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倡议学生免费堕胎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条人大代表的“雷人”建议正在网上热传。调查发现,学生人流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寒暑假过后。而不少学生出于“害羞”、“怕家长知道”、“手头不宽裕”等原因,进行人流时不去正规医院就医,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
眼瞅着寒假又快到了,近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就此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
不得不说,初听完上述建议,确实觉得它既吸引眼球又容易招致口水。
其吸引眼球之处在于,它像是对学生堕胎的支持性表态;
之所以容易招致口水,是因为类似观点实在“一叶障目”—公立医院能否免费姑且不论,学生堕胎的难题从来都是家庭、学生与社会教育的死结。
一位律师出身的人大代表的“雷人建议”在网络跟帖中招致大量口水,短暂的反感之后,好奇心还是驱使我找到了这篇网络热文的最初出处—它刊登在11月25日的《北京晨报》上。
对比之后,我惊人地发现,原文中的新闻标题是“寒暑假后常现学生人流小高峰,市人大代表卫爱民呼吁无痛人流广告应该禁播”,但几大网站转载时几乎都改成了“北京人大代表:公立医院应对学生堕胎实行免费”;除了要求“免费”的内容外,这位人大代表更重点谈到了学校要集中开设性教育课、安装销售避孕套箱,医院要对堕胎女生实行谈话制度,坚决禁止各种媒体刊发人工流产广告等内容。
事实正在被厘清,客观而言,这位人大代表的建议不仅有着良好的出发点,其整体意见也是可行与理性的。
如果说各大网站在转载相关新闻时尚有“标题党”的嫌疑,故意单独拎出了最具有冲突意味的“堕胎免费”内容,以增加现实传播的速率,那么尤其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围观者无法静心听完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议,然后就开始在新闻跟帖中大骂。
真正的倾听是一种交流与沟通,发生在公众与人大代表之间的倾听,则更指向议政与行使权利的层面。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他会习惯性地“下沉”到普通民众中去,在静心聆听后发现社会之变,窥见公众的种种诉求。
而一个热心于公共事务的公民,即便这个社会再喧嚣,他至少也能保持一种对相关事务的热情,耐心聆听完代自己行使权力之人大代表的全部意见。
当人大代表在对日渐增多的学生堕胎现象提出建议时,最初报道也进行了详细且全面的记录,而围观者依旧只看到网上热传的人大代表的“荒唐之言”,这只能证明议政沟通的失败。
对日渐增多的学生堕胎行为该如何进行有效干预?
类似话题不妨公开来讨论,可围观者竟无法静心听完人大代表的相关建议,这是比单一的“免费堕胎”更不正常的情形。在指责的喧嚣退潮后,这样的真相必须被放大与再认识。
原新闻——寒暑假后常现学生人流小高峰,市人大代表卫爱民呼吁无痛人流广告应该禁播
缺少性教育、自购堕胎药、小诊所做流产……
调查发现,学生做人流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寒暑假过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而不少学生出于“害羞”、“怕家长知道”、“手头不宽裕”等原因,不去正规医院就医,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
眼瞅着还有俩月又是寒假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
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出力,关心这些孩子。”
他同时呼吁,应禁止各种媒体与大众平台刊发人工流产广告,尤其是那种类似“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等带有宣传意味的广告。
现状:寒暑假是“学生人流月”
有人称寒暑假是“学生人流月”。
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陈素文坦言,每年的寒暑期过后,学生流产的确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小高峰”,而这一现象在海淀区这样高校比较集中地区的医院尤其突出。
陈素文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妇产医院的人流门诊量,一个月五六百例左右。
她一周出三次门诊,两次手术,在最近一次半天手术中,30名患者中就有5个属于22岁以下未婚年轻女性,不少是在校学生。这样的手术一个月做几十例很平常。
已经在计划生育门诊工作10年的她坦言,10年中有两大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要求人流手术的患者群体年轻化了,22岁以下年轻患者增多。
另外,高危手术增多了,其中,包括近期流产(流产间隔时间短),反复流产(流产次数多),同时也与恋爱低龄化趋势有关,而年龄越小,手术风险就越大。
最小人流患者仅13岁
陈素文在门诊接触到的学生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中学生,其中最小的患者年仅14岁,病房还接诊过13岁的女孩。
这些孩子不一定有家长陪同,不少就是同学陪着来的。
