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手自烹进,冀得称誉】的译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意思是: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意思是: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中的一个故事<和尚敬茶>,暗示社会风气,寺庙如此清静之地,竟也趋炎附势。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等级,经常依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有一天,有位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太烫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后世影响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一经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
《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深远,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
张爱玲早期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也明显受《聊斋志异》的影响。她在散文《天才梦》中说:“直到现 在,我仍然爱着《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莫言曾说他的文学创作受《聊斋志异》影响很大,“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其实,不独莫言,许多文学大师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