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韩国忠清南道牙山市新仓小学的13位学生家长自发将孩子送到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让他们从小认识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为了让孩子安心读书,家长们不辞辛劳、排好班,每到授课日总会有家长负责接送,并陪同孩子们一起诵读汉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邦戈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安迪把学好汉语作为目标,把研习中国文化当作兴趣,孔子学院的汉语课程他一节不落,每一项活动都是积极参加。中国和非洲虽远隔万里,但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安迪所在的大学曾做过一项社会调查,有57%的加蓬人对学习汉语充满了兴趣,很多人都和安迪一样,认为学好汉语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乌克兰的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很多职场人忙完一周的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他们充分理解到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中国人口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在这所乌克兰顶尖的语言大学里,孔子学院的到来不仅送来了认知中国的“资源”,更让乌克兰人看到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而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70多岁的老人路易斯在退休之后就将学习汉语、研习汉字作为晚年生活的一项内容,到今天他已坚持了12年,从最初的“零基础”到现在可以站上讲台讲授汉语,老人的故事里写满了“励志”……

这一个个生动故事的背后都与孔子学院紧密相关。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设立至今,16年里我国已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1所孔子学院、1170个孔子课堂,为各国学员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提供帮助,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近日,本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几所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外方学员进行了沟通,深刻感受到孔子学院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感情融洽的桥梁。

1 立志做两国亲善大使

加蓬,这个跨越赤道的非洲国家,全国人口200多万人,石油、木材、锰矿等资源储量丰富,被称为“绿金之国”。在首都利伯维尔有一所邦戈大学,也是该国唯一一所公立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邦戈大学孔子学院是加蓬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在非洲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这里开启了加蓬人民了解、认识中国的一道大门。

巫春峰是这所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他告诉记者:“孔子学院是中国与非洲之间最大的教育共同体,是中非人文交流等领域的桥梁和窗口,也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剂。我们的孔子学院让中加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手握得更紧,筑牢新时代中国与非洲关系的民意根基。”

安迪是邦戈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位优秀学员,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是孔子学院给了他学习汉语、接触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是孔院教师把他带入了汉语的世界,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我越来越感受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我们国家与中国联结更紧密。未来我可能在外交领域做出一些贡献,同时也可以参与到中非贸易往来之中。到那时,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安迪说。

巫春峰向记者介绍:“很多像安迪一样的加蓬学生,渴望了解远隔万里的东方古国。之前他们觉得中华文化很神秘,带着好奇心走进了孔子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神秘感逐渐转化成了热爱。很多学生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舍不得落掉一节课,孔子学院组织的每一场体验活动,他们都会参加,非洲人民的这份热情感动着我们。”

巫春峰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派驻孔子学院最年轻的中方院长,这位“80后”院长主张先融合、再创新的教学方法,受到加蓬当地学生的喜爱。“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尚没有培养起静下来读书的习惯,热情奔放、开朗好动是他们的性格。因此,我们将太极拳、八段锦这些动起来的中国元素更多地贯穿在课堂中。当中国文化与加蓬人的性格融合之后再创新,这才有了今天的教学成果。”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迭哥,弟弟叫托马斯,兄弟俩都有了中国名字,哥哥叫李白,弟弟叫杜甫。李白登上过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位戴着眼镜、外貌儒雅的葡萄牙青年展现着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说起这个中国名字,背后还真有一段故事。李白告诉记者:“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国际交流活动,在中国的台湾省学习生活了一年。当时寄宿在一位李姓房东家,房东说:你是我们李家的白人朋友,你的中国名字叫李白吧。没想到,这个名字就叫响了。”哥哥与诗仙同名,弟弟自然与诗圣同名,称呼自己杜甫。

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锦程告诉记者:“他们兄弟俩对中文的执著精神感动了我们,哥哥被推荐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习,弟弟利用在华游学的机会,上街和普通中国民众交流,从对汉语一字不识到顺畅沟通,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我们要帮助这些有潜力的有为青年实现他们的愿望,培养更多中葡两国民间亲善大使。”

