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人们一边相信“牛奶和果汁不能一起喝”,一边又相信“牛奶加果汁营养更多”;

一边相信“牛奶和豆浆不能一起喝”,一边又相信“动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一起喝”,到底有没有个准注意啊?

去超市购物时,经常发现消费者容易受到包装上“自卖自夸”型的信息的吸引。

如何去看待广告中、包装上这些诱人的说辞呢?

这里就选一些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看看事实是否像它们说的那样诱人。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一:“不含防腐剂”

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

抗氧化剂、香精、色素、发色剂、增鲜剂等都有可能在里面。

也就是说,不含防腐剂,并不能保证它是“纯天然”状态。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剂的,比如罐头,比如一些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还有一些极干的食品如方便面、挂面等。

因为罐头已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同时又密封起来,让外面的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

没有水,细菌没法繁殖,大量的盐和糖也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

因为摄入过量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百分之零点几的防腐剂厉害得多。

比如说,一些酱油、酱、咸菜等宣称不含有防腐剂,通常都是那种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

所以,“本品不含有防腐剂”不能成为优先购买该产品的理由。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二:“不含人工色素”。

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并不是食品本来的颜色。

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材料当中提取出来的。

比如说,含有一些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红曲色素,或者胭脂虫红、紫胶红、叶绿素铜钠等来源于天然食物的色素。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天然色素比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过程中,也不排除残留微量的有机溶剂。只要合乎相关产品标准,本来是不必介意的。

但问题在于,产品的浓重颜色是色素带来,也就意味着其中的原料并不那么“纯天然”。

比如说,商场中常见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

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之后才发现,它含原果汁只有差不多20%。也就是说,其中80%的内容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混合而成。

尽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客观上的结果,是误导消费者,让人们以为它比100%果汁还要浓厚。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三:“不含蔗糖”。

这种宣传常常见于糊粉类产品、饼干、点心之类。它们的包装上写着“不含蔗糖”,也就是说,不含我们日常吃的白砂糖。

中老年人,以及糖尿病人,还有肥胖者,都容易受到这种表白的吸引。

其实,这可真是一大陷阱。

这些人追求无蔗糖产品的动机,是为了控制血糖。然而,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远不仅是蔗糖这种东西。

精制淀粉的血糖上升速度已经足够快,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糊精、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个个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配料。

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产品营养素含量更高。

如果不加蔗糖,体积用什么来填充?

无非是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也未见得对身体更好。

比如说,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来自于淀粉的配料,都属于营养价值为零的东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

问题在于,它们的价格可是相当高昂,常常给那些缺乏营养常识的老人一种“高档”、“滋补”的错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点“趁人之危”的嫌疑。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四:“不含味精”。

西方的产品比较喜欢这样声称,似乎味精是洪水猛兽。

不过,的确有少数人对味精中的谷氨酸钠比较敏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于是就有很多所谓不含味精的产品应运而生。

然而,很多专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于不含有谷氨酸钠这种成分,更不等于不含有人工增鲜成分。

这是因为,现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增鲜剂品种太繁多了。除了味精,还有核苷酸钠,有机酸钠、复配的鸡精,有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

各种鲜味的水解物、提取物当中都含有相当多的谷氨酸钠,其实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

那些对味精敏感的人,以及需要控制食物含钠量的人,都要仔细看看清楚。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五:“含有水果营养”。

这种宣传常见于饮料和零食的包装上。说这话意味着里面多少加了点水果或果汁。但是加了多少呢?这可就搞不清楚啦。

除非你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看包装侧面的那些小字说明,最后,没准发现量≥2.5%”,也就是说,这点果汁实在可以忽略不计了。

含有水果营养,也不一定是新鲜的水果了。有些产品中放了一小块水果,但是这水果经过高温灭菌,或者本来就是罐头水果,已经不能和新鲜水果的营养价值相媲美。比如说,果粒酸奶保质期21天,放了两星期的水果粒真有那么大的健康价值吗?能有那么浓的香味吗?喜欢那种产品,无非是喜欢其中的水果香精和糖而已。

所谓水果营养,往往只是一种营销的噱头,一个美丽的由头。

真那么喜欢水果营养,为什么24小时当中不能抽几分钟时间给自己吃个新鲜水果?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六:“含有两种食品的营养”。

这类宣传常见于乳饮料和豆浆饮料当中。

产品里既有水果原料,也有牛奶原料,然后告诉你说,水果营养不够,牛奶营养也不够,只有喝它这个产品才够。

很多人信以为真,放弃了纯牛奶和鲜水果,让孩子改喝这些饮料。

其实呢?这是被广告创意人员牵着鼻子走的典型思维悲剧。

聪明的消费者倒是不妨反过来想想,事实是这个样子的:论牛奶营养,它不如纯牛奶;论水果营养,它又不如纯果汁。甚至,它连50%牛奶加50%水果的营养价值都没有。

里面牛奶还不到一半,果汁只有五分之一,其中又有增稠剂,又有糖,又有香精等,无非是用这些东西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让那些对牛奶口味不满意、对甜饮料无限热爱的人们能名正言顺地喝甜味的“奶”。

