成一种病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才能成为疾病。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拉丁情歌王子瑞奇马丁,台湾百变作家李敖等等都是恋足人士,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得非常成功,对他们来说,恋足也就仅仅是一种个人喜好。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因为追求某种东西而感到很痛苦、很矛盾,然后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心理障碍,它也不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
二、恋足癖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
恋足癖属于恋物癖的一种。恋足癖通常对异性或者同性的脚表现出异常的兴趣,看到别人的脚,总是忍不住想看、摸、亲吻,甚至想要去占有。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恋足癖与性偏好障碍有关。
性偏好障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对象异常(比如同性恋),一类是性动作变异,恋足癖就属于后者。
正常人可通过异性间的交往、性交来获得满足,而具有性偏好障碍的人,则需要通过其他东西来达到性兴奋,获得性满足。
历史上希特勒对肛门和粪臭味非常感兴趣,他每次性生活之前必须闻到这种气味来达到兴奋和满足,这也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
三、恋足是释放压力和保护自己的表现
关于恋足癖的病因仍未可知,吴主任解释已有研究报道称恋物癖的脑电图检查和普通人相比,慢活动略有增多。
在智力结构上,言语智商偏低,而操作智商一般为正常甚至超过正常人。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恋物癖的人性格偏内向,不善于表达。”
当他们对异性产生兴趣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情感,也不懂怎么去交往。
可能在某个时候,突然看到了异性的脚、袜子、内衣等东西,就产生了性兴奋和性冲动,经过几次反复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并固化了这种冲动。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恋物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他从所“恋”的物里感到了愉快,并且能避免因交往上的不足所导致的尴尬。
这种恋物只是与常人不一样的获取性满足的方式,能让他们得到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双重满足。
只要能找到合理的释放方式,这就是正常的。
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恋足、恋物本身就是作为他们释放压力的表现。
四、恋足癖该如何治疗呢?
任何一种行为的固化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人是天生的恋足癖或者恋物癖。
针对恋足者的治疗,吴主任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应以平常心对待之。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或者亲人有恋足的行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可以观察一段时间。
一味的指责反而会让其产生阴影,导致他想看又不敢看,这种心理的矛盾是为心理障碍。
如果他只是对脚感兴趣,想看的时候就看,看完后该干嘛就干嘛,不影响生活和学习,一般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要对症下药。很多时候,周围的人或许就是导致某人恋物的元凶。家庭不和睦,经常遭受家暴,或者被同龄人欺负和嘲笑……
当一个人受到这些不良刺激后,由于不善表达,但又急需寻找一种平衡。
刚开始他只是想找到一个来摆脱这种困扰的发泄口,一旦突然发现某个东西,能让自己得到快感,反复几次以后,就会慢慢固化,形成一种癖好。
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可以从人际交往开始,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尝试正常的异性来往。
如果能从人际交往获得快乐,或者有正常性交生活,在恋物上就会淡化过来。
最后,转移注意力。主要针对年轻的恋足者,因为8-15岁的时候,对恋物并没有形成很深的意识,最初可能只是一种好奇,或者生活圈太小,性格太内向所致。
在治疗上,家长可以鼓励他多去交往,多和朋友出去玩,多看健康的书籍,让他慢慢淡化,而不应该过多和他讨论这方面的东西。
对于年幼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后,基本都能纠正过来。
当然不排除以后的生活中碰到诱发因素,比如说在和异性的交往中受到挫折,让他感情不能得到满足,在郁闷的情况下,就会回到以前的恋物状态。
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成人的治疗要复杂且困难得多。家庭环境、就业情况、感情生活等因素都会对其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