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

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

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妙音居士林 本文话题:妙音居士林中国传统文化 和文化 中国文 宗教道教 道:中国各宗教融合共存之路宇宙有一个隐神,地球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万神皆为它的显现。它没有 名字,暂且称之谓“道”。隐修道者20 世纪的世界大舞台,在 911 飞机撞击美国世贸大厦的血腥中谢幕。进入21 世纪,宗 教冲突与宗教战争的血火到处蔓延,不断升级。恐怖袭击的 爆炸,频繁发生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 以及中东等国家,无数无辜的人倒在血泊之中。怎样理解这 场世纪初的全球战乱?怎样化解宗教冲突与宗教战争?很 多研究人员发现,中国从古到今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那么 它有什么经验能提供给充满战乱的世界借鉴呢?佛教作为 一种外来宗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能够与中国本土的儒、 道二教和平共存,交流融合,三教合一,在二千年的时间内 从未发生过战争。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 过,但二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后,却能够与中国原有的儒、道、 释三教和平共存,交流融合,近代以来又有五教合一的运动, 一千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各宗教融合共存 之路,是道。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三教合一,就 是三教合道,五教合一,就是五教合道。中国各宗教,都服 从于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因为道才没有宗教战争,因 为道才有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宗教对话,是围绕着道而对话。 中国的宗教多元主义,其多元一体的共性就是道。中国宗教 的道论,是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可借鉴的和平之道。一、三教 合一之路:道(一)儒、释、道三教的融合1、三教融合的禅 宗、理学、全真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即所 谓三教。三教的分立、冲突、融和,构成了中国二千多年文 化史的主要内容。隋唐两宋,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高潮,三 教以辩论形式的对话也空前频繁。隋唐诸朝多次举行三教辩 论大会,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争论,实际上却为三教的 思想交流提供了机会。中唐以后,皇帝在生日的那一天照例 举行三教对话会,三教大师交流思想,促进了三教合一。从 唐代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 三教融合的佛教派别。宋代程朱理学,是三教融合的儒家派 别。元代道教的全真教,是三教融合的道教派别。2、三圣 合体图明代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 三者,被称为三圣合体图。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 笑面弥勒应为佛教“惠逺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道教“陆修 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儒教“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 三教代表。河南省嵩山佛教少林寺的千佛殿西侧是具有道教 色彩的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 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画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 郑王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图 赞中写到:“三教一体 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这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3、三教合一的寺 观三教合一”的思想还反映在许多寺庙中。山西省有一座悬空 寺,建于北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悬空寺建有禅房、佛 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钟楼、鼓楼、纯阳宫、三官 殿、观音殿、雷音殿、三圣殿等大小殿阁。全寺最有特色的 是最高层的三教殿。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三教教祖释 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在些殿受供奉,体现了“三教合一”的 思想,形成了一处信仰自由、和平共存的人间天堂。甘肃省 崆峒山的道教三教洞是窑洞式建筑,内奉太上老君、释迦牟 尼和孔夫子,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表现。(二)道教的 唯道是从1、三教皆名曰道在中国三教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中, 儒、道、佛三教都曾探讨三教合一的“一”是什么?什么是三 教的共同精神?三教的代表人物,许多认为三教的共同精神 是“道”,有些人甚至还提出,三教唯道。道教祖师老子创立 明确提出三教合一、唯一唯道的是明初高道张三丰。