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银翼杀手2049 豆瓣

银翼杀手2049 豆瓣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银翼杀手2049 豆瓣

《银翼杀手2049》豆瓣评分8.5,猫眼评分6.9,这种天壤之别的差距说明了两者用户群体欣赏水平的截然不同。

《银翼杀手》是迷影最喜欢的科幻片之一,其灰暗的色调,废土世界的设定,对人工智能的深入探讨都让人十分着迷。

惯常的科幻世界都是光鲜亮丽的,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无比便捷,人与机器人和谐共处。但雷德利•斯科特眼中的科幻世界则如同人间地狱般。

《银翼杀手》上映之初收获的几乎全是恶评,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超越时代的影片,如今《银翼杀手》已经成为可以与《2001太空漫游》相媲美的科幻片。

《银翼杀手2049》在北美同样是高口碑低票房,很多人难以忍受电影缓慢的节奏和内涵深刻的剧情。但对资深影迷来讲,《银翼杀手2049》无疑又是一部经典。

猫眼用户打出如此低的分数一点都不奇怪,毕竟《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样的史诗级烂片都能获得7.4分的评价,猫眼的公信力可想而知。

《银翼杀手2049》片长169分钟,是近年来院线时长最长的电影之一,看完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再加之剧情比较沉闷,很多人基于这个打了低分。

豆瓣聚集的是真正喜欢电影的一群人,欣赏水平自然也是比较高的。而猫眼,更多的是把电影当做一种消遣,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所以,剧情只要刺激,特效只要好,明星只要多些就能获得高分。

所以,今后看电影评分之类,还是不要参考猫眼了。自从猫眼专业评分被迫下线后,猫眼的评分就没有丝毫参考价值了。

在现今的舆论下,很多人视豆瓣为装逼范的聚集地,但其实,电影评分目前国内也就豆瓣比较客观了。如果哪天吵吵嚷嚷中豆瓣被彻底整顿了,到那时候,国产电影也就没什么希望了。

豆瓣作为影片质量的评价标准,经过多年用心的经营,已经在影迷和电影爱好者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想知道一部影片是否值得进影院看,看完如何评价,很多人会想到去豆瓣查阅。猫眼在影片评价体系的经营方面年限较短。猫眼主要是作为销售渠道存在,在网络售票方面是个不错的工具,也投资影片制作,参与发行等。目前这个阶段,比较豆瓣和猫眼对一部影片的评分,意义不是特别大。未来可能也只会作为不同观影人群的不同评价参考体系。应该不会有人认为豆瓣的评价不靠谱,猫眼的评价才靠谱,而是会作为不同的参考的。

就两家发布影评的总体质量来比较,豆瓣显然要严肃一些,水平高一些的。《银翼杀手2049》不是爆米花电影,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在电影文化乃至哲学、文学、世界观领域都有一定价值的严肃电影,观赏性也非常强。与这部影片的前作,拍摄于1982年的《银翼杀手》联系起来看,这是现象级的两部影片,二者整体,再加上小说原作,发表于1968年的《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形成了文化观。美国像这样的电影有不少,这是该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达的一种产物。嗨!直说了吧,看《银翼杀手》及《银翼杀手2049》两部影片,是需要一定的电影文化的知识储备的。当然了,如果没有,单纯欣赏两部影片营造的视觉美也是可以的。演员、场景、配乐、镜头运动都堪称经典。影片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拷问,也是值得静下心来观赏并随着影片一起思考的。真正的影迷看电影是不偷懒的。

很正常的现象,这个以前香港有个典型案例。东邪西毒,拿了无数大奖,演员们贡献了顶级表演,堪称装逼必看片。但是普通观众认为这片子就是难看到死,所以票房扑街理所当然。而为了避免成本损失太大,团队趁着拍片间隙期,几天时间凑出了一部喜剧片,东成西就,却是大众大为欢喜票房大热的人气片。好电影,好看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概念。银翼杀手是好电影,但是观看门槛极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不好看的电影,打出低分和票房表现是一致的。

银翼杀手2049和其前作一样,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不过比前作好的是,目前来看这部片子至少不会亏本。

猫眼平台是个商业电影平台,简单讲就是买票的,所以猫眼得分低一点不出乎意料。

而豆瓣是个爱好者或者学术感觉的专业平台,豆瓣得分高,说明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获得专业认可。