谈起那名14岁女孩,陈素文至今记忆尤深。女孩与同班男生发生性行为导致受孕。发现怀孕后,双方瞒着家长,没敢去医院。
女生就在药店买了打胎的药,结果没有排出来,而且出现了长达数月的不定期出血。
直到孕周大了,已经到了中期,被女方家长发现,才拉着两个孩子来医院做人流,当时情况很危险,由于已经4个月了只能做引产。
看着虚弱地等待手术的女儿,女孩妈妈又愤怒又痛心,不顾医院内男士止步的禁令,这位愤怒的母亲硬是把导致女儿怀孕的男孩子拉到医生面前痛斥了许久。
误区:把无痛人流当做避孕措施
接受人流的未成年学生多半对性知识知之甚少。
据陈素文介绍,她接诊过的很多女孩,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做了三次人流,“反正人流也是无痛的,无所谓。”
陈素文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把人流当做避孕措施,平时不避孕,事后紧急避孕药也只是无防护性行为的一种补救措施,吃药不行就来做。
陈素文坦言,作为一名每天工作在一线的计划生育科医生,她认为目前社会对性开放的包容度,强调个人自由的趋势“有点过头”。
“胆子大了,但知识没跟上,性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女孩子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同时,她也指出,所谓无痛流产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术中疼痛问题可以解决,但术后子宫收缩的疼痛不能解决,还存在常见并发症,例如:多次手术宫腔残留、出血几率会明显增加,还有感染问题,将来造成不孕、胎停孕、子宫内膜损伤等。
夸大宣传所谓“无痛流产”
说起中学生、大学生流产问题,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也认为,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
他曾针对这种现象做过调研,他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中学生害怕被家长、老师等熟人发现,自己又手头不宽裕,往往去不起大医院,而是选择社会上一些营利性医院去做人工流产。
有些还去没有资质的乡村小诊所,容易发生危险。一些同学甚至还自己买堕胎药自行堕胎。
此外,卫爱民认为,目前社会上不少不法医院为了招揽生意,夸大宣传所谓的“无痛流产”、“无害流产”,而真正地教学生们正确保护身体的公益广告却少之又少。
建议:学校设性教育课普及常识
“这些怀孕的孩子是值得大人去关心爱护的孩子,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社会、政府都应该伸出援手,去关心她们、爱护他们,帮助她们解决困难,帮助她们学会今后应该如何处理。”
卫爱民说,希望借助北京晨报给家长、给社会、给政府捎几句话:家长遇到孩子犯错误,要多和她们谈心,而不是一味地埋怨批评;社会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度;政府则需要拿出更多的办法和政策去指导帮助孩子们。
卫爱民建议,在每年放寒暑假之前,各类学校集中开设一次性教育课,教材可以由各区县先行编纂,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市进行统一的编纂。
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是普及基本的避孕常识,保护好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学校安装销售避孕套箱,建议避孕套箱要安置在没有探头的地方,方便学生购买。
公立医院对学生减免费用
卫爱民还建议,在全市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度,或者只收不超过一百元的治疗费,起到一定的经济抑制作用,以避免怀孕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流产费用,而选择到收费相对便宜的私人医院就诊遭受二次伤害。
他还建议,对堕胎女生实行谈话制度,由医务人员对堕胎女生进行不少于一定时间的谈话,谈话内容具体明确,包括术后的护理、心理疏导、避孕常识、发育期心理健康常识等等。
要充分保障堕胎学生的个人隐私,不得向他人泄露。对于监护人的保密问题,则建议通过立法解决。
此外,卫爱民建议,坚决禁止各种媒体刊发人工流产广告。
相反,公立医院则采取适当方式在大众媒体上刊发公益呼吁,不得做类似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工作等带有误导性宣传的广告。
市教委:性教材尺度有争议
据卫爱民介绍,针对他提出的建议,市教委已经当面进行了答复。
对于“增设性教育课本、课堂”的建议,市教育的表态是:一直在推进,但是有难度。“比如性教育的尺度放开到多大,业内存有争议。另外,在校园投放避孕器具也面临不小的压力。”
医院:隐私顾虑重于经济因素
针对卫爱民代表的建议,陈素文坦言,根据她在门诊所了解到的情况,学生族之所以避开大医院选择小诊所,并非因为费用,而是因为隐私问题。
“在公立医院就诊必须实名制,病历室有严格的病案管理制度,很多人不想留下‘案底’。
而在私人诊所则不需要实名制,不少年轻女孩选择铤而走险。”
陈素文担心,一旦实行免费或更低收费,可能起到鼓励年轻人做人流手术的反作用。
对于代表提出的“对堕胎女生实行谈话制”,陈素文介绍,以妇产医院为例,接诊流程里已有这一项内容。不过,目前的宣教也存在不足,例如针对性欠佳。因此,医院明年将改进,手术前,将有“一对一”的讲解咨询时间。
(责编: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