他在《正教篇》一文中说:“奚无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 三?盖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虽至有孔、 尼固释也,然有所分,故究无所分,故以无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 修己利人,其趋一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三教有分别,但修己是一样的,利人 是一致的,故三教“皆名曰道”。难道有三教的分别吗?它们 唯一唯道啊!2、唯道是从,唯道是务道教中,对信奉道教 教义的修习道术的专职道教徒,称为道士。道经说:“身心顺 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也有道经称,道士是 “唯道是务”者。唯道是从,是说一切事唯独服从道,唯独听 从道。唯道是务,是说一切工作唯独为了道,一切任务唯独 围绕道。早期道经《黄帝阴符经》:“明道善修,法道传承, 唯道为法,功成天地。”道教的一切修炼之法,所传承的,无 非是唯道为法。3、唯道来集,唯道为法道教静坐修炼时, 唯道为法。司马承祯《坐忘论得道》说: “空心谷神,唯道 来集。”道教内丹修炼中,唯道为法。赵宜真《原阳子法语》 卷上《还丹金液歌并叙》对内外丹法作了比较与说明,认为: 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说:“运有否终,唯道长久!”(三)佛教的佛道与唯道1、佛道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佛道,其含义,佛为道之一类。 又一含义,佛道即佛教的义理,当时认为道是佛教的最高智 慧。太虚法师《佛道品第八》说:“佛道,梵语佛陀菩提。菩 提,古翻为道。”正因为如此,佛经中“道”的概念非常之多。 2、笃论唯道,岂关多诵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经想用“策经” 的方式来沙汰一批僧人,此举遭到了天台宗祖师智顗的反 对。他说:“调达日诵万言,不免地狱;盘特诵一行偈,获罗 键是笃信唯道,而不是诵经万言3、三教同归于治佛教与儒 教曾有过激烈的斗争。如唐朝时,韩愈着《原道》、《原性》 攻击佛教;宗密则依据佛教的立场,着《原人论》加以激情 抗辩。宗密本人从佛教的立场提倡三教合一,他在《原人论》 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惩恶 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2)”元代刘谧着《三教 平心论》,从佛教角度论述三教各有合理之处,应该互相补 充。他说:儒家“可以安国家而立社稷。可以扶世而致太平。 功成身老,名在青史。”道家“可以尸解可以飞升,可以役鬼 神而召风雨。可以赞造化而玄功,寿量无穷快乐自在。”佛教 “是为一切种智,是天中之天,是为无上法王。”又说:“以佛 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还说:“儒疗皮肤,道疗血脉, 佛疗骨髓。(3)”4、唯道可以忘世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 之一,他特别强调的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的 核心思想。除唯心、唯识之外,历代有许多佛教高僧也讲“唯 道”,如“唯道是务”“唯道为师”等。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传诵 至今。即“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 能出世。”后人又把这句话总结为:“唯儒可以入世,唯佛可 以出世,唯道可以忘世。”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高僧。 金君绥为其所撰《佛日普照国师碑铭》说,他早年的特点是 “学无常师,唯道是从”。(四)儒教的三教“统谓之曰道”1、 早期儒家之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道是高度推崇的,《论语》 之”,都是孔子留下的名言。在中国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儒家占据重要的地位。历代主张三教合一的儒家很多,儒家关于 三教合一的言论也很多,儒家三教合一的“一”,也就是三教 的共同精神。2、程朱理学之道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道 家之“道”。老子“道生万物”的思维模式被宋明理学家用来说 明世界的本原,并构筑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强调“道”(理)的 至高无上,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早期儒家以天为最高,重伦 理观而轻宇宙观。二程提出“天理”概念,引入道家的宇宙观。 于是宋明理学与道家有了共性,这个共性就是理,理也就是 又说:“又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5)”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为宋明理学输入了灵魂,理学之所以 被称为道学,正是反映了其与道家这种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3、现代儒家之道现代儒家学者段正元(18641940),一生 时逢“全盘西化”、反孔批儒的时代。他力挽狂澜,复兴孔子 儒学,于民国元年在成都创办人伦道德研究会,于民国五年 在北京创办了“道德学社”。 “道德学社”的宗旨是:“阐扬孔 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道 德学社”对传播儒学形成了相当影响。段正元在《大成礼拜杂 志》(之三)说:“以道治天下者。道家也。以德治天下者。 又详细说明:“礼制者、儒家之天下也。儒家之天下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制进化。是谓德制。德制者。释氏之世 界也。释氏之世界。道之以道。齐之以德。德制归化。是谓 道制。道制者。道家、之天下也。道家之天下。齐之以道。 归于道。合于道。化于道。一于道也。三者。统谓之曰道。” 段正元在分析综合了三教之后,最终认为三教“统谓之曰道”。