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修复体的颜色涉及到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修复体的颜色能否与天然牙协调是决定修复体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颜色迄今为止依然是困扰临床的首要问题。颜色的本质是电磁波谱,人眼能对380-780nm不同波长的光谱发生色觉反应,颜色感受过程包括物理-生理-心理阶段。人眼对颜色的三特性:明度、色相、彩度变化的感受能力不同。
因为感受颜色的视锥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小范围,而感受明度的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大范围,因此人眼对明度的感受最为灵敏。在牙色控制中,明度值是第一要素,饱和度值其次,色相值则对牙色再现的影响最小。
颜色空间内,一个单位明度值差异引起的可感知牙色差异相当于两个饱和度值或三个色相值偏差引起的颜色差别。形、色、质、透性四要素中,修复体的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三者决定的。
牙齿的颜色并不是纯白色的,其基本色调为黄色或橙黄色,只是色饱和度比较浅,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白色的。牙齿从外至内分为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牙釉质是半透明没有颜色的,牙齿的颜色是内层的牙本质及牙髓透过牙釉质后显示出的综合颜色。临床上,医生选择牙齿颜色要参考很多因素。
一般来说肤色白的可以选择较白的牙色,女性牙齿一般比男性偏白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表层牙釉质磨耗,外源或内源性色素沉着增加,牙齿的颜色会变深。当然,牙齿的颜色并不是越白越好,否则会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俗称“假牙面容”,是违背美学原则的。
牙齿的美学修复基本原则是健康、协调,除牙齿的颜色而外,还涉及到形态、半透明性、表面质感、牙龈美学等因素。修复体的颜色应该和患者的肤色、性别、年龄相适应。最理想的效果是与口腔内其它剩余天然牙颜色达到协调一致,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然,不同的患者可能对颜色有各自特殊的要求,医生在选色的时候,除了医学原则而外,更多的会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医患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获得修复体理想的颜色,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颜色的比对(比色或称选色)、颜色信息的医生-牙科技师间的传递、用修复材料对牙齿颜色形态的再现、颜色的评价等等。因此针对牙齿的颜色发展了一门科学称为牙科色度学,内容就涉及到了颜色基础、牙色测量、牙色材料、比色技术、颜色信息传递、颜色再现以及颜色评价多个方面的内容。就比色而言,它是修复体制作的基础。选色方法包括视觉比色及仪器比色两种。
仪器比色在颜色再现时,在医-技之间最终还是需要一个实体的媒介(色片或色标)作为参照,修复体的评价者是人,最终必须要立足于视觉颜色。视觉比色简单易行,是目前临床最常采用的技术,但影响因素较多,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仪器比色法不受主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但操作复杂,相应临床成本较高,普及性不高。
视觉比色包括多个关键环节:被比色对象、颜色标准、照明及环境条件、观察者等。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才能做到牙科临床上准确的比色,从而为修复体颜色的再现奠定基础。视觉比色法采用比色板进行。经典的16色比色板因本身设计存在的不足,临床颜色匹配率据研究还不到30%。比色板等基于牙色空间及颜色理论设计,比色的准确度较经典比色板大幅提高,临床颜色匹配度可以达到70-80%。因此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新型比色板及配套的瓷粉,以提高临床颜色及美学效果。
比色时可采用“三区比色”及“九区记录法”,配合使用特殊比色板进行切端、颈部、牙龈、不同层次分别比色,以最大限度将颜色及个性化信息传递给技师。最好连同比色片一起进行口内数码摄像,将数码照片通过网络传递给技师做仿真化再现参考。因为比色片只能传递颜色信息,其它更重要的信息如个性化特征、半透明度、表面特征等可以通过照片的方式得以传递。
比色片与天然牙一起进行数码摄影,并做标记,以最大限度传递如个性化特征、半透明度、表面特征等信息给技师。
比色的结果如何正确传递给技师进行颜色再现是牙科色彩的重要环节。正确的信息记录及传递方法:按照牙齿颜色的复杂程度,可采用的分区记录法包括:3区、5区、9区、不定分区,并附加数码照片辅助传递信息。
比色过程中,医患交流、医技之间的沟通及信息反馈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