作为一个写科幻写剧本写科幻剧本的人,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商业上不成功也反映出了这几年美国好莱坞电影人的挣扎和迷惑。

2049其实写的非常纠结,拍的非常凌乱。

根基是一部艺术片,诉求在于画面美感、主题的深刻、情节的创新。

但是为了商业不扑街,里面又有大量商业元素,动作片的打斗元素,爱情片的内容……

结果反而商业上仍旧不算成功,而且有一点点伤害了艺术片的感觉。

银翼杀手的原作是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不会梦见电子羊》

这位科幻作家其实也挺悲剧,写了几十年的科幻小说,只得过两次科幻奖,直到死后一阵子,《银翼杀手》电影面世,再过了好几年这部片子从扑街烂片变成了科幻经典,菲利普.迪克才在死后被封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科幻作家之一。

他的个人命运和老版《银翼杀手》何其相似!真是令人唏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好莱坞目前的迷茫,前30年,好莱坞使用《千面英雄》为基础的电影故事结构,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战胜了欧洲电影日本电影,在世界致敬独领风骚,只有真心学习这一套的韩国,目前表现出没掉队的潜力。

但是最近受经济影响,美国电影票房其实在下滑,但是有一部分电影人觉得是老套的电影故事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试图实验寻找新的叙事结构。

《银翼杀手2049》就是这种尝试之一,故事的结构异常曲折,虽然是线性叙事,但没有明显的按套路来。

实验的结果其实就是市场的不认账,应为大多数观众是把电影作为商品消费的,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叙事方式,这也是几千年来人类听故事的习惯方式,所以2049这样颠覆性的故事结构被市场接受是有难度的。

国内外的差评者的反馈,其实也恰恰在这个点上!

因此建议国内编剧朋友,按照好莱坞的叙事结构来组织故事,在这个框架里再去寻找视觉奇观,再去寻找深刻内涵,那样才是雅俗共赏的好东西。

雅俗共赏!中国艺术家前辈这个词发明的是太有深度了!

猫眼和淘票票很接近,都属于在线购票平台,两者在在线购票的竞争上你追我赶。而在评分机制上也趋于类似。同样有观众点评,影评人点评等区块。

另外,猫眼还加入了主创说,以及猫眼问答等功能,让观众能围绕电影,做更多的互动。

大聪靠着十八线的功力,采访了猫眼相关的负责人。而对于评分机制的算法公式,猫眼一样不做过多的透露。

因此也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平台都有趋于大众评审的基础,但是算法和运算机制,每个平台都存在着细分。

这不得不让大聪想起了前段时间,由于《2049》在猫眼评分偏低,引起了大众对猫眼评分的质疑。

大聪在这里不阴谋论,不想去过多揣测在线购买平台兴起的评分机制的公平性。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猫眼app作为在线购票为主的产品,当然是希望电影票大卖,那大卖的基础,则是电影需要有好口碑。

从这个角度来看,《2049》在猫眼的“低评分”,并不能说明猫眼评分机制有问题,而是反应了猫眼的用户群类型。

如果说豆瓣是更接近于“文青”的视角,新崛起的淘票票和猫眼,则是更为普通大众的审美角度去点评电影。

换句话说,跟着第一感觉走的评分,说的就是淘票票和猫眼的观众评分。

淘票票出于商业机密,淘票票没有透露太多他们评分机制的算法和公式,但从评分划分上,淘票票分为点映评分,观众评分,还有专业评分。

点映评分是某些电影全面上映之前,会在一些城市点映,观众在淘票票购票后,可以参与点评和给分。这让大众在电影全面上映之前就能大概知道评分。

观众评分则是由大众来给分,也是基于大众评审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豆瓣引以为傲的上亿用户基数,貌似正在慢慢的分化,拿《雷神3》的评分次数来说,淘票票似乎比豆瓣次数还要多。

而且影评数量两者之间也不在一个量级。

但出于淘票票是媒体+购票机制,绝大部分的用户,是购票看完电影以后,通过app推送顺手点评了电影。因此在内容出产的质量上,淘票票和豆瓣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淘票票还推出了专业点评模块的V淘评分,邀请一些专业影评人参与点评,增加影评高品质内容的产出,让观众影评内容上多了一个专业选择。

