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奥美员工猝死 别用生命加班

奥美员工猝死 别用生命加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奥美员工猝死 别用生命加班

5月14日,有多名网友发表微博称,13日下午,奥美公司北京分公司一名员工在办公室猝死,此事随即引发网友关注。

事发当晚6点多,有网友曾发微博称,看到急救人员从奥美公司楼下抬出一名男子,“脸色蜡黄,瞳孔发散,僵硬地躺在担架上,连续被按压胸腔也没有效果。”

14日下午3点,奥美中国官方发表悼念微博证实此事。“昨晚,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年轻的伙伴。这位北京公关的同事,其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深得公司同事以及客户的赞赏。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深陷哀痛中,唯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

希望所有的伙伴和我们一起,为他祈祷,点燃烛光,温暖他通往天堂的路。”不少网友得知死者从事公关工作后,纷纷呼吁年轻人重视身体健康,不要加班过度。

猝死可怕 别用生命为加班买单

从2012年起,猝死这个词仿佛无数次地萦绕在我们耳边。

从美女淘宝店主延续到今年的奥美员工。我们不仅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为我们打工一族的健康警钟。猝死,难道真的跟我们只有“一墙之隔”吗?

随着生活工作模式的改变,猝死的威胁也开始慢慢走近一些平时看似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

因为中青年人工作相对繁重,生活压力大,平时疏于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和调理,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而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神经功能紊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脏突然缺血而猝死。

一部分病人在心源性猝死前数日,甚至数月可能会出现原发疾病病情变化或诱发因素相关的症状体征,如胸闷、胸痛、憋气、头晕、心慌、气短、出大汗、浑身乏力等不适,甚至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非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

当猝死来临 莫错过黄金抢救期

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如果数分钟内得不到有效的急救,存活机会就会相当低。

有研究显示,一般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发生3秒钟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就会出现意识丧失;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病人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

如何对心脏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现场急救?

1、将病人平卧于木板或水泥地上

让患者就地采取坐位、半卧位或卧位,松开领口当患者伴有呕吐症状,应将患者持侧卧位(如有假牙须及时将患者假牙取出),防止呕吐物堵塞气管窒息而死。侧卧时须将患者心脏一侧朝上,防止压迫心脏加重病情。如患者裸身倒在浴室等冰冷潮湿场地,须用棉被为患者保暖。

打开气道抢救者用一只手掌放置于病人前额,用力向下压,使病人头向后仰,另一只手的食、中指将病人下巴向前抬起。

2、人工呼吸抢

人工呼吸抢救者用放在病人前额上那只手的拇、食指夹住病人鼻翼,作口对口密封吹气,以每分钟16次的速度进行。

第一次可作2 次吹气,使已萎缩的肺张开。

吹气见效的特征是呢感看到病人胸部起伏,病人呼气时可听见和感觉到有气体逸出。

3、胸外压

人工循环抢救者一手的手掌根放在病人胸骨中下1/3 处,另一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上方,双手垂直向下压。按压与放松时间应相等。每分钟胸外按压频率为100 次,深度约3、5-4、5 厘米。

急救的同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和意识的状况,尽快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将患者送到医院接受专业抢救。

养成生活好习惯 防猝死有招数

1、定期体检

青、中年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也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定期体检及早检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减少猝死风险。

在做心脏方面相关检查时,建议除了做心电图检查,还要做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冠状动脉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测到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检测出心脏血管病变的情况。有些单位体检或体检部门未做这些检查,会遗漏相应心脏病情况。

2、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即使原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会引发室颤的发生。

所以,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安排,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不可过快过长。

每天有一定的休息和放松时间,缓解疲劳和精神紧张,使心脏及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3、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吸烟、过度饮酒、高脂饮食及肥胖会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

大量饮酒及情绪激动会使血压升高,心脏缺血缺氧加重,而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定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调整情绪,劳逸结合

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率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还可以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发生心肌梗塞等意外。因此要做好在紧张中松弛情绪,自我调整。

(责编:陈添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