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网红炒作现象如何看待"

网红炒作现象如何看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网红炒作现象如何看待

炒作对于明星网红而言,其实很正常,也是惯用的提高热度的一种手段。但是应该要适度。

一、先说说网红炒作的几个特点

其实背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以下的共同点。

1、利用时下最新鲜的网络平台

早期主要是论坛,2010年以后主要是微博,再后来互联网分流越来越严重。朋友圈流量是大,但它毕竟是个封闭型的社区,也很难说是朋友圈捧红了谁谁谁,反倒是很多自媒体火了。

2010年是个分水岭,两家最顶级的论坛猫扑和天涯最后捧红的超级网络红人分别是奶茶MM和小月月,之后风头就被微博盖过了。

2、持续不断的一轮轮轰炸、造势、曝光

如果只是一个点,很难产生爆炸性的反应。但凡是红的越厉害的网络红人,就越不是只有一个点。

像奶茶妹妹,从2009年的一张手捧奶茶的照片在猫扑被“笔袋男”“哥散尽全部家当求此女”曝光,到后来的上清华、绯闻男友,再到后来的奶东恋、微软“小冰“实习、大学毕业、澳大利亚结婚、怀孕,其实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插曲。我记得当年,只要是她的热点,就必上头条,我们“喜欢她”就喜欢到了这种程度。

奶茶MM强到什么程度?她的内容,可以同时上娱乐频道、科技频道、数码频道、音乐频道、体育频道、社会频道、图片频道、校园频道、时尚频道、女性频道、情感频道、亲子频道等众多频道的头条,就是这么霸气!她的火,完全可以用摧枯拉朽一词来形容。

3、能红的最长久的,一定可以贴上“标签”

这点跟做新媒体账号一样,没个性的人是永远红不起来的。所谓人神合一,做的事和这人的个性是紧紧捆在一起的。

说到这标签,被用烂的标签还不行,当年“网游第一美女”一大堆,其实这个概念太宽泛,因为不可能有人占住。当很多美女都自称为“网游第一美女”的时候,这个词就废了。

当兽兽占住了“国内首席车模”、春哥占住了“春哥”的时候,这个标签就永远是他们的了。

当然标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称谓,其实就是一提到某个人,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他,或者脑子里面立刻形成一个画面。比如我们想到天仙MM,就会想到那身行头,说实话,脱了那身衣服,反而我还真认不出是她。奶茶MM再怎么变,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是拿着奶茶的那个清纯女孩。叫兽易小星当年那张A4纸的面具形象深入人心。等等等等

4、最后都会被揭秘,除非她自己不想火

但凡火了的网络红人,总会有人跳出来来揭秘,可能她的七大姑、八大爷、同学同事、大舅的弟弟的表姨的外甥女......都有可能蹦出来。在网络里,这叫“水至清则无鱼”,越浑越好。

当然,真正盖棺定论、最终立功的,永远是平媒的那些记者们。一旦被他们盯上,去她们家,真相就立刻浮出水面了。

二、网红炒作,并不都是有幕后推手

当年那些红人出来,早年可不像现在,美女照片是非常稀罕的,不知道多少屌丝都是流着哈喇子看完帖子的。虽然现在看,很一般了,毕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欣赏水准。

2008年以后,网络美女自此泛滥了。各种各样的美女纷纷走向网络。随着PS的流行、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各种美图工具的出现,很多美女,美的连她亲妈都认不出来了。

反正我对照片,早已经麻木了,很多照片,我都能想象出来,它们没处理之前的样子。能唤起我们心灵深处那点悸动的,也只有素颜照了。素颜照万岁!

回到炒作这个话题,其实很多网红都是自然火的,人家有个性、有长相、有身材,又有独特的话题,关键是天时地利人和啊,想不火都难。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奶茶MM当时是有特殊网络时代背景。所以,别一提到网红,立马就说:她后面有人、她上面有人、一看就是炒作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真要说有幕后推手,那只能说是“媒体”了。

当然,很多网红还是有幕后推手的,有些我也认识。你也不要绝对的说人家一定有利益关系,很多还真是美女,早年的很多炒作,就是觉得好玩,或者纯粹的喜欢这个网络红人,爱你没商量,或者讨厌到极点,想拿皮带抽死你的那种意味。

归根揭底,就是网红的因素有多种,如果你不是搞研究的,乐呵乐呵也就罢了。

三、你所看到的,你以为果然如此么?

