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心脏病

心脏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心脏病

心脏病(heart disease)是指影响心脏正常运作的一类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包疾病、心肌疾病以及一些心脏瓣膜病等,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心脏病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受某些后天因素影响而发生。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患者还可发生晕厥,甚至发生猝死,严重危及生命安全。

heart disease

循环系统疾病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部分可与遗传有关

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急诊科

心脏

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发绀、水肿、晕厥等

包括发育异常、遗传因素、母体因素等先天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某些疾病因素、病原体感染、药物因素、心理因素等后天因素。

血压测量、心电图、X线、CT、MRI、超声心动图、心脏和血管造影、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

心脏病合并妊娠的情况多危险,需特别关注并及时给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终止妊娠。

1、按照病因分类 心脏病可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 (1)先天性心脏病:指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是胎儿时期心血管系统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以及出生后应当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 (2)后天性心脏病:指出生时未患,后因天不良生活习惯等外部原因而导致的心脏病。如冠心病等。 2、按照病理解剖部位分类 心脏病可分为心脏血管病变、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心内膜病变等。 3、根据病理生理分类 心脏病还可分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等。

因为心脏病是多种类型的总称,目前我国尚缺乏整体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调查研究,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数推算来自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5年一次的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甲,该调查开始于1993年。

2016年城乡居民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16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09.33/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5.11/10万。2016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0%和43.1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由于心脏病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好发人群会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或体型肥胖的中老年人群是心脏病的高危人群。

心脏是一个与拳头大小差不多的肌肉器官,位于胸部中央稍靠左的位置。它像一个泵,将血液泵向动脉和静脉组成的网络,进而分配到全身各处,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当先天或后天因素,影响了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干扰了上述运作过程,则会出现心脏病。

1、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不少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都会伴有心血管畸形。 (2)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结构或功能缺陷。 (3)母体因素:母亲妊娠早期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宫内缺氧、服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或母体患有糖尿病、红斑狼疮、饮酒、接受放射线辐射等,均可导致胎儿心脏血管发生畸形。 2、后天因素 引起心脏病的可能因素相对较多,主要包括: (1)吸烟、酗酒、多食肥甘厚腻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其导致的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 (2)某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3)长期服用避孕药、糖皮质激素、某些可能干扰心脏功能的某些保健品或中草药等。 (4)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大。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发绀、水肿、晕厥等。其他症状还包括咳嗽、头痛、头晕或眩晕、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多数症状也见于一些其他系统的疾病,因此分析时要作出仔细的鉴别。

1、中风 心脏病患者可因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出现缺血性中风。这种情况发生在大脑动脉变容或阻塞从而使血液流向大脑的血液过多时。中风是一种医疗急症,脑中风仅在几分钟后就开始死亡。 2、动脉瘤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隆起。如果动脉瘤破裂,造成大出血,可危及生命。 3、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常影响肺部血液循环,导致肺炎,尤其是小儿肺炎,表现为呼吸费力、呛咳。若先心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则患儿因肺炎与心衰反复发作而导致死亡。

1、患者突发难以忍受的胸痛、胸闷、心悸; 2、伴严重呼吸困难、发绀、频死感; 3、出现晕厥、休克; 4、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尽量避免患者自行开车前往医院。

1、反复发作或持续出现心悸、胸闷、胸痛; 2、伴呼吸困难、发绀、水肿; 3、伴咳嗽、头痛、头晕或眩晕; 4、伴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于心血管内科门诊就医。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须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稳定者,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检查,需要患者在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都有什么不适表现?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2、之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吗?发作之前都做过什么,比如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都进行过哪些措施令疼痛缓解? 3、既往还有什么疾病史?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都进行过哪些治疗?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得如何? 4、平时是否有吸烟、饮酒的习惯?每天的量是多少? 5、饮食情况如何?是否经常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6、直系亲属中有人有心脏病吗?

1、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和治疗冲突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需要进行包括心脏听诊、触诊、叩诊、血压测量、心电图、X线、CT、MRI、超声心动图、心脏和血管造影、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的心脏病类型,所选择的检查方法会有所不同。

1、视诊 通过观察会发现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皮肤苍白、颈静脉怒张、水肿等。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出现两额呈紫红色。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出现杵状指(趾)。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的瘀点、Osler 结节(手掌和脚掌出现一种有触痛的、隆起的、豌豆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病灶)、Janeway点(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2、听诊 医生立于患者左侧,用听诊器在患者的听诊区域依次听诊。以明确心音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如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是否存在心律不齐、肺部啰音、周围动脉的杂音和“枪击声”等。 3、触诊 (1)检查方法:医生用示指、中指并拢的指腹对患者的心脏、肝脏、脾脏触诊区域以及下肢进行触诊。 (2)检查结果:心前区可触及心尖搏动异常、震颤、心包摩擦感、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脉搏的异常变化、肝颈反流征、肝脾大、下肢水肿等。 4、心脏叩诊 (1)检查方法:医生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患者心脏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节指骨的远端,对患者进行叩诊。 (2)检查结果:患者左、右心界可出现心界增大等。 5、血压测量 心脏病的某些急性发作类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会出现低血压等症状,需要通过血压测量,以指导临床治疗。