王锦程介绍,葡萄牙有很多学校开设了汉语必修课,越来越多的当地中小学生有机会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为今后进一步增进中葡关系打下了基础。“我们在交流中也发现,开设汉语课程已经成为葡萄牙很多学校招生的金字招牌,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目的就是在这里能够学习到汉语。”王锦程说。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大军中。“以我就读的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开放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现代中国的魅力,使‘万里之外’的葡萄牙民众了解她的历史、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李白这样和记者说。

2 “中国热”助推“汉语热”

学习汉语不仅是青年人的热衷,在全球各地,从小小少年到暮年老者都有汉语的忠实拥趸,是中国热带动了汉语热,是汉语热助推了中国热。

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王锦程院长上任第一天就见到了一位老朋友——一位头发和胡须都已斑白却双目炯炯、声如洪钟的老人。和这位老人的结识,还要从十多年前王锦程第一次到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任教时说起。

这所孔子学院成立于2008年4月,同年9月王锦程被派到该院担任汉语教师。当时社会班只有几十名学生,其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先生。他刚刚退休,曾是葡萄牙教育部的法律顾问,对于汉语的热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有人喜欢中医,有人想去中国留学,有人希望跟中国人做生意,而这位老人就是单纯地喜欢中国文字。在他看来,横竖撇捺组成的方块字充满了魅力,而且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很有门道。

老人名叫Luís Raposo,葡语中是“狐狸”的意思。王锦程解释说,在中国的寓言故事中,狐狸通常很聪明,但是还有一点狡猾的意思。但路易斯并不在意,他说在葡萄牙的文化中,狐狸代表着智慧,于是老人就有了这么一个个性十足的中文名——狐狸。2009年7月,狐狸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夏令营,来到中国天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虽然他是夏令营中年纪最大的营员,但是开朗的性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他成为夏令营的核心人物。每个清早,这位葡萄牙老人都会走进人民公园,和晨练的老人们聊天练习汉语,情绪调动起来还会引吭高歌,唱起中国民歌《茉莉花》。

2017年,王锦程再回里斯本大学,这一次他成为新一任中方院长。令他没想到的是,重回后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这位叫狐狸的老朋友。狐狸把这些年他对汉字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和王锦程探讨,并说:“如今我已经站上社区大学的讲台,当一名教汉语的老师。”“祝贺您,狐狸老师!十年磨一剑,十年前您说将来想当汉语老师,我还怀疑过。通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您终于做到了!”王锦程给狐狸老师一个南欧式的热情拥抱。

葡萄牙的老人十年磨一剑,将晚年生活倾注在对汉字的研究上。而在韩国,有一群小学生,他们从小就被家长送进了孔子学院的课堂里,研习中文。

韩国牙山市是一个人口只有30万人的小城,小城的顺天乡大学里有一所孔子学院。“我们附近有一所新仓小学,距离孔子学院步行需要20分钟。两年前,有家长就找到我,希望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里从小学习汉语。”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忠辉介绍说。一个班能够组班开课至少得有10个学生,于是家长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招生”。短短几天时间,13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了。

“我们总在说,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其实韩国家长也不例外。”李忠辉说,“这个班级每星期上一次课,13个家庭就排好班,每次上课都有家长负责接送,并且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两年时间,风雨无阻。”家长们告诉李院长,“中韩文化相通,理念相近,均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用韩国诗人许筠‘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这句诗来形容中韩友谊再贴切不过了。”

如今在韩国,孔子学院将课程送进了大中小学校,送进了老年人文化馆,送进了平生学习馆,30万人的小城里掀起了空前的汉语学习热,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投入其中,让更多的市民在孔子学院里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3 疫情背后的“暖心”行动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全球的节奏。在中国医疗物资最紧张的时候,各地孔子学院的外国师生们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到支援中国的行动中。没过多久,一批又一批物资从中国启程运往世界各地,展现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深厚情谊。

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的卡琳娜老师,听说中国防疫物资一时短缺的消息,她的那颗心比谁都着急。她动员学院里的20多位乌克兰老师上街去买口罩、手套,如果能买到防护服则更好。听到老师们在行动,学生们也加入其中。“师生们没有办法批量采购,都是你买10只口罩,我买1盒手套,就这样凑齐了第一批支援中国抗疫的物资。”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史亚军讲述这段故事时,颇为感动。

