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有哪些症状 什么原因诱发小儿鹅口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据专家介绍说,引起宝宝鹅口疮的原因比较多,主要与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或者宝宝平时接触了感染 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等有关。
另外,宝宝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宝宝便爱咬手指、玩具等,这样就容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 腔,从而引起感染。
当发现宝宝的口腔里长出白色絮状物时,有的老人喜欢用手或布擦洗口腔,这样做是徒劳的,白斑过几天又会重新长出 来。
可用1%的龙胆紫涂于口腔患处,或用2%~3%的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冰硼散,以上药物每天可涂2~4次。注意应在饭后1~2小时进 行,以免引起呕吐。
其次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在喂养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先用温水把自己的乳头擦拭干净,以免乳头上有残留的病毒,在宝宝吃奶的时候进入体内,从而加重宝宝鹅口疮的病情。
还有就是如果人工喂养的孩子,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奶瓶、饭勺等一些宝宝经常用到的物品的消毒情况,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一定要经常给宝宝的这些物品消毒,还要让宝宝经常洗手,这些方法都是可以有利于鹅口疮的恢复的。
一、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着白色乳凝块样的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的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之后局部粘膜现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二、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擦去斑膜后,在患儿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象乳凝块样的东西,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常见于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腭等处;有时波及咽部。
初起时,为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擦掉,如强行剥掉,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有渗血,黏膜迅速又生成。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
食疗方一
银黄乳。
黄连3克,金银花10克,灯芯草6束,乳汁(人乳或牛乳)100毫升,前三味水煎20分钟取汁,再煎1次,取浓汁共100毫升,拌人乳汁中搅匀口服,每次30—50毫升,每日2—3次。
食疗方二
竹叶公英绿豆粥。淡竹叶10克,蒲公英10克,绿豆3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
先将蒲公英、淡竹叶水煎取汁。
再将绿豆、粳米共煮糜粥,调入药汁、冰糖即成。
食粥,每日3次,煎量视婴幼儿食量而定。
食疗方三
生地肉桂乳。
生地10克,知母6克,肉桂1克,乳汁100毫升。
前3味水煎3次;取汁50毫升,加人乳汁搅匀,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
食疗方四
西洋参莲子炖冰糖。西洋参3克,莲子去芯12枚,冰糖25克,将西洋参切片,与莲子放在小碗内加水泡发后,再加冰糖,隔水蒸炖1小时,喝汤吃莲子肉,剩下西洋参片,次日可再加莲子同法蒸炖。
西洋参可用2次,最后1次吃掉。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l一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
用此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一般2—3天小儿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就应到医院儿科诊治。
3、 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口服或涂抹口腔是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
涂抹的办法是:用制霉菌素药片50万单位(片)碾成细末,平均分成4份,每次用1份,直接撒入患儿的口腔内,不喂水,让宝宝自己用舌头搅拌,使药物与口腔黏膜充分地接触。也可每片用10毫升温开水化开涂抹口腔,切忌用凉水或开水。
此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每日2次涂抹,用药至少7天,或致白色斑块消失后,还应坚持再用药1周~2周,以防小儿鹅口疮复发。
4、 在没有制霉菌素的条件下,也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清洁患儿的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情况下,连续使用2~3天小儿鹅口疮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小儿鹅口疮复发。
同时母亲也应用小苏打液清洗乳头,以免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