(五)三教合一的宗教组织 1、三一教明代已经 有了合三教为一体的实际宗教形态存在,如晚明的林兆恩创 立了三教合一的宗教团体“三一教”。林兆恩“立庙塑三教之 像:释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而 处其末座。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6)。三一教始行于福 建省莆田仙游二县。莆田县除广业区外,差不多较大的乡村 都有一座三教堂。仙游几乎全县都是奉三一教的,每乡必有 一祠,无论家中遇到什么事,都要请三教先生解疑。清末三 教还传入台湾省,目前台湾称三一教为“夏教”。1956 年在台 北中山北路创设三一教总堂(养兴堂),并且成立“三一教兴 圣委员会”。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三一教通过移民传播到东 南亚。现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都建有许多三一教堂,它 们不叫庙、寺而是称为堂、祠、洞、书院等。三一教传至南 洋各地后,又逐渐遍及海外及欧美各地,其影响日益增大。 较完善的三一教祠堂都供奉着孔子、老子、释迦弁尼,而三 一教主林兆恩每座祠堂都有奉祀,通常身边还有明代武当山 道士张三峰和莆田道士卓晚春,可以看出三一教中道教的成 分比佛教、儒教的成分更占主导地位。2、理教当代有一些 公开提倡三教合一的宗教组织。如台湾的新兴宗教理教、轩 辕教等。理教为明末杨泽所创立,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至今在台湾为合法宗教。该教宗旨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采 奉佛家之法——以慈悲喜舍为怀。(三)修道家之行——以 清静无为为主。理教认为,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宗旨是“理”。 理是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理是什么?就是道。程颢说:“理 则谓之道。(7)”朱熹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道也。 (8)”3、轩辕教台湾轩辕教也主张三教合一,三教的道统以 道为最高。轩辕教的教义综合儒道墨三家学说,以“道”为至 高无上的上帝,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为教主,继承轩辕 黄帝道统,重建中国固有宗教,启发中国新机运,铸成新中 华魂,促进人类达到大同盛世。4、民间宗教与信仰儒、道、 释三家都主张三教合一,故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也形成一 股民间潮流。如明代很盛的民间关帝信仰,其经书《三界伏 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 权,管天地人才之柄”。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小说体现了三教 唯道的思潮。《封神榜》:“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但谈三教, 惟道独尊。” 纣王听言大悦:“朕聆先生此言,不觉精神爽快。” 《西游记第七十八回》:“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 路:唯道明代以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三教变成了五教。杜维明先生说:传统三教,所谓儒家、 佛教、道教,这范围必须扩大,从明朝开始要增加伊斯兰教 和基督教,称为五教。中国历来有三教合一的传统,清末民 国初,中国人又提出了五教合一的理论。南怀瑾先生说:“所 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 目前已经传到美国去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 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 请上坐,泡好茶了。(9)”(一)五教唯道的一贯道中国信仰 五教合一的最重要的宗教团体是一贯道。一贯道创立于清末 同光年间的王觉一。1930 年,山东济宁人张光璧(字奎生, 道号天然)接掌“道盘”后,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得到迅 速发展。张天然本来跟随道士路一中学道,路一中去世后, 改而跟陈师姑学道,之后,就自称“奉天承运”建立了“天道 教”。1985 年,取得台湾政府的许可,成为合法的宗教。目 前它已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落脚,道徒超过 100 万人,主 要是华人华侨,也有少量外国血统人士入道。一贯道唯道唯 大,至高无上,这反映在该教的神明、经典、修炼、道统等 方面。1\神明耶稣基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孔子、老子 五教教主,都是一贯道的教主,都是一贯道信仰的高位神。 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一神教,而佛教、道教、儒教是多 神教。三种多神教所信仰的众多神灵,如儒教中的孟子、子 思,道教中的玉皇、西王母,佛教中国的弥勒佛、观音菩萨, 三教共奉的关公,都是一贯道的神。但是一贯道的至上神是 无极老母。无极老母就是道的最高化身,是道的人格化。按 一贯道的看法,道生五神,好象无极老母生下五个儿子:儒 道佛基回的教主,他们各自创立了大的宗教系统。2、经典 一贯道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经典,以五教经典为经典。 下面 是他们的主要经典:儒教:四书五经道教:道德经、清净经、 庄子、列子佛教:金刚经 、坛经基督教:新旧约圣经回教: 可兰经还有三类可视为一贯道的经典。第一类是无字真经, 无字真经系指由明师口授心印,是不立文字的。如张光璧口 传的“无太佛弥勒”五字,系新道徒入道时秘授之“五字真言”。 第二类是鸾书,是在行宗教仪式时神灵附体之后写出来的文 字作品。第三类是历代祖师的作品,如十五祖王觉一的《中 庸解》、《历年易经》、十七祖路中一的《初学须知》、《弥勒 救苦真经》、十八祖张天然的《性理题释》、《暂订佛规》等。 3、修炼他们认为道就是全部修炼的基础,道通为一,道到 后来形成五教 ,五教都是在阐扬一的道理,一就是道。儒 教:存心养性、执中贯一。