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脉硬化闭塞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什么是动脉硬化闭塞症?
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我国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我国60岁以上人中发病率高达79.9%。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层组织变性或钙化,腔内可继发血栓形成,破坏动脉壁,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使患肢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本症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低密度脂蛋白可促进动脉发生粥祥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免疫复合体,都可损伤动脉内膜,继而造成脂蛋白浸润、血小板粘附、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等病变。与本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因此,“九高一少”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高血压、高血液粘度、高年龄、高精神压力、高烟瘾和少运动的中老年人,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人体在大约三十岁以后,动脉开始有脂质沉积,到中年以后,就应当关注自己的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情况,每年定期到医院检查动脉血管。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哪些典型表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 不论闭塞性病变范围如何广泛,只要病变发展缓慢,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临床上即可没有明显的症状;反之,早期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根据发展程度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微主诉期):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者轻度麻木,活动后容易疲劳,容易发生脚`而且不易控制,皮肤变薄,缺乏营养,毛发减少,容易脱落;
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期):患者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小腿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和疲乏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等症状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如此症状反复;
第三阶段(静息痛期):当下肢缺血加重,侧枝代偿严重不足,下肢肌肉和神经出现缺血性疼痛,最常见的表现是患者彻夜难睡眠,抱膝而坐,小腿下垂,不能上抬,否则加重缺血,这个时期,患者精神和躯体者感到巨大痛苦;
第四阶段(组织坏死期):缺血肢体出现组织坏死,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肢体末端出现溃疡,足趾呈现暗紫色坏死表现,并逐渐向上发展到足、踝甚至小腿,毒素经过血液进入身体,发生全身中毒,严重威胁生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有分期吗?它对治疗有什么指导意义?
2000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根据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长度、型态,由轻至重分为TASC A、B、C、D 四型,它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型建议首选血管腔内治疗,D型建议首选传统外科手术治疗,B型和C型,由于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支持,并没有明确推荐首选处理方法,但通常处理原则是,B型患者更多推荐血管腔内治疗,而C型患者更多推荐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对全身的动脉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是一全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如不治疗可能影响心脑血管,这将会导致致命性的后果。
而对于间歇性跛行,似乎是良性疾病过程,也就是说病情可以稳定几年,约有1-3%的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出现病情逐年恶化。也就是说即使是十年以后,只有10-30%的人会出现病情恶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对所有的动脉狭窄的患者都实施外科治疗。
但是会引起病变恶化的一些因素应该先得到治疗。这些因素包括吸烟、缺乏锻炼、高脂血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及高血压等。那些不接受医学忠告的间歇性跛行患者,通常病情会进展并有可能面对截肢(趾)的危险。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如何预防?
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禁食高脂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
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者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密监视病情 切勿掉以轻心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适当运动可增加侧支循环,但不能搬动重物。
患肢注意保温 脚部保持干燥清洁 正确剪趾甲 穿合适的鞋袜 避免损伤。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种疾病可引起腿部的疼痛不适,因此探求病因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门诊的一些检查通常可以帮助我们鉴别您的症状是否是由于动脉的疾病引起,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并且对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式也是很关键的。
常见的检查有:
1、一般检查:包活血脂测定,如胆固酶、甘油三酯、脂蛋白电泳等,常规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可了解心功能情况,证实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
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有无眼底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进而明确头部缺血的程度,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动脉钙化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钙化斑点分布,在诊断上有特殊价值。
2、四肢节段性动脉血压测量:为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听诊器,检查四肢的动脉血压。
常常需要检查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状态下下肢的情况,以区分间歇性跛行是否为动脉阻塞性疾病引起,并可以根据动态的检查测量出跛行的距离,以决定治疗。
3、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好地显示局部的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 内膜硬化斑块 血流状态等。
目前还有连续扫描的超声血管造影,以显示整个动脉的走行和病变。
彩色超声多普勒也是术后随访监测移植血管的常用检查方法 但该检查方法须依靠有经验的检查人员方能得到满意的判定结果,对某些深在部位的血管显示困难。
4、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最精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
一,它对于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
动脉造影不仅能清楚显示动脉的形态, 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 也能详细地了解阻塞部位远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方案及估计手术预后。
然而, 这毕竟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 尤其是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限。
因此,该方法多用于需要手术或经皮介入治疗的病人。
5、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CTA或MRA是需要在CT室或核磁共振室的大型仪器上进行的检查,是一种安全快捷的检查,但检查时通常是需要在周围静脉内注射少量的造影剂,但如果有较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时应慎行。
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能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用的病变信息,但通过CTA或MRA的检查能够在进一步治疗前获得更为精确的动脉病变部位及远端动脉的信息及图象。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如何治疗?
