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初三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的妙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第三章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1、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4、(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2、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3、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4、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5、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一、教学目标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1、城市发展图片;

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01-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

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

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

(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 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 )闹:___________觅( )食:___________

驱( )除_______回应:_ ________歇( )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

3、学会鉴赏格言式的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美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提问、讨论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

各位同学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节课的时间,看看我是否有缘成为大家的老师。初次见面,想必大家看着我这位新老师,是不是心里在琢磨着:艾,这位老师长得……穿得……

可见,看一个人我们首先会想他漂亮不漂亮,帅不帅,也就是说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课:可结合“大长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宝石 喻证

有美德的人 例证

(第一组朗读)

2、美貌

(第二组朗读)

讨论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对比中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 对比论证

大家先想想,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和一位长得比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欢哪个,或者说比较欣赏哪位?

俗话说:“绣花枕头一包草”其实就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的鄙视。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其实伟大的科学家培根和大家一样,他也觉得有才能有所为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赞赏。从这一段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培根的价值取向,即还有其他东西比美貌更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们来跟着培根“仔细考究”一下:

(第三组朗读)

对比论证、例证

外在:优雅行为 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最直观,画家最容易表现出来)

内在:美德——最高的美(难于直观,画家无法表现)

内在外化 外在内现

随后作者进一步说明: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简单的,机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难得的。课文举例说明,可以让学生补充说明。

——美是难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板题】: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与课文标题有关的主要信息。

2、注意下列汉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