1、双重人格

其实很多人选择在网络上释放自己,归根揭底,是现实生活中缺省了一些她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很多时候,网络世界里的她和现实世界里的她,完全可能是相反的。这和人格分裂有些类似,网络世界让这个人多了一重人格。

2、但凡能红的持久的,必是智商或者情商极高的

截止到2016年,火的时间最久的,应该是芙蓉姐姐了。光是芙蓉姐姐减肥这件事上,至少就说明这个女人不简单了。我和她的前任经纪人也认识,其实我挺佩服她的。芙蓉姐姐的演唱会我去了,座位还蛮靠前的,真的很瘦。

还有一个人,我不点名字了,应该属于智商、情商奇高的人,一般的女人,能有她的一半聪明,就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她的经历,我听幕后人讲的时候,我竟呆的哑口无言!

3、外表会蒙蔽你的双眼

其实很多网络红人之所以能红,还是跟个人的形象有关。说白了,就是能深深的刺激你内心深处的那点最脆弱的东西,比如同情心。一看那图片,就觉得有种想喂她吃竹子的冲动,她不红谁红啊?

但你真觉得她本人,真如照片上的那般娇羞动人?我用张无忌他妈殷素素在自尽前告诫张无忌的话来回答——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越是不能相信!

四、网红炒作的一般性流程

一般正常的、有目的性的网络事件炒作,必是经过严格而缜密的策划的。大概的流程如下:

1、发现热点

其实就是跟拍戏一样,前期需要选角色,并且量体裁衣选好剧本。其实自己捧自己也一样,papi酱之前也经过了很多次尝试啊,目的无非是找最适合自己的造型和剧本。

2、策划

策划的过程是比较难的,需要选定平台,把整个炒作的场景想象的非常周密、严丝合缝。因为基本上执行起来,100%是会出现偏差的,策划是尽可能的减少误差。

3、执行

执行过程,主要是不断的调整方向,尤其是引导舆论的方向,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发展。凡是一个事到了网络上,很多情况是很难得到控制的,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前期的所有策划都得重新调整。甚至有时候只能用反向炒作法、双簧炒作法这些方法来“转正”。

4、轰炸、跟踪

一个事件,需要不断的挖掘新的炒作点,因为一个点很难火,一轮轰炸也不一定会火。如果出现了火的苗头,就需要想方设法那个让这个苗头变大。如果真的火了,就需要通过这个点,找到更多的话题,继续炒作,关键是方向不能走歪了。

5、揭秘、曝光

这个前面已经讲了。

五、网红炒作的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这个我看很多网络事件或者网络红人,经常犯一些错误。所以在此说一下:

1、关于创意

创意这玩意,用户的品味和口味永远是越来越高的。一个经典的创意过去,策划人下一次就又得掉更多的头发。

第一个人想到了一个巨牛逼的创意,第二个人再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这是现实。与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创意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放在整个流程的各个细节上,研究下,哪些地方可以出彩。

2、了解政策、勿碰红线

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比如最近直播平台发生的一些事情。低俗炒作,必然会被拖进悬崖里。还有很多党的号召、纲领,都是必须要响应、不可违背的。

这样,即使是红了,那么这个网红产生的品牌效应,也是负分的,负分意味着产生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寿命也必然是有限的。

3、适可而止,永远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凡事别做绝了,有些网络红人,为了红,直接把自己给封死了。或者因为个人的人品、道德,得罪了同行,得罪了朋友。或者红了之后,觉得自己牛逼闪闪放光芒,不可一世。网络世界永远都是虚的,媒体把你捧的越高,当你摔下来的时候,也越惨。

当然,我也对那种看人家红了眼红,冷嘲热讽吐口水、口蜜腹剑丢砖头的人,非常不齿。像“大衣哥”朱之文火了,有人连找不到媳妇都认为朱之文应该借钱帮忙,这实在是......凭什么啊?

4、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自己有几把刷子,自己知道。其实有些人,天生没有多少资质,想火不择手段,实在没必要。其实做个普通人、现实人也挺好的,出名了,反而会给生活造成很大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年,网红里面女性比例是远远大于男性比例的,悬殊的还不是一点两点。我见过有些帅哥,真的是帅的让人羡慕嫉妒恨,还有些皮肤好的比女生还好,但就是火不起来,实在没办法啊!

