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穴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总是听说督脉,那么究竟督脉是怎么的一回事呢?
又有什么督脉穴位呢?
督脉之络为十五络脉之一。名曰长强,即从长强穴处由督脉分出,然后在脊柱两旁肌肉边上上行,直达项部,散络于头上。下面则在肩胛部左右有分支,走向足太阳经脉,穿入于脊柱两旁肌肉之内。
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脊柱强直;虚证为头部沉重。当取长强穴治之。
督脉上又有什么穴位呢?
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督脉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我们来看看督脉有什么功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等,以头晕为突出表现,属中医“眩晕”范畴。《素问·骨空论》中阐示了督脉的循行,“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由此可见,督脉与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痰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髓海不足是眩晕的主要原因,督脉与眩晕有密切关系。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临床上各种原因如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皆影响到督脉,使督脉的功能失调而发为本病。故治疗上采用通调督脉的方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不少病人采用传统的颈夹脊法治疗,疗效欠佳,联系中医理论,认识到眩晕与脑及督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加上通调督脉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调督脉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单纯夹脊治疗的传统针刺疗法。客观表明督脉穴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从而说明临床中不仅需要西医的解剖知识,还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本项研究选取颈夹脊穴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风池、风府、大椎均为治风要穴,通治内外风;百会、风府为髓海的外在腧穴,故二穴能治髓海的病变;脑户、前顶、神庭、后顶能通调督脉、行气活血、补益脑髓。
督脉通调,气血供应充足,脑髓得养,则眩晕自止。
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或因颈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或颈椎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滑脱移位,造成颈椎与椎动脉的正常关系被破坏,牵拉或压迫椎动脉;或颈椎退变及其继发性病变刺激椎动脉周围及其管壁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因颈椎间盘应力改变,使椎动脉扭曲等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因素中,增生骨赘直接压迫并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而更多见的是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和椎动脉痉挛,由此为针灸等非手术疗法治疗提供了可行性。
通调督脉法是笔者依照传统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包括颈椎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制而设计的针刺方法,即通过针刺对督脉及相应的穴位产生效应,从而改善颈椎的病理状态,缓解椎动脉痉挛,加强脑的供血,达到治疗颈椎病眩晕的目的。
(责编:黄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