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小杆菌

小杆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小杆菌

革兰阴性小杆菌(Smallgram-negativerods)本章主要包括耶尔森氏菌属的鼠疫杆菌、布氏菌属的布氏杆菌、嗜血杆菌属的流感杆菌和鲍氏菌属的百日咳杆菌等.此等细菌均为革兰阴性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有的有荚膜、有的主要是动物疫源菌、但也可引起人类的传染、成为烈性传染病的病源.第一节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历史上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历史上曾有3次世界性大流行、第1次在公元6世纪、首先发生在地中海附近地区、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国家、持续50年、死亡1亿人口、罗马帝国随之毁灭.第2次发生于14世纪、1347年、一艘商船满载了香料、从黑海驶到意大利的热那亚港、卸货时有几只老鼠溜上了岸、大家没注意.没过几天、市民们就感到淋巴腺肿大、有人皮肤出现了色素点、从此鼠疫以野火燎原之势蔓延了整个欧洲.当时称之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死亡约4000万人、前后延续15年(十日谈).第3次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在香港、波及32个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后、较小范围的鼠疫流行仍不断发生、有些国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写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坼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3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猖獗流行的可怕凄惨景况、同时也正确地指出了鼠疫的流行环节.我国在1644年山西曾有鼠疫发生.第3次大流行期间、流行于我国东北各省、云南、广东、海南岛、香港、厦门、福州、内蒙古等地、死亡共达10万人.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在宁波、常德等地散布疫鼠、疫蚤;1952年美军在我国东北及朝鲜、亦曾空投带菌昆虫与疫鼠、妄图引起鼠疫流行.目前西南临国仍是本病重要疫区、鼠疫随时可能传入;故对本病的防治工作、必须重视.我国1955年基本控制鼠疫的流行、并将这一成果巩固了30年.70年代以来、我国人间鼠疫多控制在每年10例、1986年至1990年我国共发生人间鼠疫108例、比前5年发病总数增加了67例.1990年在9个省区近50万平方公里的鼠疫疫源地上、疫源活跃点上升到115个.1989年、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区、3名为致富而猎取旱獭(皮毛)的小伙子、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染疫.其中两人被肺鼠疫夺去了生命.1990年春、云南西部某地、几天之间村野山边、地角屋旁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死鼠.人们还没弄清个中缘由、他们中间就有人患腺鼠疫倒下了、幸亏救治及时、仅两人丧生.战时、敌人可能空投细菌气溶胶、疫鼠或疫蚤.应立即焚烧该地区、消毒、灭鼠灭蚤、人员接种预防鼠疫疫苗.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染色革兰阴性杆菌、卵圆形或别针状、两端浓染、有极体、呈腰鼓状、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2)培养特性最适温度为28℃、产毒温度为37℃、菌落呈花边状.在肉汤培养基中48小时后可形成菌膜、稍加摇动后(或加油)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此种特征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3)抵抗力较强、耐冷、干燥和潮湿.加热60℃30分钟或煮沸5分钟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在5%石碳酸溶液中迅速死亡.2、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1)侵袭力:荚膜抗原F-Ⅰ和V/W毒力抗原(抗吞噬作用).F-Ⅰ抗原在荚膜中有两种成分、一是多糖蛋白(称为F-ⅠA)、另一为蛋白质(称为F-ⅠB)、只在37℃时产生、在30℃以下不产生.V/W毒力抗原:V抗原是分子量90000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质、W抗原是分子量145000的蛋白质、属荚膜成分.在37℃条件下这两种抗原总是共同产生、故合称为V/W抗原、所有毒株皆有.具有抑制吞噬作用和增强细菌对豚鼠的毒力.(2)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鼠疫外毒素是毒性蛋白质、鼠毒素与典型的外毒素不同、只有当菌细胞裂解或自溶后才释放出.鼠毒素主要是抑制辅酶Q还原、主要作用于全身外周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坏死出血、导致血液浓缩和致死性休克等.临床特征:颜面及结膜充血、出血、酒醉样面容、步态蹒跚、极度衰竭.2.病型(1)带菌鼠蚤叮咬人致病鼠疫杆菌的贮存宿主为啮齿类动物(鼠、旱獭)、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鼠疫的传播方式是鼠→蚤→人.一般在人间鼠疫流行之前、先在鼠中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之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就有可能引起人间鼠疫.人患鼠疫后、通过人蚤或呼吸道(肺鼠疫)引起人群间鼠疫流行.已发现至少有30种以上的蚤类有传播鼠疫的能力.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菌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产随而侵入人体.(2)可引起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肺鼠疫通过呼吸道感染.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即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临床上的腺鼠疫.临床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发生部位以腹股沟最多、腋窝、颈部及颌下较少见.触之坚硬、有剧烈疼痛、病人常处于强迫体位为腺鼠疫的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则淋巴结肿很快化脓、最后溃破.病死率高达50-90%.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30%以下.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产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原发性败血性鼠疫是鼠疫中最凶险的一型、又称暴发型鼠疫.起病极迅速、患者多高热、昏迷、呼吸急促、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皮下及粘膜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便等均可出现、如不及时抢救、可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死亡、病死率高达100%.