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关于纤维肌痛,你需要了解这些

关于纤维肌痛,你需要了解这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关于纤维肌痛,你需要了解这些

纤维肌痛综合征相关知识及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忍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也因此造成一些身心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部分患者来院就诊,通常的主诉是持续较长时间的全身疼痛,并且伴有其他相关症状,如睡眠质量较差,易疲劳,抑郁等,相关检查却无异常。这部分患者可能患上了一种特殊的疾病,称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诊断纤维肌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较大争议,很多学者都在质疑,纤维肌痛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纤维肌痛的患者的上述症状确实存在。但是目前对纤维肌痛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什么是纤维肌痛,以及其发病率是多少?

在日常诊疗工作中,若患者有慢性疼痛病史,并且其范围较广,查体可见多处肌肉部位压痛或者有疲劳、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症状,则可诊断纤维肌痛。对部分患者来说,可能会同时存在肌肉压痛和上述相关症状。

大范围慢性疼痛(chronicwidespreadpain)在流行病学上的定义为:疼痛持续至少3月,疼痛分布范围在躯体两侧,并且至少累及腕以上及腕以下。

多个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大范围慢性疼痛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其发病率在10%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大范围慢性疼痛的患者均有纤维肌痛疾病。

根据美国抗风湿病协会(ACR)制定的诊断标准完成的两项统计分析发现,德国纤维肌痛的人群发病率在2.1%左右,而美国Minnesota的人群发病率在6.4%。

哪些人易患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通常发生在女性当中,一项minnesota人群调查发现,约7.7%的女性,和4.9%的男性符合ACR2010年纤维肌痛的诊断标准,但一项同时进行的对医疗记录的分析发现,同样一个人群,符合ACT2010年诊断标准的患者仅27%被诊断为纤维肌痛,按照比例计算,女性发病率仅2%,男性仅0.15%,这和实际调查结果不符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记录中大部分患者诊断纤维肌痛时年龄偏小,但实际调查发现,纤维肌痛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超过60岁时发病率最高,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对老年患者,若出现肢体多处疼痛时往往被诊断为关节炎而不是纤维肌痛。

王苏丽吕良敬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怎样发生的呢?

目前对纤维肌痛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了解。这类患者在肌肉中不存在持续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疼痛传导和处置机制受损。

一项近期完成的综述发现,脊髓节段痛觉传导信号的放大在患者慢性疼痛发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对疼痛放大机制也有一定影响,人口学研究表明,上述因素和纤维肌痛的发作和持续过程相关。但是,对正常人群而言,并非所有相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应激均会导致纤维肌痛的发生,因此,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项针对美国纤维肌痛患者家族遗传族谱的调查发现,有纤维肌痛的患者,其同辈兄妹发生纤维肌痛的概率较正常人群高13.6倍。已经发现和纤维肌痛存在相关性的是17号染色体的一个区域。

尽管目前有上述研究发现,但其是否是纤维肌痛发病的具体机制尚言之过早。

纤维肌痛的治疗

目前纤维肌痛的治疗存在较多热点。

1.纤维肌痛的非药物治疗

纤维肌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是心理或物理的方法。

物理学治疗方法包括主动和被动方式。

物理治疗(主动)

推荐所有的纤维肌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一项系统回顾分析发现,规律的有氧运动(20min/天,2-3次/周,持续至少2.5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力量训练也可以减少疼痛和触痛,并带给患者愉悦。

物理治疗(被动)

一项系统分析及两个临床研究为沐浴疗法治疗纤维肌痛提供了中等强度的临床证据支持。其他被动的物理疗法包括按摩,马杀鸡,电疗及超声疗法。但目前支持上述临床措施应用的证据较少

心理学治疗

除锻炼之外,纤维肌痛可以通过教育和心理学,行为学进行治疗。

教育可以缓解患者因为位置而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而行为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感觉。

目前有强力的证据支持疾病宣教对患者改善疾病功能预后有显著意义。

纤维肌痛大部分临床治疗项目中也将疾病宣教作为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2、纤维肌痛的药物治疗

治疗纤维肌痛的药物包括止痛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

有些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血清素和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米那普仑,度洛西汀)等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传导。

不同的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一。

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缓解各种精神压力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说,患者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自身、家庭及社会压力的影响,如离婚、丧偶和工作紧张等,往往伴随有失眠、多梦、易醒和疲乏等症状,因此减轻各种压力和苦恼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这种病不是大病,可以缓解至正常状态;其次应该做到心胸宽阔,不去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多与朋友交流倾诉,必要时可以去看心理医师,可减轻患者疼痛、疲劳症状,改善不良情绪,调整机体功能,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平时应保持良好而充足的睡眠。

体育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进行散步、游泳和球类运动等,建议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于自己年龄段的最感兴趣的运动。

当然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应突然增大运动量,一般每周训练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应避免睡觉前锻炼,以免使失眠加重。

按医嘱服用药物:

规律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待症状好转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定期检查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