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挟医生以动医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丁香园:挟医生以动医疗2015年02月09日《商界》杂志我有话说 14年来只做专业内容,丁香园吸引了国内70%的医生人群。然后它开始“干净地盈利”,把光线照进了医药代表横行的灰色角落。现在,它又开始了移动互联网的实践,激发了线上社区、线下医院网络、个人智能终端相结合的医疗产业构想。 ■文/本刊记者?丁保祥 临走的时候,丁香园送给了我一件T恤,上面写着“有尊严地活着”。我想起一篇写癌症家庭的报道里的话:“我被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包围。你在事业上奋斗得再成功,甚至你愿意出再多的钱,也无法在癌症病魔面前为亲人赎回半分尊严。”“一个癌症家庭,往哪里走都是黑暗。” 内容压抑得令人窒息。 大多数人都会在残酷的病魔前变得痛苦,丧失健康、尊严,甚至生命。人们往往并不懂得如何去预防、去治疗,只好把自己的疾病和命运全部交给医生。 无论现实给了医生群体怎样的肯定和争议,在包括患者、医院、药企要素在内的医疗体系中,医生处于中心位置。他们拥有救死扶伤的能力,有让医院竞争力崛起的本事,也有让药企业务起起落落的手段。 接下来,谈的是一个与医生群体相关的商业模式养成。 为医生人群而生 2014年7月,腾讯拿了7000万美元注资丁香园,此后关于移动医疗的话题又多了起来。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产业,终于轮到医疗领域了。线上诊断、智能医疗、医生自由执业……各种超前的话题被炒作起来了。 不要只关注丁香园的互联网商业表象,而忽视它作为医学服务机构的伦理。2006年之前,丁香园曾经为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两个身份而犹豫。公益机构一度最适合丁香园的滥觞与气质。 创建于2000年7月,丁香园最初只是一个检索医学文献的小网站,目的是方便从事医学、药学研究的人寻找资料,学习交流。2002年5月,丁香园又转型为一个医药专业的BBS论坛,会员在上面或交流学习心得,或讨论话题,或发下工作牢骚。那时候,丁香园的会员“大约有五六千人。虽然不能和公众论坛比,但和业内的一些网站比较,参与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创始人李天天说。 慢慢地,丁香园的人气越来越旺,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高手把他们的想法和经验写了出来,各种知识理念在碰撞中不断分享。丁香园也会组织一些黏性活动,比如“写书”任务,一种致力于用户分享而非商业出版的会员学习活动。经过讨论,版主在社区内发布一个任务,写一本某个领域前沿研究的书。这本书会通过“众包”的形式,让热心的用户认领相关的内容,群策群力。 所有人为所有人——这是丁香园创办的初心。写书目的并不在于公开出版,而是将该书发送给社区内的医生免费阅读。写作者会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其他医生则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 2007年,丁香园注册了公司,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为与之相匹配,丁香园论坛的内容开始变得更为丰富和专业。各种前沿技术咨询、中外科研文章编译、专业期刊交流都空前活跃起来。 到现在,丁香园有一个数十人的内容编辑团队,其中不乏医学和药学专业的硕士。而且,丁香园已组织过1100多场专家讲座、32万多个病历讨论、80余本中文医疗专业图书、16本英文医疗期刊,还有大量手术视频可以供医生群体学习。 除了提升用户专业水准,丁香园还愿意为医生群体摇旗呐喊,尤其是在敏感问题出现的时候。还记得2007年的“茶水验尿”事件吗?有人拿茶水当尿液进行化验,把医生和医院逼到了一个很难堪的角落里。后来,是丁香园带头在全国各大医院主动进行“茶水检验”,最终还了医生群体一个公平。 针对这些年频发的医闹、医院暴力伤医事件,丁香园都做了积极回应,甚至还出过《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这样的文档。一次又一次,丁香园扭转着医生们所处的被动局面,为他们争取应有的尊重和权益。 通过丁香园,一名医生可以找到各种文献资料、视频资料,认识其他医生并交流病例,订购医疗耗材、查询药品、接受前沿的业务培训,还可以找到各种帮助以及“职业的归属感”。 丁香园用这些吸引了超过400万用户。这其中包括约200万名经过认证的医生,而国内医生总数也不过是270万人。出于对丁香园的认同,很多丁香园的用户变成了丁香园的员工。比如如今丁香园的总裁张进,副总裁周树忠。张进曾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周树忠从事过多年的医药研发,而李天天则是肿瘤免疫学专业硕士。这样的背景让他们能够把握医生的需求并加以满足,让丁香园吸引到高质量的专业用户,保持很强的专业性和社区互动氛围。 不问商业,先管专业。巩固会员忠诚度,深耕医药专业人群,这是丁香园发展的基础,商业化运营的核心资源。在医疗产业体系中,医生虽不是最强势的要素,但却处于链条运转的中心。诊断治疗、开药用药、学术研讨……各个环节都受其主导。 让阳光照进灰色区域 很长时间内,丁香园都是一个“业余爱好”类的网站。2006年以前,它都没有全职员工,各个版块的内容与活动由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版主来管理。加上服务器托管等费用,它2006年前投入的资金在15万元左右。丁香园一直靠着自有资金的滚动来发展,即使有一些天使资金注入也是寥寥无几。 