豆瓣和猫眼两者区别在于,猫眼大多数是那种真正买票观看的普通民众,豆瓣是伪文青伪科幻迷和真文青科幻迷混杂的地方。豆瓣上一部分纯粹是看了电影简介过来装个B的,猫眼是真正的大众审美。所以有的豆瓣用户就要孤高一点,看不起猫眼,看不起别人的审美,然而一部电影拍的太晦涩,确实得不到高分这点也很正常。

我评论一下我觉得2049的一些问题:1画面压抑,所有镜头都是暗淡的色调,2电影太长2小时40分足以磨掉太多人的耐心,拖沓,有些场景又长又平淡让人想睡觉,3高潮到结局其实都很平淡,结尾的时候把女复制人干掉就结束了?复制人和人类到底打不打?到底要怎样?前期描绘特别宏大,什么找到那个复制人的后代会带来革命(公司找到是为了更多的奴隶,LAPD是怕引起恐慌和复制人起义)但是呢,找到了复制人后代也没有什么影响啊,复制人起义军已经准备好了,公司这边助理死了,LAPD那个女警官死了就没人知道了结局就,是父女相见,老板的助理女机器人死了???明确的是在说我还有续集???就这一部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吸引人……那些说看前传和外传的人,你们觉得一部完整的电影还需要别的外传来辅助?番外的作用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只应该是背景补充。顺便一提,我只看了2049,我并没有觉得背景之类的有什么漏洞,哪位大神能帮我说说,前作对这部有什么影响。

还有,真正想看某部电影的人,是不会在看电影之前跑去看什么影评的。影评就是评论电影的配乐、画面、剧情等等一系列内容,怪我剧透的人吗,请先反思你是不是真的想去看这部电影。

普通观众看豆瓣评分要排除文艺片,文艺片在豆瓣大多数都会很高分。这些文艺片普通观众完全看不懂,不会喜欢。就如同那些抽象派的艺术,少数人在那为之疯狂,一大群人不知所云。猫眼普通观众多,所以评分与豆瓣有巨大差距

利益相关,猫眼再烂的片评价都高,很简单一部电影黄金票房就是头3天到首周,如果评价烂没人看,没人买票,猫眼吃什么?豆瓣至少隔了一层,撑死是个间接相关方,而且豆瓣的评价周期比猫眼长很多,所以只能说没得选情况下,两相比较我只能更相信豆瓣。这个不单是针对2049,对大部分电影都如此。

首先,猫眼与豆瓣的人群就是两个阵营,审美、情趣、阅片量、艺术积累有所不同。偏向文艺,慢节奏,爽点不足的电影在猫眼肯定分数要低的多,即便电影品质不错。不过豆瓣也有一部分伪文青与盲目情怀粉聚集贡献着欠妥的分数。

银翼2049个人认为是部诚意满满的续集,延续度高,神作算不上。剧情与主题挖的东西太少了,画面综合水准很高,音乐有些地方用的刻意显吵。但剧情真的欠了点,2个多小时的时长里讲的太少。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普通观众很多没看过前作就去看2049无疑观影体验会更加糟糕。

1,

《银翼杀手2049》下线了,豆瓣评分高达8.5,而我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当然也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不过看的过程中,我并没有非常专心,一个原因是可能自己已经过了看文艺片的年龄,还真是岁月不饶人。

而另一个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缺乏对于未来的代入感,我们即将跨入2019年,作者所预言的那一天并没有到来。

如果仅仅只是作为一部文艺片受到文艺青年追捧,那么高分也许当之无愧,而如果当成是科幻片则与当前时代有着非常陌生的距离。

2,

没有代入感的一个最大原因在于整个故事背景架设在了“复制人”这一假定上,未来的人类为了进行发展,于是创造了“复制人”,让他们干苦活、干累活。

今天但凡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一个馊主意,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绝大多数的工作,而未来的人类连干苦活、累活的机会都没有,而奴役人类来做这些苦活累活,不仅没人性、效率低、还会遭到反抗,这样的设定完全违背常识。

另外,除了《银翼杀手》,最近我还发现,此前被“星云奖”、“雨果奖”加持过的科幻小说作品,也已经难以继续阅读下去,其所有设定多少与当前科技发展的方向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而其中的诸多逻辑在今天无法自洽。

