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知识

婴儿心理的特点有哪些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阶段

婴儿心理的特点有哪些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阶段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婴儿心理的特点有哪些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阶段

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婴儿心理的特点,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叙述。

婴儿心理的特点: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开始了和别人的交往,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半岁以后,身体活动的范围扩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种动作,出现语言的萌芽,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音节。

到9-10个月后,因而已能听懂一些词,并且按承认的话去做一些动作。只是直到1岁,孩子能说的词还是极少的。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时期。婴儿在这是学会走路,开始说话,表现出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如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后的准备阶段。1-1.5岁的孩子初一理解语言阶段。他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说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说话。1.5岁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一下子就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里咕噜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到了3岁,能够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婴儿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婴儿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是婴儿的认识后动出现重大的变化。记忆已不仅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表象的发生使婴儿有可能产生想象。

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这是出现了游戏萌芽。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是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哥哥”、“姐姐”。

在生活中,2岁以后孩子开始会讲道理,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这时候的思维还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至此,婴儿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岁,会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出现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

独立性的出现是婴儿心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才能够有暨大的主观能动性。婴儿出生时固然已不同于动物,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据研究调查,胎儿时期宝宝心理活动有限,进入婴儿期心理活动才能通过实践得以体现,婴儿心理的发展阶段为:

初级阶段——感知阶段

所谓感知阶段就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阶段,这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儿刚出生3、4个月时还不会走路,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去接触和了解外界。所以,婴儿心理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就是让婴儿多接触环境。

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到处走走,让孩子在安全情况下多触碰物体。不会走的宝宝一般都只能躺在摇篮看到上方的物体,视野范围有限。所以宝宝需要早点坐起来,这样能看到躺着看不到的物体和色彩,视野范围也更加开阔,有助于发育大脑。

中级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经历了初级的感知阶段的发育,婴儿的思维、情感、兴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爬行,爬行也成了婴儿高级心理活动的助力。在初级阶段,婴儿无法移动,没有思维、兴趣等高级心理活动。

但是,当婴儿会爬行的时候,婴儿会爬向想要到东西。比如喜欢某一种颜色,就会爬向那种物体,甚至在成功触摸后变成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在婴儿会直立行走前的5、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宝宝的爬行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宝宝不会爬行,就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

高级阶段——简单人际交往

这里所指的简单人际交往不是成年人的交往,主要是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的配合。

简单交往阶段离不开两大基础:语言和直立行走。

所以,在宝宝适龄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早教是很有必要的。

宝宝通过直立行走去接触物体,扩大了视野;通过语言去表达喜好,但是婴儿的语言不会成句,成人无法理解,所以需要配合动作。

婴儿的心理健康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建立的因素有:

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

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

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

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孩子的心理营养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晴雨表”来转,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严令禁止,如:“太脏了”、“太危险了”等等。

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又嫌弃孩子话多,不愿理睬。有时还会拿“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话语相威胁,有时还拿“许愿”来敷衍孩子。长此以往,就损伤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对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订阅号

与您分享健康知识为您解答健康疑问

家庭医生在线APP

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功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