讲起卡琳娜,中方老师亲切地称呼她“卡老师”,卡老师一家人与中国的渊源可谓“代代相传”。史亚军院长介绍:“上世纪80年代,卡琳娜的妈妈到中国旅行,刚好赶上中国春节,回国之后妈妈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女儿听,中国这个遥远而亲切的国家,在卡琳娜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大学时,卡琳娜选择了中文专业,在她看来中国充满希望,汉语将会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语言。2008年,卡琳娜在复旦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乌克兰,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同时也是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学员友谊联合会的指导教师。

源于对汉语的热爱和对中国的兴趣,卡琳娜先后在中国学习过8年。在此期间,她游览了中国壮丽的山河,也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并在中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卡琳娜与丈夫阿拉拉特在中国登记结婚,并在这里迎来了大女儿的出生。阿拉拉特也将自己的生意搬到了中国。如今,卡老师的三个孩子同样是从妈妈的讲述中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每个周末都会到孔子学院少儿汉语班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渊源,才让疫情之初的卡琳娜如此焦急。那一刻,她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之中,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帮“同胞”一把。

史亚军院长说:“疫情期间,有一个瞬间让我顿时落泪。那天早上我去上班,看到走廊的宣传栏里已经被一张张便笺纸贴满了,乌克兰学生们用中文表达着对中国抗疫的支持。有人说中国加油,有人说爱会驱散阴霾,春天定会来临!那一句句真心话直达心底,让我们远在他乡的中国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这一批来自基辅的抗疫物资抵达中国没多久,天津外国语大学筹集的抗疫物资就搭上货机运往基辅,师生们戴上了中国生产的口罩和防护装备。“你仔细想想,这正是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做了最生动的注解。”史亚军说。

不仅在乌克兰,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圣玛丽亚医院,孔子学院协助捐赠的8万只医用口罩于5月19日顺利交付,这所医院是葡萄牙目前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公立医院,被列为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

王锦程讲述说:“副校长若昂·巴雷罗在邮件中跟我讲:医院缺乏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希望孔子学院能帮助联系在中国进行采购。我向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以及在葡的中资机构咨询国内采购防疫物资的渠道。经过多方沟通,一周后传来了好消息:无需采购,我们捐赠!8万只医用口罩迅速筹备到位。”而这时,商业国际运输已陷入暂停状态,如何将这批紧缺医疗物资及时运到葡萄牙,成了一道难题。

“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先生是咱孔子学院的学长,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第二天就收到了大使先生的回信,表示全力相助。”王锦程讲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质量认证、捐赠证明、出口文件等全部手续,两国人民的心在这一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捐赠仪式上,医学院院长福斯托·平托教授表示:葡萄牙疫情趋缓,人们开始复工复学,这批捐赠的口罩十分及时,对于医护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防护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塞拉校长对孔子学院为协助大学抗疫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对孔院在疫情下高质量完成教学等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塞拉校长直言:孔子学院不仅是语言文化机构,而且是中葡两国友谊的桥梁。

4 结语

就在此时此刻,一些国家的疫情防控迎来了转机,复工复课提上日程。5月20日当天上午,韩国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忠辉走进当地一所中学,参加学生们的复课开学典礼,激励孩子们更加奋发有为,从现在开始做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小使者,为造福两国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网课已进行了数月,现在迎来了考试季。学生们停课却没有停学,保持学习中文的热度不减,老师们精心制作的网课深受同学们喜爱,有学生说:“虽然暂时没有办法和老师面对面学习,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汉语的热情。”

在乌克兰基辅,网课同样成为疫情期间学校的标配,很多同学说:中国在本国疫情得到控制后,积极帮助其他国家防控疫情,这样的举动令人钦佩。正是这份大国担当,激励我们要更努力学习汉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在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疫情导致很多公共交通减班运营,当中国的老师上街购物时,总会有加蓬人热情地打招呼“阿米!阿米!”(当地语言“朋友”之意),并将中国老师平安地送回驻地。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6年的耕耘,孔子学院坚持中外合作、因地制宜的办学模式,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座座跨越空间的桥,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