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针刺伤的原因

针刺伤的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针刺伤的原因

针刺伤的情况是每个朋友都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因为目前已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出现针刺伤的危害有很多种,如工作时间短、针头脱落、针头裸露等,因此各位朋友要注意预防。

1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接种传播,而针刺伤接种感染可引起致命后果的病原体有20种病原体(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比HIV更强,当针刺伤发生时,通常仅需要0.004ml血液即可使伤者感染HBV。

用带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入乙型肝炎的风险是1/5。

此外,通过针刺伤口的病原体可以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在任何针刺伤口上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

2针刺伤发生的风险因素

2.1工时短因为员工工龄短,进工时间短,打针操作不熟练,动作不规范,使用后的针处理不规范,很容易忙乱,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针刺伤的发生率较工龄长的员工高。

2.2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因对针刺损伤认识不深,对针刺损伤和危害认识不够,加之工作繁忙(有时针头太忙),造成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最高。

2.3虽然标准预防措施明确禁止用手操作做针头回套,医务人员也接受了相关培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用双手操作针头回套,极易造成针刺伤,这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2.4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有:裸针、各种注射、采血、输血等,但目前并没有在每个病房都安装利器;

当需要拔针时,很难做到再往后推治疗车,需要将针头连同注射器或输液、输血器回处置室处理,导致针头裸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这也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2.5针刺伤发生的几率越高,工作人员比较充足的工作人员就不会出现忙乱,针刺伤的几率也比较低。

3防止针刺伤的措施

3.1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员工职业接触防护培训直接关系到所有员工的执业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实施全员职业防护培训,将相关知识灌输给每位员工,提高员工职业暴露防护能力,减少针刺伤害。

要认真做好针刺预防措施,强调进行接触病人体液时必须戴上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如一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减少50%以上,改变医护人员操作不安全行为,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尤其是对刚上岗的医护人员,掌握针刺伤的防护知识及针刺伤后处理,目的是提高自身防护意识,纠正一些医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使其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改进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操作环境可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用锐器刺伤的次数,例如使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

考虑医务人员自身安全,为患者提供方便、方便丢弃尖锐废弃物如针头等物品的容器,以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医用废物的处置要由专人收集、焚烧,并妥善处置。

当前医院在使用注射器、输液器时,都要求先取出针头,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的一系列工序。必然会增加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例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进社会会给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在工作上,合理调配人员,工作繁忙,更易发生针刺伤,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要合理安排人员:对于工作比较忙的科室,要增加人手,减少工作量;

另外,要实行弹性排班,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情绪,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3.5住院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针刺事故、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进行咨询和处理。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在收集这些资料时,可以定期对职业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

4在不小心出现针刺伤时,进行针刺处理。受伤的病人应该尽早报告,并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指导。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方法:出现皮肤粘膜针刺、切伤等出血性损伤时,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方向),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伤口进行局部挤压,再用0.5%碘伏、75%酒精、2%一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进行消毒,改善工作条件,避免和预防针刺伤用具,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对每位员工,医院应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检查是否有相应的抗体产生。

受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1v职业接触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需要和用药方案,并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治疗情况。接触

6、12、

6、12个月、12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

5概要

针刺伤在临床工作中屡见不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一套完善的针刺诊断与治疗体系,确保人员配备和各类医疗保健防护用品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对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