道教:修身炼性、抱元守一。佛 教:明心见性、万法归一。基督教:洗心移性、默祷亲一。 回教:坚心定性、清真返一。4、道统道在一贯道信仰中是 至高无上的,道成肉身,化为人间的圣人,圣人代代相传, 于是就有了道统。一贯道的道统有三个系列,都是道的化身。 第一组是东方十八代,道降中国,圣人御世(sd是什么意思?sd通常指sd储存卡。sd可以表示病情稳定,可以代表标准差,也可以指胎儿脐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比值,最后还代表分辨率。),就是东方十八 代。这个包括盘古、有巢、燧 人、伏羲、神农、皇帝、帝 舜、大禹、成康、文、武、周公、老子、孔子、曾子、孟子 等。第二组是西方二十八代,道转印度,佛教接衍。公元前 六百年释迦牟尼出生 了,从释迦牟尼到牟克加叶到阿南, 一直到最后菩提达摩总共二十八代。第三组正传十八代祖, 天然等东方后十八代祖师。综观一贯道的神明、经典、修炼、道统,这是一个典型的五教合一的宗教,它的最高信仰物件 是道与无极老母,正如道教的最高信仰对象是道与太上老君 一样。一贯道的教名,来源于孔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 也来源于老子。一贯道相信无字真经,明师口授心印,即源 于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于东南亚华人中,是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 世纪30 年代德教初创到现在,经政府 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有约二百个, 马来西亚已经有五十七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 振兴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 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2、道为宗,道为崇德教是一个宣扬 五教合一、道德教化的民间宗教,其教义精神是“道为宗”、“德 立教之本。这个教义与《道德经》的精神完全一致,故有人说德教是五教合一,道教为主。德教倡立“十章八则”作为德 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所谓“十章”,即孝、悌、忠、 不妄、不骄、不怠、不怨、不恶。3、五教同宗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善归一。认为道教的根本教义是“崇德”,佛教的 根本教义是“慈悲”,儒教的核心是“忠恕”,基督教的基本精 神是“博爱”,伊斯兰教的宗旨是“慈恕”。这些都是世界各民 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德教敬奉五教,是希望发扬五教的美德 精华,启发人类的良知,在实际生活中奉行。同时,德教认 为,凡属世界上的正信宗教,皆以利人济物、修心济世为宗 旨,因此,应当求同存异,融合各教,统归一德,到达“德教 一家亲”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4、信仰神灵德教会以“阁” 为基本单位。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信奉 的众多仙尊的总称。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 所以他们所信奉的仙尊很多,包括儒教、佛教、道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其中重要的有玉皇 大天尊、关圣帝君、五教教主、张道陵祖师、张三丰祖师、 以及柳春芳、杨筠松、张玄同、吴梦吾四位掌教师尊,还有 道济佛尊(即济公活佛)、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祖师等。(三)五 教合一的宗教、团体与道院 1、世界红卐会与济南道院世界 红卐字会中华总会成立于1922 年,会员主要是军阀、官绅、 商人等,以办理救济及各项慈善事业为宗旨。以道教为主, 信奉能超越各宗教的道,道的人格化即所谓”老祖”。因主张 儒、道、佛、伊斯兰、天主教五教合一,并从事慈善活动, 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后相继在全国各省、市、县设立分支机 构317 处,建道院436 处,在香港、朝鲜、新加坡、日本、 南洋等地建分支机构与道院200 余处。南怀瑾说:“现在还新 兴了“五教同源”,如红卐字会等类团体,把孔子、老子、释 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五位教主,都请在上面排排坐。中 华民族是喜欢平等的,认为每个教主都好,所以五位一起供 奉。”(10)在济南上新街南端,有一组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 群,它就是刚刚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 字会旧址—济南道院。济南道院 1921 年由山东滨州人杜秉 宾等创建,因是世界红卐会始创地,故被奉为该会的总部和 母院。2、五教合一的青岛道院现青岛市博物馆,原是世界 红卍字会青岛分会会址所在地,该会主张耶稣、儒、释、道、 回教五教合一。要建造这样的会所,体现其五教的宗旨,就 建筑艺术而言,难度系数非常之大,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不过,中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建筑学家刘铨法做到了。 他以诗人的想象,大胆创新,终于设计出这个代表五种文化 的作品:它黄瓦红墙,共有三进院落,分别为罗马式建筑、 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阿拉伯式建筑。建成之后,称为道院, 一是说明以道为宗,二是反映道的和谐精神。这组具有浓郁 五教文化风格的宏伟建筑群,在欧陆建筑风格为主的旧青岛 绝无仅有。3、重道统、尽人道、修天道的天帝教上世纪八 十年代以来,台湾涌现了许多民间新兴宗教,有些已经获得 政府的批准。这些新兴宗教中,许多是提倡五教合一的,除 一贯道之外,还有天帝教等。天帝教的基本教义是重道统, 尽人道,修天道。天帝教遵奉道统,教主为立教始祖天帝。 于人间不设教主,由天帝遴选传人,授命为首席使者,驻在 地球教化人类。天帝教信徒要先尽人道,正心修身,齐家报 国;再修天道,积功累德,救世渡人。