5、水军不同于网络推手

我一直觉得水军是个贬义词,水军的目的实在太强了,除了钱还是钱,所以能做出经典的案例,难上加难。如果你为了钱,才创业,那你失败的几率会很大,因为初衷已经走形了。网红炒作亦是,一开始就奔着发财的梦去的,往往发不了财。

网络炒作也一样,大家仔细观察下这10年最火的一些网红就会发现,很多其实并不会产生很大的金钱的,至少在他们火的时候,是不会产生太大金钱的。

当年的很多水军都已经转型,还有一个原因确实是控制网络舆论,其实就是不关注用户感受嘛,这样做出的“产品”,效果难保不好!网络推手,当年我们认为还是一个挺高雅的词,至少我还是认为,只有能做出经典案例、在互联网上产生广泛的口碑和影响的策划人,才能称得上是网络推手。现在这个词,好像也有被玩烂的趋势。

总结

今天,先说这么多。开这个话题,一则是回想起这个话题,颇感惆怅,有感而发,二则是跟大家说一说这里面的一些门道,大家如果觉得有用,可以记下。

网红,不是你想红就能红;网红炒作,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抛开这个背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感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喜怒和哀乐

当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娱乐和话题领域异常发达。而网红,这个新媒体明星现象应运而生。从歌手冯提莫到香港的龙婷,从MC天佑到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papi酱。无一不是依靠网络炒作大红大紫,赚取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了众多的人气。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他们是怎么火的?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其实,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和运作团队在背后助推。

首先,自己要有点至少能让人喜欢的特点,要么你就长得有特点,要么你就唱歌特点与众不同。总之,要想成为网红一定有有区别于普通大众的东西,让人们喜爱,赢得关注,就是说你本身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当然,这种条件也可以后天炒作,但真的不如自己本身有鲜明特点。

其次,要有自己的助推团队。至少要有一个给你拍照的吧,不要固定摄像位置,这个是大忌!还要至少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往各个网站、视频APP、流媒体给你加推,让你不断提高曝光度,这样,依靠网红本身的魅力加上团队的助推,随着曝光度的提高,你就很容易火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要有一个专业的写手往各个微博、传媒APP、各个娱乐板块给你美化、制造热点和话题新闻!当然,这要按照你曝光度与综合粉丝观众反馈来衡量怎么捧你,炒作你!

互联网网红时代,就是一个把值得炒作的小角色炒成大明星的过程,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你好,我是楚清歌。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大概道出了大多数人的普遍心态。平凡的普通人通过自身刻苦的努力,并借助网络传播力量成为网红,最终上演草根逆袭,这当然值得鼓励。但不知不觉间,网红已经有点变味了。一些网红或是靠秀颜值、秀身材,或是凭搞怪的行为、推手的操纵,而真正依靠能力与才华获得认可的网红屈指可数。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迅速发展,通过低俗炒作出名的网红越来越多,样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办不到”。有的网红在银行门前拍摄大尺度照片,以“炫底裤”的恶俗方式霸屏,有的网红在地铁车厢内摆桌吃喝,并用地铁扶手横梁晾衣服,还有人为当网红而砸警车,一些网络女主播以恶俗色情表演来吸引粉丝……

现在还有一些公司在做网红孵化器,帮助网红打通上游设计生产,下游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甚至还能充当经纪公司的角色,从零培养一名网红,创造出一条“保姆+经纪人+供应链”的模式。应该说,在职业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网红”作为其中一种无可厚非,但目前的问题是有职业道德、能传递社会正确价值观的网红极度缺乏。

扬名立万之心,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今昔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过去的人想出名,凭的还是令人叹服的好风骨和真本事,扬的是“美名”,而今有些网红以“搏出位”或“秀下限”而出名,出的是“恶名”、“臭名”。过去,“臭名昭著”还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现如今在一些人心里却成了香饽饽。

如今,只要出了名,不管“美名”还是“恶名”、“臭名”,都会有利益不请自来。有句话说得好,低级之所以有市场,跟高级缺乏有关;无节操之所以能走红,跟节操的供给太少有关。究竟是谁为“恶名”、“臭名”之人提供了如此多的机会?是什么让一些网红拥有如此高的身价?是谁在“审丑”文化的滋长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些人社会心理、道德逻辑、文化操守等基本底线的失守和沦陷。《娱乐至死》中写道,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毋庸置疑,文化底气不需要一小撮靠恶俗炒作来博取眼球的网红支撑,那不是孩子们的理想,也不是我们的文化主流,更不能成为我们国家文化前行的动力。

戏子为钱,网红也为名利!只要出名,不管用多么下三滥的方式,引来别人的关注,引来流量!流量有了,钱就有了。

当下是一个网络时代,各个网络平台迅速崛起,人们也热衷于直播,当网红,在网络上直播中,只要能让自己火的,就不顾道德底线,向历史宣战,向文化,向知识,向经典,向国学宣战。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苗头。对于下一代,对于网络风气,对于成长于网络的一代带了一个不好的头。

