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五柳先生传》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传》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目是《五柳先生传》。选这一篇课文作为说课内容是因为我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 “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索。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五柳先生传》全文173字,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却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柳先生传》虽说是作者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着重刻画的是一种人物精神,一种“陶渊明精神”,是陶渊明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全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值得品味。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知识目标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另外,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也是一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朗读探究法和讨论点拨法。“读”是文言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在略读、精读、品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资料。
导入新课时,先回顾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再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胆对陶渊明进行评价。
【说明】课前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课堂再给学生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
2、感知文意
教师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僻的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分小组对照注释,逐句逐段地解释全文,并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指出重点词语:何许、不详、会意、造、辄、晏如、赞、戚戚、汲汲、俦等。
学生再略读全文,思考:文章哪些方面写五柳先生的?又是怎样写的?并找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归纳出四个方面: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
【说明】这一环节改变以往“串讲翻译”的教法,采取分小组对照注释自行翻译。因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文言文接触,除了一些深僻文言词语存在理解障碍外,应该说已经具备了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上课前预习及课下注释,文意疏通已不再是教学难点了。另外,这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归纳出课文从四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从而感知文章内容。
3、研讨交流
教师创设问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弄懂了这篇文言文的字词,了解了大意。现在我们来研讨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先生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思考片刻。教师提示:我们已经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课前大家根据资料已对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只要我们找出五柳先生性格与他是否有共同点,就能知道答案。
学生自由地精读课文,从文章内容和语言入手,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随机板书学生发言的要点: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
学生谈到“赞”文的内容时,有必要对“赞”这种体式和作用进行说明。
教师还要着意引导学生从“不”字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找出九处“不”字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惟”和“独”字,体会这“不”字是为了显示出与世俗格格不入,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还可让学生品味这些否定句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活泼,虽是否定句,但让人感到一种自许之意。
分析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后,学生就针对“五柳先生究竟是不是陶渊明”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认同,也会有学生不认同,或认为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塑造的一个隐士人物的代表,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或认为五柳先生代表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境界,倾注了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必对两个人物关系作出最终的判断。
最后教师小结,从五柳先生那种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形象背后我们领悟到了陶渊明个性张扬、傲骨独立的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繁多。其实,就是一个“阅读反思”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围绕“五柳先生是不是陶渊明自己”这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生与生对话,师与生对话,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对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应予以尊重。
4、品味语言
教师引导:这篇传记故意隐去了一般传记要素,没有叙述一件具体的事,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可见陶渊明文字功力,请来品析这篇文章的语言。学生再次品读文章中的语句,品析语言特色: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用总结性语言,好像是给五柳先生写评价,但每一方面都包含大量的生活意境。所以语言简约,高度凝练。
最后学生齐读全文,能背诵的同学就背诵。教师指导: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
【说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除了从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入手之外,还可从语言品味入手。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自然,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因此,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是这节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品味了语言特色后,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思想内容。
4、拓展练习
在领悟了文章的思想,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之后,让学生仿照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说明】在这一环节,学生对课内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运用。同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口语表达的舞台,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5、总结全文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结束语的: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但他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说明】用精炼的语句总结全文,再次赞颂陶渊明精神,呼唤学生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课外拓展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说明】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以见证这篇文章的成就。通过阅读,不仅能进一步了解陶渊明,还能加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
本文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文章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本文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质疑来探究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理论依据: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课前准备:已经预习完成:课文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二)读课文知通文意(15分钟)
(三)抓文眼品读课文(10分钟)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语文第三册《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内涵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
本文的教学目标
1、 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 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次的诵读:品味意境。陶渊明的作品以其语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鲜明而著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题(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传》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诗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为自己作传。
1、 第二题(能力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因以为号
② 亲旧知其如此
③ 短褐穿结
④ 造饮辄尽
第三题(潜能发挥题)小练笔: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作传。
第四个环节:小结:学生自我汇报后由教师总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阅读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重要文言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从而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2、使学生了解相关传记知识,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形成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
2、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
2、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一)、重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二)难点: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复习陶渊明相关文学常识及背诵、理解《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出
陶渊明并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
1、欣赏朗诵视频,让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同时渲染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2、评价视频朗诵,并激发学生向名家挑战,同时指导学生练习文言文的读法。
3、理解文意。安排学生开展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活动。让学生分四组,第一组负责一词多义现象的归纳,第二组负责古今异义的归纳,第三组负责文中难理解或容易出错词语的归纳,第四组负责可能会考查的句子的翻译。边默读边完成,如有疑难,先通过互帮互助来解决,困难教大的老师可请老师帮忙。
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与他人紧密配合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
引导学生进逐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
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通过?睁‘眼’看世界?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眼 ?、提纲挈领式的分析人物和理解主旨的方法;同时把课堂内容横向延伸,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中的文人形象进行归类,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不过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可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但有效的评价不可省略。
第三环节:小结。在《青花瓷》的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六、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四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择的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为切入点,以黔娄之妻的赞语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是清水中学的参赛代表,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小传。文章篇幅精短,仅208字,就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个性。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⑵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学重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二是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说教学难点: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 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范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听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桃花源记》导入新课,引出陶渊明,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
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1、作者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故有“田园诗人”之称。其诗多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田园的热爱,揭露官场的黑暗。
2、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
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
3、听录音学生朗读。目的是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4、指名读课文、正音。
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翻译课文,教师总结重点字词。
在这里我首先对课文前几句做一翻译,然后安排学生合作翻译课文,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品析课文。
我主要通过设计五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从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首先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然后提出四个问题。
1、全文有九处用到了“不”字?找出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实为不愿说,而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2)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
(3)不求甚解 (志存高远,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4)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乐观开朗)
(5)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直性格的反映。)
3、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自得其乐,表现了先生开朗的性格。)
4、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全国人民都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吗?(不为境所困,乐观开朗)
5、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与“传”中的“不慕荣利”相照应,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第五环节,小结五柳先生个人档案。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板书形式,采用了表格方式对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做了一个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第六环节,设计课外延伸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有更深的认识,尤其更进一步理解作者那种归隐山林,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从而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第七环节: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以上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拙见,如有不妥,望各位同仁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