该教融会世界五大宗 教圣哲立教教人的精华,以忠、恕、礼、和等二十字,作为 教徒做人处事的准则。4、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五教合一的运 动不限于中国,不限于台湾与东南亚,西方也有类似的各宗 教融合运动。比如“普世教会合一运动”,该运动以建立多教 合一的组织为宗旨。他们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世界大教 会”,任何“教会”不论信仰如何,皆可加入这大教会,其中包 括基督教中大多数的宗派,希腊东正教,俄国东正教,并罗 马天主教。还有些人认为所有宗教都是教人为善,人无论信 哪一种宗教都能得救,都能上天堂,所以兴起“五教合一运 动”,五教包括:基督教,儒教,道教,回教,佛教等。三、 宗教对话与多元主义之路:唯道不同宗教的对话,在当代中 国与世界宗教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宗教多元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宗教学的热门话题。寻找各宗教的共同普 世精神,是当代许多宗教学家的研究课题。在这三个方面的 探讨中,我们很频繁地接触到道的概念,道的精神。(一) 宗教对话之道 1、典范转移科学史家孔恩断定近代西方的科 学革命发展出一个“典范转移”,由牛顿的古典物理学到相对 论与量子论,是科学的典范转移。到更广大的宗教、文化的 领域,神学家孔汉思断定,今日世界由基督教为主宰的情况 正转变成为多元文明主宰,是正在进行的一场宗教典范转 移。孔汉思是天主教的神父,竟胆敢挑战教皇的权威,认为 即使在信仰的范围之内,教皇也未必一定不会犯错,以致被 逐出教会。而他绝不因此畏缩,照旧我行我素,在联合国宣 扬“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的信息,并于是 1993 年邀请世界宗教领袖聚会对话,起草了“世界伦理宣 言”,而赢得了世界伦理之父的称号。2、道德金律1993 年在 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领袖对话会议上,从各个宗教传统对 自己的批评反省出发,他们找到了建构全球伦理宣言的基 石。〈宣言〉指出,在每一个宗教传统都可以找到同一个原 理的不同表达:“经历数千年,在人类许多宗教与伦理传统之 中都可以找到下列原理,并不断维持下去,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者用积极方式来表达:‘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这应该是贯通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小区、种族、国家 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这条世界道德金律, 竟是中国孔子在《论语》中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果我们 仔细分析,可以归结为“道”。《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 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在这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归结为“恕”, 而“恕”是孔子“道”的一个方面。《论语里仁》篇中有一篇是 孔子与曾参及其门人的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知,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忠”、 “恕”二字所共同包括的内容。《论语雍也》篇谈到“忠”,是“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希望成就的事,也同样去成 就他人。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做的事, 也不要让他人去做。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道。孔 汉思指出共通于各种宗教精神传统的并不是对于上帝的信 仰,而是对于 Humanum(Humanity,人道)的关注。而道 本来的意思就是说话,交谈,对话。《道德经》第一章:“道 可道,非常道”,第二个“道”就是说话、对话的意思。我们可 以说,世界道德金律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就是“道”。如果用 个字表达,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基、儒、道之间的对话中国的宗教对话越来越多。主要是在基督教、佛教、 道教、儒教之间。关于儒教与基督教的对话,最近几年出版 了不少的专著与论文集,也召开了多次的研讨会。道教与基 督教的对话会议,也召开不只一次。其中 2004 年在四川大 学召开的基督教与道教伦理比较会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对 话。作为基督教一方的主要是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的余达心 牧师与加拿大文化更新的 教授,作为道教方面主要是四川 青城山道教界与四川大学道教学研究界。我向会议提交的论 文是《奥古斯丁与葛洪的性伦理观比较》,后发表在《哲学 研究》2005 年第九期。会议曾在四川大学会议中心安排我与 进行公开对话。这篇对话讲演稿后来起名为《基督教、上帝 与道教、道》,发表在《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学报》2006 第三期。(二)宗教多元主义之道1、杜维明的多元主义宗教多元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华裔杜维明教授、新儒家大 师。他说:宗教内部对于宗教之外的学说常常主要有三种态 度,一种是“排外主义”,任何一门宗教中都有原教旨主义倾 向,认为只有本教才是惟一的真理代表者。另一种是“接纳主 义”,这种态度有时会建成一个“等级式”的价值谱系,其中自 身原有的价值系统居于最高或核心地位,而其他人类宗教处 于辅助地位。佛教中有过这种态度,即以佛教思想为中心, 试图把人类所有价值全部包容到它的系统中去。