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情绪障碍_该怎么治疗 儿童发生儿童期情绪障碍怎么办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如何治疗儿童期情绪障碍 1.心理治疗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
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
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
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3、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父母进行咨询指导,消除父母的焦虑,纠正其不当养育方法,鼓励父母建立典范行为来影响儿童,并配合好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二、儿童发生了儿童期情绪障碍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情绪障碍,不能将其与精神病相联系,应当看到这种障碍是与儿童情绪多变,心理素质不稳定,情感易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有关,因此,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批评和外界刺激时容易发生本病。
特别是女孩发病较多。 其次,家长应特别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过分的溺爱,孩子从小得不到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感到焦虑或抑郁,容易发生情绪障碍。另外,家庭环境不良,父母经常争吵或离异,使得孩子安全感降低,自尊心受挫,往往是构成发病的易患因素。
因此,家长们不仅要重视孩子身体上的发育和生活上的教育,也要重视孩子精神与心理上的发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爱护但不溺爱,并注重自身形象,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且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温馨感,以促进心理行为的正常发展。
此外,学校及老师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启迪学生的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心理行为。教师切忌粗暴责骂或批评学生,避免一切过激言行,对于学生的过错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校成为孩子增长知识才干和培养健康心理的大家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儿童期情绪障碍的表现 1、在一种或多种特定社交场合场合或学校中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
2、具有正常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3、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以及脑器质性损害。
儿童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包括强迫症、癔病在内的一组疾病。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多见于7岁以上学龄儿童,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相应增高。发病前大多有精神与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可查;发病时呈现多个症状,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胸闷、憋气、气短、叹气样呼吸、阵发性过度换气、胸痛以及四肢麻木、肢体活动障碍等;但体检及各种化验检查指标均为正常;并且上述症状的出现可呈反复性和暗示性。
综合这些情况后,一般可考虑为儿童情绪障碍,采取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原则,辅以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大多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对儿童情绪障碍特别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四、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 1、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份地焦虑惊恐不安,耽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腹痛等。
检查又无异常体征。 2、儿童期恐怖性障碍(phobia disorder of childhood)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然安慰解释,仍不有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
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3、社交敏感性障碍(social sensitivity disorder)大多见于5~7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4、儿童强迫症(child obsession )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child hysteria)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
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
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 6、儿童抑郁症(child depression)是发生儿童时期以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食欲减退等为核心症状。
少数病例可伴其他不良行为。儿童期情绪障碍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