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自此可继发败血症.原发性肺鼠疫病死率高达70-100%、患者在24-36小时内有剧烈胸痛、咯痰.痰最初稀薄、很快转为大量泡沫样血痰、内含大量鼠疫杆菌.患者呼吸极为困难、颜面及全身皮肤发绀迅速加剧、意识很快丧失、多因心力衰竭而于2-3天内死亡、死后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2)免疫性持久、抗毒性抗体和抗菌性抗体、吞噬细胞能力增强.患过鼠疫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病后体内出现多种抗体、中和产的毒素、消除荚膜的抗吞噬作用.动物试验提示、抗F-Ⅰ荚膜抗原的抗体、增强吞噬作用、从而起保护作用.产的消失主要依赖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3、微生物学诊断(一)采取标本淋巴结内的脓汁、血液、痰、咽分泌物或脑脊液(陈旧尸体取骨髓).动物可取内脏、血液、淋巴结或跳蚤等.(2)检查细菌实验室要有防蚤、防鼠设备.进行检验时、应着防疫服、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做好隔离消毒工作.1.直接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鉴定3.动物试验4、防治原则严密隔离、绝对卧床休息、就地治疗、不得后送.保护心肺功能、充分供应液体及营养.灭鼠灭蚤、接种减毒活菌苗、抗生素等药物治疗.鼠疫菌苗有活菌苗、死菌苗和化学菌苗3类.我国目前采用EV无毒株的活菌苗制剂、一般采用皮上划痕法.接种后10-15天产生免疫力、维持约一年.链霉素为目前治疗鼠疫的主要药物.第2节布氏杆菌(Brucella)布氏杆菌主要是泞羊、猪等家畜的病原菌、也可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侵害家畜主要引起传染性流产、传染给人发生波浪热.本属菌早在1886年由Bruce从地中海一名弛张热病人尸体脾脏标本中用显微镜观察到、1887年获得纯培养、为了纪念他、定名为Brucella属.当时虽从病人分出此菌、但传染源仍未解决、该地英军发病率很高.1904-1907年、英军医Zammit奉命到岛上调查病因、偶然发现羊乳中有大量布氏菌、从2万只山羊乳汁中分离到这种微生物、而血液中有相应的高凝集价的抗体.从表面上看、动物很降、从此就规定人们要停止吃生乳、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由1905年643人发病、降低到7人发伯因开始是从羊发现本菌、故称之为羊型、以后又从牛流产的羊水中及猪胎儿中分离到本菌、故又定名为牛型、猪型.有关布氏菌传染的同义语:以出现地区命名:地中海热、马尔它热、直布罗陀热以热型命名:波浪热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以及带菌的畜产品等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为病畜接羔、剪打羊毛、挤乳以及清楚圈肥时、产由破损或降皮肤粘膜或眼结膜入体、或吸如含菌气溶胶而感染、亦可通过饮用未经消毒的病畜乳品及肉类等、经消化道感染;此外可通过染菌的水体、而导致水媒传播.昆虫传播亦不容忽视.牧民、兽医、屠宰工人及农民等、由于接触机会较多、故感染率较高.部队进驻疫区、防疫措施不善、亦易受染.我国内蒙、西北、东北等地的牧区及农村流行较广.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染色革兰阴性球杆菌、机体内形成菲薄荚膜、致产中最挟(2)培养特性需氧、初次培养需5-10%CO2、有肝浸液生长较好、生长较慢.(3)抗原构造1.A、M抗原:可用于鉴定种、分为牛布氏杆菌、羊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布氏杆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M和A抗原.两种抗原在各菌种中含量有所不同.羊布氏杆菌含M抗原较多、M与A之比是20:1;牛布氏杆菌含A抗原较多、A与M之比是20:1;猪布氏杆菌A及M含量居于2者之间、A:M约为2:1.2.L抗原(表面抗原):荚膜成分.(4)抵抗力较强、对热敏感.本菌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制品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死.2、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性1.致部荚膜(抗吞噬)及内毒素.本菌可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不仅侵袭力强并在体内有很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它与本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及荚膜的抗吞噬作用有关.2.引起的疾病称波浪热、因本菌细胞内寄生、难以彻底治愈、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泞羊、猪是本菌的主要自然宿主、感染后可引起母畜流产、其原因可能是易感动物胎盘含有大量赤藓醇刺激布氏杆菌生长、造成胎盘绒毛坏死、以致仔胎缺血而发生流产.病畜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眼结膜等途径传染于人.人(或肉食动物)感染不引起流产、因为人胎盘中不存在赤藓醇.细菌侵入人体后、即被吞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原发病灶.继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现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细菌经血流进入肝、脾、骨髓及淋巴结等组织细胞内繁殖、形成多发性感染灶.持续发热数周后、由于体内产生抗体、迫使细菌在血中暂时消失、体温也随之下降、但隔不久后、细菌又由病灶部位的细胞中放出、再次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及毒血症、又引起持续发热、如此可以反复多次、出现间断的菌血症和波浪性发热、故临床上称为波浪热.由于细菌躲在细胞内繁殖侵害、不被抗体消灭、也不受药物杀毁、所以病症容易转成慢性、可迁延1-20年.(2)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IgG、IgM为辅.IgG为不完全抗体.布氏杆菌是胞内寄生菌、抗体不易直接作用、故其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主要是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3、微生物学诊断(一)采取标本病人主要取血(急性期)、骨髓(慢性期).(2)检查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将材料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肝浸液胰酶消化黄豆蛋白胨琼脂斜面及肝浸液胰酶消化黄豆蛋白胨汤)、置5-10%CO2环境中孵育.绝大多数阳性培养物在4-7天长出菌落.若35天仍无菌生长、则报告为阴性.(3)免疫学检查1.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查布氏不完全抗体.血清稀释10-1000倍、加细菌悬液放37℃24小时、若凝集试验阴性、则离心洗涤细菌后、加入人球蛋白抗体、在37℃24小时后、如原来病人血清稀释1:80倍以上的试管内出现凝集者、即为阳性.2.皮肤变态反应.4、防治原则布氏减毒活菌苗.急性期以链霉素合用4环素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