现代新儒家 学者唐君毅先生,建立了一个体系,即“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 学说,他把儒家定位于最高层次的学问(第九境),称之为“天 德流行境”,佛教次之(第八境),基督教又次之(第七境)。 杜先生讲到第三种,即“多元主义”态度。他说多元主义主张 面对其他宗教、主动积极地与之对话,并在对话中进行自我 反思和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有利一门宗教自身的发 展。杜先生强调,儒家与其他宗教,包括与佛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均可以相互融合,不同宗教之间的融合不是坏事, 在融合过程中人们会进行新的创造,从而对宗教的发展有 利。以儒家与基督教的融合为例:目前在西方有不少学者在 进行儒学与基督教对话工作。秦家懿早年是个基督教修女, 但她同时研究儒家,她与瑞士学者孔汉斯进行了儒家与基督 教的对话。波士顿大学的白诗朗教授是基督教神学家,同时 开设儒学课程,宣称自己是儒家基督徒。儒家与佛教的对话: 在台湾,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佛光山的圣严法师,以及慈 济功德会,佛教在台湾的发展融入了儒家的精神。儒家与伊 斯兰教的对话:在中国自17 世纪时起就曾出现过“回儒”,例 如刘智,他在伊斯兰教与儒家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杜先生在马来西亚代表儒家参加一场儒家与伊斯兰教之间 的对话。他在新加坡进行过一场十三位儒家与十三位基督教 神学家之间的对话。2、约翰希克的多元主义宗教多元主义 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当代英国神学家约翰希克。希克也和 孔汉思一样,忧心世界被宗教的冲突与战争所毁灭,根源是 各种宗教的“绝对主义”。他指出就基督宗教来看,宗教对话 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模式:(1)、排他主义。(2)、包容主义。(3)、 多元主义。排他主义坚持,只有基督宗教能够把握终极真理, 不信耶稣基督就不能得救。包容主义主张,其他宗教可以把 握部分真理,有隐涵的信仰也可得救。多元主义则认为,各 宗教有不同的方式把握终极,也有不同的救赎途径。早年的 希克是保守的基督徒,具有强烈的福音派倾向,属于基要派 类型的基督徒。以后他又走向全球神学,最后走向宗教多元 论,成为一个普世神学家。这就是他的生命足迹。1977 年在 英国的最大事件之一是希克主编的《上帝道成肉身的神话》 一书出版,该书一出版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哗然,批评、 谩骂,甚至威胁之声不断,而该书本身却一版再版。1999 中国出版了希克的著作《信仰的彩虹—与宗教多元主义批评者的对话》,引起了轰动。它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是否可以 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世界各大宗教能否进行真诚的、富有成效的平等对话?基督 教或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是否具有独特优越性?世界各大 宗教皆为人类对同一终极实在(上帝?)的响应,由于人类 自身的特点、环境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对实在的响应差别 甚大,但它们都是同等有效的,都是人类生存的自我中心向 实在中心转变的挽救性语境。(三)寻找各宗教共同的普世 精神:唯道 1、基督、上帝、超越者希克对宗教多元主义的 巨大贡献,是破除了耶稣中心论或基督中心论。那么他认为 中心是什么呢?什么是各宗教共同的普世精神呢?希克起 初认为是上帝,他用上帝中心论取代基督中心论。1973 他说:“信仰世界的模式要求从基督教中心或者耶稣中心转向上帝中心。于是人们看到了,世界各大宗教作为人类对唯一 的神圣实在的不同响应,体现了在不同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形 成的不同知觉。(11)”但是,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不可能 接受上帝中心论,希克意识到上帝中心论仍然没有摆脱西方 文化中心论的影响。所以在 1989 年,在《宗教的解释—人 类对超越者的响应》一书中,希克没有使用“上帝”作为各种 宗教共同的普世精神,而使用了“超越者”“实在者”“真正的实 在者”这样的概念。他用这些概念表达人类所有宗教的终极本 原,人类也许对这个终极本原没有完全的认识,但他认为必 须设定这样一个终极本原。假如各种宗教没有共同精神即终 极本原,它们会各说各话,各走各路,宗教对话就没有基础, 宗教多元主义就会只有多元没有一体。宗教只会走向冲突与 战争,不会走向和平与融合。2、超越者、道2006 月22日,中国学者王志成在英国拜访了 84 岁的约翰希克。目前 希克仍然是一个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属于加尔文宗。但他的 思想可能远不是一般加尔文宗的基督徒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最近,希克已经完成了他的书。在这本书中,他没有用“上帝” 一词。这是非常让人吃惊的。作为一个基督教神学家,为什 么不用上帝一词?他说,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而且在终极 意义上他反对亚伯拉罕传统的人格神之观念,他认为那是不 对的。终极意义上,没有语言可以谈之,所有所谈都是我们 的语言建构。他用的替换词是:超越者。这个超越者先于上 帝,先于可以说的道。超越者相当于上帝的上帝,不可言说 的道。《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的道, 就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言说的道。这一句是〈道德经〉的 开门宗旨,是唯道论的理论基础。王志成在与希克的交谈中, 或直接说了或意会到了道的精神境界,这是道家与基督教的 一次心灵对话。希克的神学体系是多元一体。多元主义是承 认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与神,比如基督教与上帝、伊斯兰教 与真主、佛教与释迦等。“一体”是这些宗教与神的背后的一 个普世的东西,希克称之为超越者,而王志成理解为“不可道 之道”。按王志成的翻译,超越者就是道,或许这是王志成与 希克先生共同的理解(12)。