说起来真是荒唐。人们一边相信“牛奶和果汁不能一起喝”,一边又相信“牛奶加果汁营养更多”;一边相信“牛奶和豆浆不能一起喝”,一边边又相信“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一起喝”。

到底有没有个准主意啊?自己动动脑子啊,千万别广告说什么就信什么。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七:“高膳食纤维”。

这种宣传常见于饼干和甜点。

现代人大多严重缺乏膳食纤维,连推荐数量的一半也吃不到,所以增加一些纤维供应,的确是件大好事。

所以很多热爱健康的人都会被这样的词汇所吸引。甚至有的产品干脆宣称,“维含量10%,更让消费者动心。可惜啊,这些纤维的确存在,只是都被油脂饱和了。

这是因为,粮食、豆类中主要含的都是不溶性纤维,它们的天性是“粗糙”。那些嗓子眼细的人,习惯于精白细软的人,很受不了这种的感觉。

3%的纤维含量已经能带来扎嗓子的感觉,何况是10%呢?可是这些号称高膳食纤维的产品为什么还那样口感出众,粗而不糙呢?无非是油脂在里面“润滑”的效果。

纤维的特点是吸油之后就变软。纸就是纤维素制成的产品。把餐巾纸撕下一小块,用油浸透,手感是不是马上就柔软了很多?撕碎了咽下去都不难。

所以,纤维含量越高的产品,通常含脂肪的量也越高。而且,因为饱和脂肪软化纤维的作用更出色,通常都会用含大量饱和脂肪的氢化植物油或者黄油、猪油、牛油等动物油来打理这些产品。

——这哪里还有健康价值呢?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八:“含有维生素C”

维生素是好东西,特别是人们认知度最高的维生素C了,因为被商家赋予了“美容养颜”的功效,几乎是最吸引女性眼球的一个营养词汇了。

在饮料当中,只要宣称添加维生素C,就会让女性趋之若鹜。

其实呢,含有维生素C并没有什么稀罕,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

如果只说有维生素,却不说加了多少,基本上不用指望它,因为它没打算为其中的含量负责。

再说,水果里除了维生素C还有很多健康成分和营养成分,一些饮料里除了维生素C什么好东西都没有,喝它和吃一颗维生素C小药品再喝杯白开水没多大区别,可是小药片才3分钱,可是饮料要好几块钱呢,里面还加了好多的糖和香精,维生素C还可能被降解氧化,其实还不如喝白开水加药片健康。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九:“不含胆固醇”。

凡是植物油都不含胆固醇,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之处。

说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话,是有意无意地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暗示其他油脂产品可能会含有胆固醇,有不公平竞争之嫌。

还真有人对我说,只买某种油脂产品,因为它“不含胆固醇”。

我说,那其他烹调油会不会有胆固醇呢?她说那谁知道啊,我就是拿不准嘛……我无语了。都是植物油,哪儿来的胆固醇?除非人工往里面加动物油…

不含胆固醇,并不代表这种油对血脂一定有什么特殊好处,更不意味着吃这种油不会让人长胖。比如说,棕榈油不含胆固醇,但它的饱和脂肪酸比例比猪油还要高。

含有胆固醇,也不一定就对健康不好,比如鱼油、鱼肝油里就含有胆固醇。

无论含不含胆固醇,少吃点油,别吃那些加热很多次的油,才是最要紧的。

${FDPageBreak}

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

说法十:“纯肉无淀粉”。

在肉制品的货架前常听到吆喝这句话。没有淀粉,不等于其中就是纯瘦肉,更不等于其中的原料质量比其他产品更高更安全。

西式肉制品不太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纯肉,尝一口就知道了。

纯瘦肉加热做熟之后质地比较紧密,有肉丝的纤维感,而肉制品都水分丰富,连个肉丝都吃不出来,毫无疑问里面加了大量的保水成分——只不过它们不是淀粉,而是大豆蛋白、植物胶和磷酸盐之类保水物质。

而且,为了让产品质地柔嫩,切片时切面光滑,肉肠中传统上都要加入不少肥肉糜来改善口感。

没有淀粉,绝对不意味着其原料中没有肥肉成分,而肥肉恐怕并不是大部分消费者愿意优先购买的原料。

总之,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去超市还是农贸市场,购买食物的时候都需要动动脑子,不能只看广告或包装上的各种华丽诱人说辞,否则就容易被商家忽悠。

(责编: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