不盈利就无法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不可能活得长久。但是,医疗产业有更敏感的行业伦理约束,丁香园的商业模式必须要考虑这一点。在医疗产业,医生、医院、患者、药企是最主要的四个群体,丁香园的收入来源离不开这四方面。 首先,不应该先考虑向医生索取利益,而应该考虑为医生服务。200万医生群体是丁香园的核心资源,丁香园最好不断地向他们“输出利益”,而且商业行为要以不破坏“医生社区”的粘性和活跃度为底线。其次,也不要考虑患者,至少短时间内不考虑患者。患者需要的是治疗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线上问诊、治疗还没有实现的条件。既有技术限制,也有医疗政策的限制。 答案在医院和药企身上。 2006年,当累计了100万左右医药专业的用户时,丁香园便成立了子网站丁香人才网。拥有这么多医生人才数据,最眼馋的是医疗机构。全国大中小医院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发展都有人才需求,包括药物研究领域也需要专业人才,丁香园可以为它们提供人才匹配。 同时,丁香园又发现,很多医生及其背后的机构都有采购医药器材、耗材做研究与实验的需求,但相关的供应商又没有高效的推广渠道。于是它又在2008年涉足电子商务,做了生物试剂耗材的网上采购平台——丁香通。丁香通只做中介平台,不做交易,为医生群体提供便利而不是进行利益博弈,把相关医疗耗材企业作为收入来源。 在医疗行业,制药企业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以药养医”、拿回扣,这些弊病从反面折射出了医药市场的空间。药企需要一个影响医生的渠道,千千万万个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医药代表是其主要手段,而丁香园可以提供另外一种更阳光的方式。 丁香园可以像媒体一样,将医生用户对丁香园的注意力“贩卖”给药企,用“学术交流”来实现药品的推荐与营销。除此之外,丁香园还可以在线帮助制药企业推广新药,为医生提供研究报告、试用报告,在学术上将药企的产品推送到医生的视野当中。 同时,丁香园可以在线下做一些学术活动,将药企的新产品植入到这些论坛活动当中,把产品、理念传递给医生。之后,丁香园可以快速收集药物的使用信息与市场信息,为药企提供专业数据。 丁香园的这一块业务增长很快,尤其在2013年7月的葛兰素史克行贿丑闻曝光之后,药企很希望有一个既合规又高效的药品推广方式。现在丁香园已经向近700家全球化医药公司提供营销服务,其收入已经占了丁香园整体收入的一半多。 就像食材的安全性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一样,资源匹配的透明与高效也是医疗产业的稀缺资源,这就是丁香园的重要商业空间。 我们也在做人与人的连接 与医生人群相比,患者人群会产生一个更大的数据库。2012年,丁香园上线了在线患者交流社区“丁香医生”,让患者与患者之间建立互动。患者之间可以分享一些药品使用和治疗方法的经验,也可以通过情感交流获得心理支撑。 “这年头骗子都很努力了。”副总裁周树忠和我说。他是丁香园论坛最初的版主之一,对互联网上劣质药品的横行深感忧虑。丁香园想做的是正本清源,让药品的使用变得科学、透明、严谨,留住患者用户,进而也会为医患对接提供伏笔。 后面丁香园要做的是,要让医生与患者建立持久的联系。在前期,医生可以进行“轻问诊”,建立初步联系;在结束诊断治疗后,患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后续预约和随访,获得医疗知识与信息,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可以长时间与医生保持联系。 百度[微博]也曾想注资丁香园,而且钱也不比腾讯少。但是丁香园“想做的服务是人和人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社交资源的腾讯自然是上上之选。腾讯做的正是“连接”,人与人之间、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 丁香园还有移动业务的扩展,主要做了三方面的移动应用:以药品为中心的移动应用“丁香园用药助手”,医生和大众皆可使用;以疾病为中心的移动应用“丁香医生”,主要面向大众用户;医生与医生、医生与大众交流的“医学时间”系列应用。 最初,丁香园做了30多个App,后来逐步缩减。有些取消了,有些合并了,也有些服务嵌入到了微信公众号中。比如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在微信里直接查询。腾讯注资后,微信与手机QQ可以给丁香园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用户服务方面,可以让用户直接查询相关的医疗信息。未来还可能通过微信和手机QQ获取更多的服务内容,例如体检、看病、预约结果、医生专业建议…… 在营销服务方面,移动业务可以完善丁香园的数据营销体系。通过“用药助手”,一条药品信息经过数据团队的梳理,可以产生很多便于阅读和理解的新信息。比如,药品对孕妇的影响、药物对儿童的影响、酒精对药物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 再大胆想一下,腾讯在手机QQ和微信上,都搭建了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平台,然后,丁香园可以收集、使用某些智能设备所采集的人体数据,并随时为人体健康提供改良建议,给出就医解决方案等。 “未来移动医疗也许会向着渠道分化、数据整合的方向发展。”李天天说,“现在行业刚刚起步,整合或者更加细化都有可能。但是,获取数据的方式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