3、《圣经》:道就是上帝五教合 一的理论,近现代有不少组织与个人都提出过。最近有人在 网上提出比较系统的论述“五教合一说”,论证五教应当合一。 其主要观点是:五大宗教对于戒律、因果规律、天命观、世 界大同、天下一家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在于 文字表述的不同、具体称呼的不同。五大宗教能够合而为一, 成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宗教,成为爱的宗教。五教合一 的基础是爱,因为五教都崇尚爱。笔者认为,五教合一的重 要基础是道,五教都视道为至高无上。基督教中,道就是上 帝。《圣经约翰福音》的首句,中国基督教协会译为:“太初 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 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说明道 与神同格,万物可以说是神创造的,也可以说是道生成的。 圣经公会对这一句话是这样译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经存 在;道是上帝。”更明确地称:道就是上帝。著名的翻译家吴 经熊先生,将圣经翻译成《新经全集》,这句话是这样翻译 的:“太初有道,与天主偕。道即天主,自始与偕。”也明确 地称:道就是天主。吴经熊在附注中说:“道,中国旧译为物 尔朋,属拉丁之音译也。后译为圣言,兹译为道。道,源于 老子《道德经》。然老子虽以道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母, 道之神性则未言也。若望之道,乃天主第二圣子,为圣父之 显身,与圣父圣神同为天主圣三,一体不分。(13)”一方面 说明道概念来源于老子,另一方面又说明基督教之道与老子 之道有区别。《圣经约翰福音》又称上帝派他的儿子耶稣到 人间是“道成肉身”,给人间带来了真理。中国基督教协会对 这段话的翻译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 有恩典,有真理。” 道成肉身本来是中国古代的用语,意即 形而上的道,转化为人的形体来到人间。从道教来说,是太 上老君神转化为老子的肉身来到人间,教化人民。从这段话 的翻译,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圣经》的理解,是重道唯道 的:一是道与上帝同格,二是上帝派耶稣到人间,太上老君 化为老子(道成肉身)到人间,是可比的。因此,在翻译的 过程中,已发生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三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4、《古兰经》与回儒之道《古兰经》中的“道”字非常多。仅 第二章《黄牛》,据笔者统计,道字共出现155 次。其中“主 道”10 次,“正道”17 次,“通道”35次,“不通道”30 次,其他的“道”60 次。举例说:“通道者,为主道而战。”“我 在经典中为世人阐明正道。”“凡扶助真主的大道者,真主必定 扶助他。”这些“道”、“主道”、“大道”,显然是指真主、《古 兰经》、伊斯兰教的最高精神。伊斯兰教于唐代(651 入中国,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汉学派。汉学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儒诠经”,经指古兰经。汉学派实行伊、儒融 合,被社会上称之为“回儒”。这里的儒不仅仅指儒家,乃泛 指中国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儒常探讨伊斯兰 教的道、教、法三者的关系。道是指天道,也是真主之道, 指真宰的本然以及真宰本然造化的宇宙的规律。教指真主的 教化,引导世人遵循伊斯兰教的生活道路与伦理纲常。法指 伊斯兰教的具体礼法、典制、纪律。伊斯兰教的汉学派一般 主张先有道,后有教,再有法,道、教、法不能分割。清代 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主张以道为本,他对道的描述,显然受 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25 越天地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刘智对道也是这样描述的:“是道也,至广至大,无所不包,无物不 贯,天地归其范围。(14)”《道德经39 地之所以宁,皆道之所弥纶也。(15)”老子认为道为本,人不可须臾离之。刘智说:“人之一生,以道为本。道者,不 可离,修之乃为教。(16)”关于道、教、法三者关系,刘智 说:“道非教不明,教非法不立。(17)”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 以道为宗创立的,他说:“圣人因道立教。(18)”教将圣贤分 为九等,但从道的角度看是一致的。他说:“人区九品,道宗 一脉。(19)” 以上说明,中国回族学者在将伊斯兰教与中 国儒道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坚守着 “道宗一脉”的观念。(四)道的民族性诠释与普世性诠释1、 唯道之道是什么以上我们探讨了中国宗教融合之路:唯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是道教之道吗?不完全是。是道家之道 吗?不完全是。是孔子之道吗?不完全是。是二程朱熹之道 吗?不完全是。是佛道吗?不完全是。是六祖惠能之道吗? 不完全是。是〈圣经〉之道吗?是〈古兰经〉之道吗?不完 全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所 以它能包容儒、佛、道,三教唯道。道也是具有高度普世性 的信仰,所以它能包容儒、佛、道、基、伊,五教同道。下 面我们论述道的民族性与普世性。2、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 文化精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最高文化精神,如印度人的梵 文化精神,欧洲人的逻各斯精神,阿拉伯人的伊斯兰精神等 等。最高文化精神是把整个民族维系在一起的哲学观念与价 值体系,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 化心理、认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等。中华民族的 最高文化精神是什么呢?