变向的欺骗观众,为博人眼球而形成的虚假信息。真的粉丝也不愿肯定这种方式。虚假敛财很可耻,一个真正的网红应该正确的引导粉丝观众,给人们欢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钱不是万能的,真真实实才是宝贵的,不能让钱把自己给变质了。

网红等于流量,网红也是需要关注度。商业炒作纯属正常。看自己怎么看待网红。本人对网红一点不感冒。

客观分析:炒作是为了更高的曝光度,曝光度越高意味着更多的赚钱机会。就像你在你公司领导面前积极表现自己,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如何看待“网红”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当网红,受众人追捧。

谈及“网红”,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靠颜值、靠身材、靠金钱的年轻女性 ,她们晒美食、晒旅行、晒生活 ,甚至一张自拍在网络上都有重磅炸弹的威力。

然而 ,在这些简简单单的信息发布过程中 ,暗含了聚合受众的共鸣链接。

互联网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空间上被拉大 ,要想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就必须打通情感上的共鸣。

走颜值路线的“网红”在网络上所营造出的场景化的生活方式 ,对于受众而言就是具象的理想生活图景 ,受众在不满自身生活状况的情境下 ,很难对网络上展现出的完美场景说不。

不过 ,被此类“网红”吸引的受众不会产生长期的“依赖”,如果“网红们”无法想出其他方式增加“黏性”将会很快被新上位的“网红”剥夺注意力资源。

也有不靠颜值取胜的“网红”,类似“papi酱”“艾克里里”等 ,他们紧抓网络热点策划视频内容 ,吐槽社会现象以此来营造与普罗大众的共鸣 ,增强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当然也有部分通过恶搞、团队炒作迅速走红的网红。

比如快手里面的最新的铁岭小辉、米BOSS、刘娇娇连环炒作恶作剧,通过“砸路虎”、“三角恋”等手段吸引粉丝,从而增加人气,从中受益。

近日义务一所高校开设“网红”专业,引发了不少的网友质疑——“网红”也有大学专业了?!据媒体报道,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类似于“网红”孵化器的“电商网络模特班”,通过表演、形体、舞蹈、T 台走秀、影棚拍摄等专业化、团队化的培训来打造学生。

同时,学校把“30 秒 15 个姿势”加入了期末考试环节,并称这是“网红”拍照的最低要求。

消息一出,立时引来网友们议论纷纷。

多数网友表示,虽然现在“网红”很火、收入很高,但多数“网红”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而且这样模式化教出来的学生恐怕也难成“网红”。

尽管网络上不时也会有正能量的“网红”出现并受捧,但对大多数网友而言,提到“网红”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千人一面的“蛇精脸”、无聊搞怪的“神经病”,以及性质更为恶劣的“黄主播”。

从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到宽频时代,作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越来越多地和负能量相伴,这绝不该是一个正常的职业发展道路。

同时,“网红”出名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因意外成名,有的以艺术才华成名,有的靠搞怪作秀成名,但现在更多地依靠网络推手成名且大有成规模成产业之势,这种“红”的假象能否持续也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以前,人们讲“人红是非多”,但现在,在一些“网红”眼中似乎成了“是非多人才红”。

本着这样的信条,他们为了“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胆敢踩踏道德和法律的红线。

“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传播色情低俗信息,屡屡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个别网络直播平台存在色情表演、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网络环境,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就在 7 月 27 日,公安部在整治网络直播平台会议上直指当前网络直播平台存在的有关问题。

所以,小编认为应该加大网络媒介素养,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首先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 ,明白要为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负责。

其次 ,淡薄名与利 ,不盲目追求一夜成名。

再次 ,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积极宣扬正能量。

网红是网络世界的传播者。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 ,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为了推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网红发布的信息要积极向上 ,避免落入炫富炫美的俗套。

为什么网红现象这么普遍?存在什么原因?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他们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与大众的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来刺激、偷窥、审丑、娱乐。

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这是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正确对待“网红”现象

必须提及的是,像吴菊萍、张丽莉等“网红”,不是制造出来的,不是靠“碰瓷”碰出来的,也不是靠炒作营销出来的,他们不是沽名钓誉之徒。

他们成为“网红”极其偶然,惟其偶然,才更真实;惟其不刻意,才见人格高度。

因此,与一般汲汲于名气变现的“网红”不同,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默默运行的道德底盘,不想出名却出了名,没想到出名却名扬神州,他们是真正的“网红”,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伟大的时代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真正的“网红”,也需要那些能够带给我们精神鼓舞的人成为“网红”。

坚守美好,在平凡的世界做好自己,我们都能成为“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