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是什么 心身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
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对于心身疾病除了治疗时需注意心身相关的双重治疗外,护理工作亦应与医疗同步。
在对心身病症患者进行身体护理的同时,通过医生、护士与患者的交往,以合理的言行举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以提高对心身病症的治疗效果。
做心理护理时需注意两个原则: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的整体性,重视周围环境对患者的情感影响。
在一般的护理中,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康胡环境,通过沟通、理解、支持、安抚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直接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观察并发现其心理变化,一起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
在针对特定的疾病的心理时,要根据相应疾病的患者所表现的性格特征、情绪、年龄等进行相应的护理。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护理时,帮助患者一起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知识,当患者脾气较大时,理解他,包容他,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增强信心,若为老年患者,可安排家属一起陪护。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助患者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其参与治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联系和影响。
目前对其发病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代表者Alexander 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
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
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动力学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片面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躯体疾病的许多症状都解释为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影响了对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疗。
3、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
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重视对心理生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 相关因素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亲人分离和忧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他发现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诉述(真实的或想象的),并在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帮助。
与此相似的报告,有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
国内康文娥的研究揭示,在一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说明应激生活事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精神应激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心身疾病。
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
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
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
Cannon研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同时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内分泌等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
而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的康复。
因此情绪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过程。
3、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应激背景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素质和生理特点,即个体易感性有关。
Mirsky曾对加拿大伞兵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溃疡病发病研究,探讨情绪、个体易感性与溃疡病的关系,发现紧张训练课增加溃疡病的发病率;
另外发现,63例具有高蛋白酶原者中有5人患溃疡病,而低蛋白酶原者则无一人患溃疡病。
因此认为高蛋白酶原是消化性溃疡的易感因素之一。
三、心身疾病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
2、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四、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
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如溃疡病的抗酸治疗。
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如果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得精神药物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
常用的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
如系统脱敏治疗,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将单个能引起明显焦虑的刺激,划分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级只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将刺激反复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时利用生物反馈方法训练患者放松,从而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用来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
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适合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医治疗 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
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窧类,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脑功能。
对于难治的病例也可以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无利培酮、奥氮平或喹硫平。
2、中医治疗 由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对心身疾病特别适用。
临床资料表明,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汤、半夏厚补汤、承气汤、甘麦大枣汤、逍遥散、建宁汤等常用方剂,对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理反应者有良好效果。
为了能使用得当,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使用。
针灸对消除症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应循证取穴,配合电刺激以增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