1、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及T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炎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断。 2、BNP检查 脑钠肽(BNP)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病情危险程度的估计。 3、炎性标志物检测 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增高反映体内有活动性炎症(如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或粥样硬化病灶的炎性活动增强,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卒中等)具有较大价值。这些炎性标记物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a以及细胞黏附分子等。目前,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较广泛。

1、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有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声学造影以及血管内超声成像和超声多普勒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频谱多普勒,可分析血流发生的时间、方向、流速以及血流性质。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应用多普勒技术可很好地观察心脏各瓣膜的功能。另外,近年来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DI)技术快速进步,日益成为评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以及左心室充盈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定量手段。 2、X线 X线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 3、CT 心脏CT检查包括常规CT扫描,超高速CT及多排螺旋CT扫描。后两种扫描方式在扫描速度和时间分辨率方面均优于常规CT,可用于心脏、大血管三维图像重建。目前,CT检查主要用于心包疾病、心脏肿瘤和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4、磁共振成像(简称核磁,MRI) 心脏核磁除了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心包病变外,采用延迟增强技术可定量测定心肌瘢痕大小,识别存活的心肌,对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包疾病、心脏肿瘤、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及大动脉炎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5、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技术主要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血池显像、心室功能测定、核素心血管造影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心肌灌注显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主要用于评价心肌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了解冠状动脉血流和侧支循环情况,检测存活心肌,观察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治疗后心肌血液灌注改善和恢复情况。 6、心导管术和心血管造影 (1)检查方法 医生在X线透视下,将特制的导管经皮刺入周围血管(如股静脉或股动脉)后送入右心或左心系统或分支血管内,测量不同部位的压力、血氧饱和度,记录心内局部电活动或注射造影剂显示心脏和血管图像。临床上也可应用漂浮导管在床旁经静脉(多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利用压力变化将气囊导管送至肺动脉的远端,在主动脉、左心室等处进行压力测定和心血管造影。 (2)检查意义 ①右心导管检查多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证和评估心功能状态。漂浮导管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危重病人的监测。 ②左心导管检查可了解左心室功能、室壁运动及心腔大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功能。 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及解剖情况,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等。

1、心电图(ECG) 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遥测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等。 (1)常规心电图: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节律、各传导时间、波形振幅、波形形态等,了解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梗死、房室肥大或电解质紊乱等。 (2)运动负荷试验: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常用运动平板试验。 (3)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72小时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最新的设备如植入式循环记录器(ILR)可以连续记录更长时间(最长3年)的心电活动,对晕厥风险的评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心室晚电位:在记录体表心电图基础上,利用信号叠加技术和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可记录和分析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较大。 (5)心率变异性(HRV):正常人24小时心率的快慢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心率变异性。通常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连续窦性心搏的R-R间期为基础来计算心率变异性指标。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 2、临床电生理检查 (1)检查方法:医生将电极导管放至心房、心室及冠状窦内,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2)检查意义: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可确定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在心内膜标测定位的基础上,可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多种类型的心动过速。此外,它有助于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

诊断心脏病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等资料作出综合分析。不同心脏病的临床类型诊断要点不尽相同。

1、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肺炎、肺结核、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低氧血症和休克等症状,容易与心脏病的相关症状混淆。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气管和肺部,除典型症状及相关病史外,还可通过听诊、心电图、X线检查等方式加以鉴别。 2、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急腹症均有上腹部疼痛,可伴休克,容易与心脏病的相关症状混淆。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标志物测定可协助二者鉴别。

心脏病的病因及临床类型均较为复杂,不同的病因导致的心脏病不同临床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心脏病的一般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心脏病急性发病时还需尽快送至医院进行包括吸氧、心电监测、除颤等急救治疗。

心脏病不同临床类型的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也不尽相同。一般以口服、静脉注射为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常按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包括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 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多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与心肌梗死。 2、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 如坎地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等。如果病人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给予ARB,不推荐常规联合应用ACEI和ARB;对能耐受ACEI的病人,不推荐常规用ARB替代ACEI。 3、β受体拮抗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对心绞痛、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等均有治疗作用。 4、扩血管药 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哌唑嗪等血管扩张剂以扩张血管。 5、利尿剂 如螺内酯、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药物,多用于抗心衰治疗。 6、α受体拮抗剂 如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等,用来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等。 7、正性肌力药物 如多巴胺、异步帕明、氨力农等以及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多用以抗心衰和抗休克治疗。 8、调脂类药物 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用以调节血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 9、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等,以消除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不仅要考虑心律失常的类型,而且还要注意基础心脏病的种类及心功能状况。如果忽略后者,所选的药物虽然能控制心律失常,却可能使死亡率增加。若发生心脏停搏等紧急情况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10、钙通道阻滞剂 包括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药物。多用来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11、抗栓药物 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溶栓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尿激酶、链激酶等。用来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形成,进而保证心脏血液流通。 12、新型的心血管治疗药物 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及治疗心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等。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坎地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硝普钠、硝酸甘油、哌唑嗪、螺内酯、呋塞米、氢氯噻嗪、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多巴胺、异步帕明、氨力农、地高辛、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洋地黄制剂、胺碘酮、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尿激酶、链激酶、依折麦布