如果规定只能用一个字表示,那么 从几万个字中挑选,唯一能够入选的只有一个字:道。道是 中华民族的最高范畴,其他文化与哲学的重要范畴都是从属 于道的。如天道以及天道所属的天地、阴阳、五行、有无、 理气、道器、动静、刚柔、常变、反复等;人道以及人道所 属的道德、仁义、兼爱、善恶、义利、形神、天理与人欲、 自然与人为、命与非命等;都是道的表现与运用。在中国文 化与哲学史上,某些时期某些哲学家提出过另外一些最高范 畴,但大多与道名异而实同。如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最高概念 是无,但无就是道。他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 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20)在宋明理 学中,二程、朱熹的最高概念是理,但是他们提出的理,基 又说:“散之在理,统之在道。”(21)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22)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哲学,始终是围绕 着道而发生、发展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已经成为诸子 百家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着道,形成了各种学派 的道论。比较重要的有道家的道论、儒家的道论、《易传》 的道论、兵家的道论、墨家的道论等。汉代以后,汉初的黄 老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宋明理学、当 代的新儒学、新道学,无不是围绕着道在演变着。道是中华 民族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最高体现。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个 有公道、重道德、存道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离不开一个 道字。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懂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得天下”的道理。3、道可作为各宗教的终极信仰在宗 教融合的理论探讨中,在寻找各宗教的共同精神时,我们特 别需要发现那些具有普世性的信仰。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最 高精神,但是有一个现象还不被许多人认识:道正在成为具 有普世性的信仰。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各宗教的共同 精神,可以表述为中华民族的最高范畴“道”。如提倡新道学 的胡孚琛先生认为道可以作为各宗教的终极信仰,可以成为 科学、哲学与宗教的交汇点。他说:“道学文化中‘道’的范 畴却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的,即道在天之前,并能 生天生地,又在上帝之先,高于上帝。道在本体论上的 无限超越性又可作为宗教的终极信仰,使之成为理性的科 学、哲学与非理性的宗教的交汇点,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 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23)”胡孚琛先生特别强调了“道”的 普世性,它可以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点,可以成为一切宗教 的基础。他说:“可以断言,道的学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 智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 相互交融的凝聚点。道学既为中国文化之根基,又为嫁接外 来文化之砧木,还是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汇点。道的学说 使道学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这种最大的 包容性,使道学不仅包容进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而且 还可以融汇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这种最高超越 性,使道学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超前意识,道学的智慧不仅 能返观人类乃至宇宙创生之初的过去,而且能预见和创造人 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未来。道学文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重 新融汇为一体,打通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伦 理之间的壁垒,填平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 将人类认识世界的所有知识变成一门‘大成智慧学’,向最 高的‘道’复归。(24)”总之,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近现 代的五教合一,当代的宗教对话与多元主义,都有唯一唯道, 唯道唯大的理念贯穿其中。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 是中国儒、释、道、基、伊五教信仰背后更深层次的最高信 仰。以道为宗,以道为统,统摄五教,是中国各宗教融合共 存的奥妙之所在。借鉴中国的经验,化解世界的宗教冲突与 战争,那么我们需要探讨世界各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是什 么?人类各种宗教信仰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终极信仰是什 么?有人提出是上帝,有人提出是超越者,有人提出是道, 有的宗教领袖会议提出是道德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