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俗特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以下特点:
一、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和社会生产条件的产物,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
二、群众性和社会性。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渗透到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三、民族性和敏感性。风俗习惯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性;就是因为这种民族性,对待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往往被看做是对待这个民族的问题、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具有敏感性,需要慎重对待。
四、地域性。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一种反映。各民族居住地区不同,有差异,因而各民族风俗习惯必然具有地域性。
拓展资料: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它具有社会性、规范性、地域性、稳定性、敏感性等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