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孩子出现“对眼”可能是哪种病?

孩子出现“对眼”可能是哪种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孩子出现“对眼”可能是哪种病?

内斜视也就是大部分家长所说的“对眼”“斗鸡眼”,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发生内斜的原因不同,诊断不同,治疗也存在很多差异。以下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下临床比较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及治疗方法(临床极少见类型我们未收录),但内斜视对儿童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都有严重的损害,非专业的人士是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的,所以如果您发现或怀疑孩子有内斜视的话,还是请您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以免延误治疗。一、先天性共同性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病因尚不明确。患儿表现为大角度内斜视,早期交叉注视(双眼可交替注视),当有屈光参差或弱视时则转变为单眼注视(发生单眼弱视比率极高)。屈光不正程度很少超过+2.0D。对双眼视功能影响很大,可合并垂直斜视。[治疗]:所有患儿都需要散瞳验光(最好应用阿托品完全麻痹睫状肌),小度数的远视可以不配眼镜。但如果单眼有弱视,一定要先治疗弱视,在能够交替注视后手术治疗。此类患儿最好在2岁之前实行手术,如果2岁之后进行手术,则双眼的融合几乎不能形成了。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是比较常见的内斜视类型。是由未矫正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与分开性融合功能不足导致的。一般2—3岁发病,远视在+3D--+6D之间,但也有少数患儿年龄及远视程度不在此范围也可发生调节性内斜视。早期家长可能发现孩子在看近处的物体时出现内斜,但可恢复正位,但如果长期不矫正则可转变为常斜。[治疗]:必须在阿托品散瞳验光后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戴镜),戴镜后要定期复查,对有弱视的患儿要进行弱视治疗。对转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微小斜视、及伴有垂直斜视者可以手术治疗。三、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调节与集合之间的异常联合运动引起的。发病年龄一般在8个月—7岁。正视、远视、近视均可发生,但轻度远视多见。患儿看远处基本正位或内斜较轻,看近处时内斜明显。AC/A一般大于6:1。[治疗]:矫正屈光不正,佩戴双焦点眼镜,有弱视者需治疗弱视。对于不能佩戴双焦点眼镜的患儿可以选用缩瞳剂;对斜视度比较小并且可以配合的患儿可以进行正位视训练,扩大外融合范围。当以上治疗效果都不明显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四、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在儿童内斜视中比较常见,目前认为是由婴儿型内斜视的发病因素和生长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因素联合引起的。一般1—3岁发病,中度远视性屈光不正比较多见,常伴有散光和屈光参差,戴矫正眼镜后仍有内斜,常合并弱视和异常视网膜对应,还可以与垂直斜视及A-V综合症伴发。[治疗]: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弱视者要进行弱视治疗,定期复查以便调整眼镜的屈光度。在双眼视力基本均衡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剩余的内斜视(合并垂直斜视者矫正垂直斜视)。五、非调节性内斜视在儿童内斜视中也比较常见,是由于紧张性集合与分开反射之间的平衡失调引起内直肌肥厚及其它解剖学改变而导致的。发病年龄可以在生后6个月至6、7岁之间,有遗传倾向。发病前多有诱因,如外伤、高热等,无明显的屈光不正,与调节性因素无关,可以合并弱视。也可与其它类型斜视伴发。[治疗]:首先必须进行散瞳验光,排除屈光不正因素。如能够交替注视,应尽快手术治疗。如不能交替注视,则要抓紧治疗弱视眼,当双眼视力基本均衡尽快手术。六、继发性共同性内斜视(1)知觉性内斜视:由于生后早期一眼视力低下,导致感觉性融合破坏,在辐辏功能作用下发生内斜视。一般0—5岁发病,单眼视力低于0.1,注视功能丧失,内斜程度较重,视力低下的眼弱视较重,可以合并其他类型斜视。[治疗]:可以适当延缓手术,以减少术后外斜的发生率。(2)连续性内斜视:一般为外斜视术后过矫所致。[治疗]:如果内斜角度较小,可以观察、配戴矫正眼镜、或加压贴三棱镜矫正;如果内斜度数较大,则需再次手术。(3)残余性内斜视:内斜视手术后欠矫所致。[治疗]:基本与连续性内斜视相同。七、其它类型内斜视(1)周期性内斜视: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生物钟机制有关。表现为内斜视的出现呈周期性,一般为48小时一个周期(1天内斜,1天正位),也有72小时或96小时为一个周期的。一般10岁以内出现,发病1年后转变为恒定性内斜视。[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突然出现内斜视,眼球运动无障碍,神经科检查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少数患者可因一些颅内病变导致本病。[治疗]:小度数的内斜可用压贴三棱镜矫正;大度数的内斜,小于5岁的儿童应及时手术以避免抑制和弱视的发生,年长儿童则可以观察,待症状稳定后再施行手术。(3)微小度数内斜视:斜视度数小于10个三棱镜,病因尚不明确,一般均为异常视网膜对应,有异常感觉融合和近立体视觉。[治疗]:原则上不手术。5岁前应及时治疗,矫正屈光不正,遮盖健眼,训练弱视眼。一部分5岁前治疗的儿童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眼球震颤阻滞综合症:一般发生于婴儿期,当眼球内转或集合时眼球震颤减轻或消失,当眼球外转时,眼球震颤加剧。[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时间可以适当推迟,且手术效果不可预测,再次手术几率较高,手术仅为获得美容效果。八、先天性外展神经麻痹少见,患眼内斜视,并且外转受限。患儿经常面转向侧方注视。可合并弱视,但一般无复视。临床观察双眼发病多于单眼发病。[治疗]:手术治疗,有弱视的孩子要先治疗弱视。九、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有一部分Duane眼球后退综合症患儿表现为内斜视,先天性居多。一般认为是肌肉筋膜发育异常或由异常神经支配引起。患眼外转受限,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时睑裂开大,眼球可急速的上转或下转。部分患儿有面转向患侧的代偿头位。[治疗]:矫正屈光不正,如有弱视先治疗弱视。部分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如果向正前方注视时眼位正位原则上不手术,如果斜视明显、代偿头位明显等情况则考虑手术。以上介绍的就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真性内斜”的一些情况,但还有一些被家长怀疑“对眼”的孩子是“假性内斜”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外观上都呈现相似的症状,但其具体的原因和治疗都有不同,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对眼”“斗鸡眼”一定早期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不能存在“孩子小都是这样的,等到孩子长大了就好了”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