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脑出血

脑出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脑出血

脑出血病因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损伤脑组织,出现相应症状。

其病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其他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烟雾病、瘤卒中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一、临床症状

1.头痛头晕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2.恶心呕吐约一半的患者发病时出现恶心呕吐,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意识障碍程度不一,从嗜睡到昏迷。

4.生命体征变化因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不同,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变化,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高。

5.眼部症状出血量大,形成脑疝后,会出现出血侧瞳孔散大;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6.运动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翼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7.语言障碍言语障碍主翼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二、辅助检查

1.CT检查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三、诊断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四、治疗脑出血治疗原则是:降颅压、调整血压、清除血肿、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结合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单纯高血压脑出,出血量在30ml以下,一采取保守治疗,如果大于30ml可手术清除血肿。手术方法有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和微创穿刺治疗。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

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压,把血管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内。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6.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72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7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

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7.手术治、大骨瓣开颅是开大骨窗,清除血肿并去除骨瓣,达到减压效果,适应于出血量大患者;小骨窗开颅适合于出血量小,术后水肿不大,不需要去骨瓣减压的患者。

出血量大,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一次性软通道或硬通道,穿刺血肿,术中抽吸血肿,并用血肿溶解剂溶解血块,最后引流完毕。

此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本身对机体的侵袭,简单快捷,对脑的损伤小,减少了并发症,加快血肿清除和缩短治疗时间,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或不能耐受传统开颅术的患者,用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其他类型的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部分,或大部分血肿清除,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

8.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9.明确病因:待病情稳定后,特别是没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建议通过CTA、MRA或DSA行脑血管检查,明确出血原因,积极处理,防止再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