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包括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戒烟,保暖;应用降血脂药物、血管扩张剂及中医药;抗血小板聚集、肢体负压治疗等促进侧枝循环建立。
非手术疗法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
手术疗法:根据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可选用动脉旁路手术、动脉内膜剥除术、网膜移植术或静脉动脉化外科手术增加患肢供血。
患者应该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个体化治疗模式,因此选择血管外科专科医师治疗,个体化治疗患者非常必要。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吗?
血管腔内治疗是指不通过外科开刀手术,不需全身麻醉,在X线监视下从血管腔内开通狭窄阻塞的动脉,因此被称为血管腔内治疗,也有人称之为介入治疗,相当于血管腔内的搭桥手术。
该方法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实、可重复操作的优点。
包括血管腔内支架成型术,血管腔内硬化斑块旋切术和超声、激光血管腔内成形术。
其中血管腔内支架成型术是国际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
腔内微创治疗效果好吗?它和传统手术方式有什么区别?
经国内外病例总结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支架成型术成功率平均高于90%,并发症低于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首次再狭窄后再次治疗一年通畅率80-98%,五年通畅率达到45-80%,因为从血管内打通狭窄,所以远比搭桥手术的创伤性小,早中期的通畅率也较高,从而为众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了一整套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传统手术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其局限性在于风险相对较大,同时因为这些手术方式常需要全身麻醉,因此不适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
腔内治疗术后需要继续服药吗,如果需要应当怎样规范服药?
就目前治疗经验看,支架放置在血管腔内,改善患肢血供,但病因并没有去除,血管内膜增生可能发生远期再狭窄,另外,支架属于金属异物,可能诱发血栓形成,因此接受腔内治疗患者,术后应当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并且每月定期到医院复查血液粘滞度。
术后严格控制血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口服2/日、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口服1/日、硝苯地平缓释片40mg口服2/日,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他汀类调脂药物1片,1次/日,至少半年至一年。胆固醇降至<4.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 空腹血糖保持在4.4-6.7 mmol/L,定期内科门诊复查,建议每1-3月检查血压、血脂、血糖。
口服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 100mg,1次/日,长期口服。氯吡格雷(玻立维)75 mg,1次/日,植入普通支架患者,口服用药至少1月;药物涂层支架患者至少9月。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
腔内治疗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吗?
定期复查目的是观察治疗术后疗效并尽早发现,处理新发生的症状和新出现的疾病,门诊随诊时间应安排在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其后每半年随诊一次。
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随时与手术医师或门、急诊医生联系,以便尽早恰当诊治。术后再狭窄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时,故有必要时可以在此时进行动脉超声及或CT血管造影复查,以便评估支架通畅情况以及检查内膜增生情况。
出院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出院后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运动锻炼:跑步机锻炼和行走是治疗跛行最有效的运动。
运动强度:行走速度应设定在3~5分钟即诱发出疼痛跛行症状时的速度,在这一负荷下行走至产生中等程度的疼痛症状,然后站立或坐下休息使症状缓解,而后继续上述行走。
运动持续时间:在每节运动过程中应该重复运动-休息-运动过程。最初锻炼时需进行总计35分钟的行走,随后每次锻炼增加5分钟直到完成总计50分钟的行走,并以此强度和时间锻炼下去。运动频率:每周锻炼3~5次。
2、生活习惯及危险因素控制: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100mg/dl以下,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控制血压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疾病则应控制血压于130/80mmHg以下。
3、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的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血液凝血指标,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