3,

这或许是这些曾经优秀科幻作品们正在面临的尴尬,对于现代人来说,要让我们产生代入感,必须在当前的科技背景下进行架构。

首先,必须要有互联网,到处充满无所不在的通讯,随时随地可以连接任何人、任何物品。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经典科幻作品甚至都没有任何互联网的影子。

其次,强大的机器运算能力,替代人类绝大多数工作。

最后,尤其不要把人工智能弄得太老套,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形而上的讨论,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像《疑犯追踪》最后结局那样的烂尾。

而如此看来,真正能够让我们产生代入感的作品确实寥寥无几,在我看来能够让现代人不需要预先理解作者编造的“大背景”,而能够无缝瞬间进入场景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恐怕目前也就电视剧《黑镜》而已了。

4,

再来聊聊,为何这些如此拥有人类前瞻视野的作者们,却会写出让现代人缺乏代入感的作品?

在《银翼杀手》中,作者菲利普·迪克也描述了未来机器人的强大,可以瞬间射杀一切反抗者,其完全有能力将想象跨过一步,设想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局面,但是为何他没有这么做?

因为作者不是要给的不是我们现在的人类创造代入感,而是为他所处的时空中的人类创造代入感,作者出生于1928年,而彼时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生活艰巨,物质匮乏,此后1939年到1945年,又发生了世界大战,天崩地裂,当然,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代人又处于巨大的工业进程,城市化进程中,大型而又笨重的工业机器奴役着所有美国人,垮掉的一代也就此诞生。

所以,在作家看来,技术不是用来服务人类的,而是用来奴役人类,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匹配上人性的恶,这种可怕就可以放大到极致,世界末日也就此降临。

而这,也确实符合那个年代多数美国人的共识。

任何时代的科幻作者,最大的使命不在于去推演人类未来,写出《未来简史》,而是通过对未来的提前预言,反过来提前对当下的所处环境进行反思。

《银翼杀手》从小说所处的时空维度来说,其实是一部相当深刻的作品,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程演化的发展,其所能创造出的时空代入感也越来越弱,其所预言的2019年复制人世界,在我们这些真正即将进入2019年的人看来显得有些荒唐,因此也逐渐在电影世界中变成了文艺片。

5,

目前绝大多数披着科幻作品外壳的电影,动不动某个超级大英雄拯救了世界的题材,内核并不是科幻而是神话。

有着科幻反思内核的作品,在国内也并不多见,这里可以聊聊《三体》和《北京折叠》,在我看来,这是两个有着科幻内核的作品获得当今的影响力,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刘慈欣整个《三体》的内核所传达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问题,正是由于不信任,叶文洁才会选择让外星文明入侵地球,正是由于人类自己不信任自己,才有了面壁人和破壁人,而正是由于宇宙中的所有文明彼此不信任,也才有了猜疑链、黑暗森林等等。

刘慈欣《三体》是在将人与人不信任的问题,推演到机制,无限推演到外星文明、整个宇宙文明。

《北京折叠》我们都知道,反应的是社会阶层问题,将这一问题进行极端处理后,就成了郝景芳笔下的样子。

这两部作品,都是将我们当前所正在面临的问题,所正在焦虑的问题,进行的深刻反思。

6,

接着说为何《黑镜》中的一些剧情为何会给我们极强的代入感。

因为,其集中反映了一些当前时代所确实存在的问题,诸如网络暴力、社交网络的刷存在感、孤单感、隐私监控问题、暗网问题,将这些现象进行极致推演,那么就注定会产生优秀的科幻作品。

同时《黑镜》所探讨的尺度不像《疑犯追踪》、《西部世界》那么大的人工智能觉醒,而是有真实的我们当下正在面临、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

在我看来,当前时代,对于科幻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这代人的生存环境正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逐渐切割,互联网正处于迅速的演化中,各种素材以及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其作出面向未来的极端推演。

不过遗憾的是,国内外绝大多数科幻作品的想象力依然止步于工业时代,与当前互联网前沿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些脱节,这样就倒逼着我们回到工业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而这恐怕不是推动科幻小说前进的明智之举。

7,

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让我们有代入感的作品,直面我们当下正在面临的问题,因为互联网不仅让信息联网,更是让这个世界的恶意统统联网,恶意扩散的速度也史无前例,智商越高的人也将越来越无法无天。

百转千回之下,这些永不消散的恶意,终将一遍又一遍的向你我袭来。

这是时代的宿命以及新一代科幻作者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