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策略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策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策略

结合肿瘤转移的现代研究,探讨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思路与方法:认为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应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障碍,拴制血栓形成,减轻组织水肿,增强药物直接抑杀癌细胞的作用,同时将肿瘤转移的病机归结为虚、瘀、毒、痰、湿等方面,提出了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疥法、清热解毒法、化湿利水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等,并对当前抗肿瘤转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转移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障碍,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外在肿瘤转移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阐明了转移的某些具体环节和机理,研制出预防转移的药物,如丙亚胺、碳酰胺一氨基一咪唑等,但至今尚无一种广泛用于临床预防转移的药物。因此,积极探讨中医药预防肿瘤转移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开发防止转移的中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转移研究的进展及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某些成果,仅就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治疗思路、治疗方法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浅谈个人的认识和设想。1、现代医学对肿瘤转移的过程、相关因素的阐明及治疗策略的提出,为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了研究思路现代医学认为,肿瘤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多步骤的连续过程,包括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侵袭邻近组织,进入循环系统,穿透基底膜,浸润周边组织,在继发部位生长形成转移瘤。其中,运动因子及其受体、基质降解酶、转移的信息传导、癌基因缺陷、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NM23等)都涉及转移过程,而针对转移不同环节制定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抗迁移机制、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抗粘附、阻断信息传递、抑制血管生成等已取得成效。肿瘤转移机制固然复杂,但可以认为转移克隆形成是肿瘤与宿主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既包括了肿瘤因素,如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也包括了宿主因素,如器官组织的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器官组织所产生的调节作用。肿瘤发生至转移形成并非轻而易举,有实验表明,每克瘤组织24H可向血中释放(3.2X1.4)×lo6)的瘤细胞,但最终能存活并形成?转移瘤的不足1%。瘤细胞一旦进入脉管,必须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攻击和血压、血液旋流的物理性冲击等,绝大部分癌细胞会死亡。分析血液和淋巴循环中不利于肿瘤细胞生存的条件(微循五结构、功能、凝血、抗凝因素等),寻找宿主血液循环中可靠借助的抗转移因素,如免疫活性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杀伤性T细胞等),开拓和应用患者自身存在的免疫系统,在当今抗肿瘤转移治疗策略中具有良好、广泛的应用前景,也为中医药的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了思路与线索。2、祖国医学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认识《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留者,瘤也。此(可能)为祖国医学对肿瘤转移的最早记载。历代医家对转移的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凝、毒聚和正气内虚等方面。现代中医学者结合西医研究成果,对肿瘤转移复发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上海龙华医院肿瘤科徐振哗等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中药扶正则可提高癌症免疫功能和减少肿瘤细胞表面活性物质。邱佳信等认为消化道肿瘤处于脾虚状态特别多,健脾益气则可控制肿瘤的转移复发。北京中医院郁仁存认为,肿瘤转移复发与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正气亏虚以及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等内环境失去平衡有关,并认为瘀血内阻(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血液高凝状态)是癌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药物对防止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刘字龙等认为复发与转移因素中,正气亏虚、正不抑邪是决定因素,加之痰、瘀、毒相互胶结,肝郁脾虚促进了转移的发生。故将扶正培本、祛邪攻毒、化痰散瘀、疏肝解郁诸法有机结合,将更为有效地控制癌的复发和转移。3、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方法3.1扶正培本法: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免疫活性细胞难以识别、杀灭存在于血液微循环中具有转移能力的癌细胞,导致转移的形成。扶正培本药物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各种抗癌细胞、因子活性,主要包括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淋巴细胞活性,提高NK细胞、LAK细胞活性等,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及因子对血液中癌细胞的攻击能力,尽可能地多杀灭癌细胞。另外,组织局部免疫功能的增强,可减少从原发灶脱离并进入循环中的癌细胞数量,从而控制或减缓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扶正培本药物还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液体液的调节功能、调节细胞内cAMP含量及cAMP/cGMP的比值等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扶正培本法是中医药抗转移治疗最为重要的方法。此法可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全过程。具体方法包括益气补血、养阴生津、滋阴填精、温阳补肾、健脾养胃、柔肝养肝等,重点在于健脾益肾。3.2活血化瘀法:有关肿瘤血痴证的研究已证实,肿瘤患者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性改变。血液高凝状态的存在,使微血管内容易形成包括癌细胞在内的微血栓,从而使癌细胞被化学药物、免疫活性细胞杀灭。在转移过程中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转移灶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占重要地位它的聚集对癌转移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活化化瘀药物具有直接抑杀肿瘤细胞、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促纤溶、抗血栓、消除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可使癌细胞处于抗癌药物及机体免疫功能监控之下。因此,活血化瘀法亦是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3.3清热解毒法: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有转移者常见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法。现代研究证实,某些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癌作用,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可直接或间接抑杀癌细胞。一般清热解毒药物有抗菌消炎、解热及改善症状作用。故清热解毒法亦为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3.4化湿利水法:基础研究发现,组织水肿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常见现象。一方面瘤体组织水肿,瘤细胞间聚合力下降,有利于癌细胞脱离母体中进入运转过程;另一方面,健康组织水肿可使纤维成分分开,组织间隙加宽,组织结构抵抗力减弱,有利于转移来的癌细胞侵袭和占据。应用健脾化湿、利水消肿药治疗水湿诸症能够减少组织水肿,可能为抗转移治疗提供一有效途径。因此,化湿利水法在抗转移方面值得深入研究。3.5软坚散结、以毒攻毒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是直接抑制、杀伤癌细胞,应用这类中药有可能使肿瘤细胞在转移运转过程中被直接杀灭。一些中药还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功能以减少转移机会。肿瘤转移病机复杂,属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受累,寒热交错,虚实夹杂,故抗转移治疗需以上谙法配合应用,而以扶正培本法为基础。4、中医抗肿瘤转移治疗研究面临的问题临床有效而又能被实验所证实的防转移药物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目前,中医药防转移的临床研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其一,临床设计一般要求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其二,转移相关因素复杂,即使是分期和病理类型相同的肿瘤,其转移情况也和手术方式、术后综合治疗的种类、时间、剂量、疗程、自身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做到前瞻性的配对观察也是颇有难度的。其三,转移灶的监测是临床研究抗转移的首要指标,转移灶出现的时间、部位、病理类型,特别是微小转移灶的出现,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及时检测,患者的接受程度也给具体操作带来了困难。正因如此,抗转移的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中医这方面的临床报道更少。笔者以益气活血、解毒散结为法组织进行的抗肿瘤术后转移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须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讨论。近年来中医药抗转移的实验研究进行的较多,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便防转移实验研究只是研究转移的一个环节,能说明的问题有限,尚不能仿制出转移的全部过程,许多临床常见转移部位还未建立动物模型。另外,实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与临床结果相符合。如有人动物实验证实,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能促进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但此观点并未得到临床资料的证实,相反不少临床报道却证实其对转移形成有抑制或延缓作用。因此,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应密切结合,有的放矢,勿生搬硬套。目前,现代医学对肿瘤病因、发病机理的研究,正从分子生物学、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方面日趋深化,应用现代科研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中医药对癌细胞恶性表现的话方面、靶细胞的酶系改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细胞核内DNA、RNA的影响以及诸多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将对阐明中医药抗肿瘤、抗转移的药理作用和疗效机理有极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