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口腔症状图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根据导致出现艾滋病口腔疾病的原因,可分为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卡波西肉瘤、HIV相关性牙周病、坏死性口炎、溃疡性损害、唾液腺疾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类型,具体症状表现各异。
假膜型表现为黏膜上白色的膜状物,可擦去,常累及咽部、软腭、腭垂、舌、口底等部位;红斑型多发生于舌背和上腭,颊黏膜也可见,表现为弥散的红斑,严重时伴有舌乳头萎缩。
在口腔中好发于腭部和牙龈,其发展阶段分为斑块期和结节期,呈单个或多个褐色或紫色的斑块或结节,初期病变逐渐发展高出黏膜,可有分叶、溃烂或出血。
表现为广泛的组织坏死,重者可出现口腔黏膜严重溃疡、糜烂、坏死等症状。
常发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黏膜会出现单个或多个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疼痛性溃疡。此外,可发生无明确原因的非特异性口腔溃疡,病损范围较大,不易愈合。
多累及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大唾液腺的弥漫性肿胀,质地柔软,常伴有口干症状。
是第二大常见的HIV相关性肿瘤,常以无痛性颈、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要表现。口内好发于软腭、牙龈、舌根等部位,表现为固定而有弹性的红色或紫色肿块、伴有或不伴有溃疡。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侵袭机体免疫系统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
当机体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即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HIV,进而出现全身或局部症状,艾滋病发病期会导致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发生,从而出现一系列口腔症状。
需针对艾滋病及相关的口腔疾病进行治疗。艾滋病常应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依非韦伦、依曲韦林、利托那韦、拉替拉韦等药物进行治疗。
真菌感染导致的口腔症状主要以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如制霉菌素局部涂抹,碳酸氢钠溶液含漱,以及氟康唑、伊曲康唑口服等;病毒感染导致的口腔症状可应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卡波西肉瘤可行局部放疗、激光、手术切除、烧灼、刮除和冷冻治疗;对于相关的细菌感染性炎症,可应用甲硝唑、头孢克肟等抗菌素进行治疗;口腔溃疡也可应用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对于增生性病变,如乳头状瘤主要以切除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