1、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在心导管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技术,其创伤小,疗效确切。目前主要用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常用、最成熟的介入技术。它是在血管造影仪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的治疗方法。操作器械的改进,尤其是药物支架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还有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2)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引起心脏病变的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性心律失常异常传导途径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这种方法创伤小,并且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出现,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已成为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等的重要治疗策略。 (3)冷冻消融: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技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阻断了心律失常的传导和起源,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有效性高,并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人疼痛度。目前主要应用于阵发性房颤的介入治疗。 (4)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①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埋藏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心脏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埋藏式起搏器主要分单腔、双腔起搏器。单腔起搏器在右心房或右心室内放置一根电极导线。双腔起搏器是指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内放置两根导线,它能按照正常的顺序依次起搏心房和心室,故又称为生理性起搏。 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近年来CRT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RT即三腔起搏器,需要将三根电极分别植入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室(通过冠状窦进入靠近左室侧壁或者后壁的静脉,在心外膜起搏),主要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反流,提高射血分数,从而改善病人心功能。 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ICD可自动识别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能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SCD)高危病人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ICD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适应证不断扩大。ICD可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功能,称为CRT-D。 (5)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封堵术: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这类手术创伤小、康复快,效果可以和外科修补手术相媲美。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心脏瓣膜的介入治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瓣膜病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到21世纪初的经皮瓣膜植入或修补技术,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迅速。目前发展最迅速的是针对高危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的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大的经皮修补术。TAV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肯定,适应证不断扩大。 2、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心脏各瓣膜修补及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心包剥离术、心脏移植等。对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冠心病及心脏肿瘤和心包疾病,外科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围术期的处理常常需要内科医师参与。

筛选致病基因对于遗传性或家族倾向性心脏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干细胞移植和血管新生治疗在动物实验取得许多进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子心脏病学也终将为临床实践带来更多更新的诊疗方案。

心脏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心脏病的预后一般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后护理有关。

心脏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心脏病病因复杂且临床类型多样,一般治愈困难。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脏病的及时治疗可以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心脏病会对人们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日常生活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1、心脏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加之反复发作易造成心理负担,因此许多患者丧失信心,并对此病有一种恐惧心理,担心反复发作而情绪反应敏感。患者应了解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如心脏病的起因、治疗、预后等,以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对所患疾病有个初步了解,从而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治疗、用药、康复等。这样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心脏病患者往往心理上只依赖于药物,往往主观能动性较差,从而不利于康复。建议患者要有自身的急迫愿望,通过自己的运动康复,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信心。患者应主动与外界保持联系,看报讨论实事,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动态,相信科学,促进康复。 3、患者家庭成员也需要了解疾病基础知识,以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易发作因素。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应帮助患者树立起坚持治疗疾病的决心,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注意力转移,调整心情,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从而减少复发。

心脏病的患者常需要终身服药,患者应严格按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1、心脏病发作时患者需要立即卧床休息,尽量减少移动。 2、病情稳定后,应早期进行适量活动。活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可咨询相关医护人员。 3、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声,防止各种环境污染。 4、戒烟是生活中重要的心脏病注意事项。 5、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 6、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时排便用力导致心脏破裂或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 7、遵医嘱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

做好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监测,及时了解病情预后及危险因素。若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及时到医院复诊。

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便于医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评估。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心脏病患者建议食物多样,低糖低脂清淡饮食,建议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类烹饪方法。孕妇等特殊人群建议咨询医生。

1、粗细搭配,常吃杂粮、杂豆,如小米、玉米、燕麦、红小豆、绿豆、芸豆等。 2、建议食用脱脂奶、鱼类、瘦肉、大豆及其制品、各种蔬菜水果。 3、适量饮茶,以绿茶为宜。 4、多选用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豆油、亚麻籽油、茶油和橄榄油等,并调换使用。

1、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油条、炸糕,油炸方便面、全脂乳、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 2、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鱼子、脑、肝、松花蛋等。 3、含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如冰淇淋、甜点心等。 4、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高度酒、浓茶、咖啡等也应忌用。

心脏病的病因复杂,目前无法保证可以彻底预防,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而目前认为,后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改善日常生活方式,来降低其发病风险。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坚持适量运动,健康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 150 min 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3、合理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糖高盐高脂。 4、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 5、保持心态平衡,学会释放压力,积极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 6、同时还要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发现异常及时进行调整,将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7、积极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 8、孕妇在怀孕期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以减少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