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 八招教你怎样让孩子胆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
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2、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
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3、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
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4、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
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
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5、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
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6、多鼓励宝宝与他人进行交往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引导他尽量习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可以经常带他去串门,或者去公园,但家长要充满爱心,使他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鼓励宝宝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
7、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宝宝的表现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
可以用游戏的口吻鼓励宝宝在家里进行各种表演。
首先让宝宝表演给父母看,这样他不会感到羞怯。
宝宝表演的节目可以是他喜欢和熟悉的任何题材,如一段儿歌、一首唐诗、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扬、鼓励,增加宝宝的自信心。
8、正确对待宝宝的退缩行为
当发现宝宝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
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宝宝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我这孩子就是胆小",要积极强化宝宝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宝宝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1、孩子的生活圈子过于小
有些孩子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特别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
这样的孩子一见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闹,如果送幼儿园,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
2、家长喜欢吓唬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来吓唬他,说“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吃了你”;还有的孩子不睡觉,大人藏在门后学老猫叫;
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说“泥里有虫子咬你的手”,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胆小怯懦。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
如到公园时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
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也造成胆小怯懦。
1、怕黑
宝宝怕黑主要跟他想象能力的增长有关系,宝宝会把和黑暗有关的一些可怕的事物,和自己建立联系,使得自己产生恐惧的心理。
想要帮助宝宝不怕黑,光是说教没有太大意义,主要在于父母在黑暗面前的态度,如果父母很放松,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克服怕黑的心理。
不到1岁的宝宝,有时并不是单纯的怕黑,而是害怕与母亲分离。
宝宝与母亲分离,一般在14、5个月时,他们产生的焦虑程度最高。
2、怕敲门
宝宝害怕敲门声,很有可能和他先前的生活经验有关,只要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不要立即丢下宝宝一个人,可以带着宝宝一起去开门,或者是给宝宝进行了充分的解释以后,宝宝愿意留在那让妈妈去开门,妈妈这时才能单独去开门。
几次之后,宝宝便会逐渐克服对敲门声的恐惧感。
3、依赖父母
可以说2岁多的宝宝,生活中最大的烦恼便是与亲人的分离,分离后宝宝往往会体验到负性的情绪,我们一般称之为分离焦虑。
同时,如果宝宝入园,在一个同伴较多的、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宝宝还会出现陌生人焦虑以及同他人交往时的羞怯。
家长可以在这段时间多让孩子单独和同龄小朋友相处,一方面降低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另一方面要提高宝宝对同伴的兴趣。当宝宝具备了同伴交往经验以后,便不会对入园产生恐惧。
4、怕大声
宝宝对大的噪音产生不安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做额外的特殊处理,只要将宝宝的不安心情讲述出来,让宝宝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恐惧的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样的话“声音太大了!
宝宝害怕对吗?没关系!妈妈在这儿陪着你。”
5、早起焦虑
宝宝表现出了对母亲的高度依恋,对于快3岁的宝宝可以跟他们进行语言沟通,在平时可以告诉他,如果早上醒来妈妈不在,一定是去做别的事情了,妈妈会很快回来,你可以自己先睡一会儿,这样能让宝宝对母亲的去向有清晰的预期,就不会再体验到找不到妈妈的焦虑感。
还可以在妈妈离开时,放个柔软的毛绒玩具,即便宝宝没有醒,也可以轻声地告诉他,妈妈要去做什么,有这个玩具陪着你一起睡。
怕跟妈妈分开,怕陌生人
飞飞的妈妈说儿子胆子特别小,怕陌生人,不敢和妈妈的同事说话,不敢跟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说上幼儿园就非常难过,总是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妈妈,你晚上肯定来接我吗?你不会不要我了吧?
妈妈,老师不喜欢我,小朋友总打我。
但妈妈了解后才知道,根本没有这样的事。飞飞上幼儿园特别晚,都4岁了,奶奶才很不情愿地让妈妈把宝贝孙子送进幼儿园。
背景分析:像飞飞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特定阶段里出现的分离焦虑。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十个就有十个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害怕和妈妈分开,怕再也看不见妈妈了。因为和妈妈太熟悉了,妈妈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太强烈了,宝宝还没有经验去辨别和信任陌生人的友好程度。
虽然说分离焦虑是特定阶段出现的自然情绪波动,但也跟奶奶送宝宝上幼儿园太晚有关系,跟飞飞接触人太少有关系。
如果宝宝在3岁左右入托,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期就会很容易。当然妈妈不要过于担心,等待这个阶段过去就可以了。
怕妈妈变老,怕妈妈死
潇潇从3岁起就一直害怕妈妈变老,害怕妈妈死去。即使在玩玩具的时候也会唠叨:妈妈不老不死,妈妈不老不死。
有一次妈妈在外遇见了同事,同事关心地问了一句:你最近没休息好还是太累了,怎么一下子显得有些老了?
结果潇潇在旁边大哭起来,还使劲举起小拳头要打阿姨。
背景分析:宝宝在很小的时候生活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害怕没人照顾他,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但妈妈在平日里帮助宝宝尽快学会生活自理很重要,有能力的宝宝就不大会害怕了。
怕坏人
小雪妈妈最近有些担心,这些天小雪总动不动就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怕坏人,坏人会从幼儿园的窗户爬进来吗?
背景分析:由于近日接连报导幼儿园发生安全事故,妈妈在收看电视的时候议论过这样的事情,无不透露着焦虑担忧的神情,商量着要不要给宝宝送整托,如果不整托谁来接送小雪和照顾她。
结果小雪天天念叨害怕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