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一般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 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在患者标本中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这种病毒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COVID-19”。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TV)引入“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来命名这一新发现的病毒。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病毒感染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不会遗传

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

肺脏,鼻,咽喉

发热、乏力、干咳

病毒感染

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测、血气分析、胸部X线、CT

本病传染性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目前仍处于流行期,尚无明确统计。

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在患者标本中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COVID-19爆发为大流行病。2020年10月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德尔塔变异株,随后迅速在全球传播。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的博茨瓦纳首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11月26日WHO确定其为继德尔塔变异株后的又一关切变异株。目前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中指出,从病毒变异情况看,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新冠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本病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致。其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1、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根据目前研究,当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时,可导致肺脏、脾脏、肺门淋巴结、骨髓、心脏、血管、肝脏、胆囊、肾脏等多个器官发生病理改变。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传染过程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病毒可通过以下情况传播给他人: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以下情况被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较为严重: 1、大于60岁老年人。 2、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度至重度哮喘)、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 3、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等。 4、体型肥胖(体质指数≥30)。 5、处于晚期妊娠和围产期。 6、重度吸烟。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感染了病毒之后可能不会立刻发病)1~14天,多为3~7天。临床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鼻塞、流涕、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2、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一些危重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3、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1、成人 (1)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2)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2、儿童 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1、居住空间安排 (1)需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拒绝一切探视。 (2)家庭成员应生活在不同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应至少保持1米距离,分床睡。可疑症状者应减少活动,限制居住空间,确保需要共用的空间(如厨房和卫生间)通风良好(保持窗户持续开放)。最好固定一位家庭成员照顾,这位家庭成员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慢性疾病。 (3)保持居室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可早、中、晚各通风半小时,通风时注意保暖。 2、生活管理 (1)家庭成员与可疑症状者在同一房间时,都应该佩戴与面部严密贴合的医用外科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 (2)使用过的手套、纸巾、口罩以及其他废物都应该放在患者房间专用的垃圾袋里面,标记为污染物再丢弃。 (3)建议居家隔离时间为7-14天。注意休息,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 (4)多饮温水,少饮冰凉饮料,保证脾胃功能正常。 (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6)学会正确戴口罩、掌握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不要用手去捂)、勤洗手(不洗手不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和如厕后先盖马桶盖再冲水。 (7)避免聚会、聚餐,尽可能减少人群密集场所的停留时间。 3、症状监测 密切观察体温,建议每天至少测量2次。并关注是否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观察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是否加重。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居家隔离并及时就医: (1)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后加重的胸闷、憋气、气短)。 (2)出现意识问题(包括嗜睡、说胡话、分不清昼夜等)。 (3)腹泻。 (4)高烧超过39℃。 有的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但症状轻微,体温低于38℃,无明显气短、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及严重肥胖,由于就医条件限制或自身原因会选择居家隔离观察,期间应注意以上事项。

1、持续高热; 2、严重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口唇发紫; 3、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 4、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5、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正常人或有可疑症状者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有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干咳、乏力、呼吸不畅等症状,应避免与人密切接触,带好口罩及时就医。

患者可就诊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

1、流行期间,医院是危险区域,原则上尽可能少去或不去医院,除非必须立即就医的急症、危重症患者;如果必须去就医,应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的、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如果必须去医院,公众只做必须的、急需的医疗检查和医疗操作,其它项目和操作尽可能择期补做。 2、尽可能事先网络或电话了解拟就诊医疗机构情况,做好预约和准备,熟悉医院科室布局和步骤流程,尽可能减少就诊时间。 3、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前往医院的路上和医院内,患者与陪同家属均应该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如果可以,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随时保持手卫生,准备便携含酒精成分免洗洗手液。在路上和医院时,人与人之间尽可能保持距离(至少1米)。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是否有发热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最高温度以及发热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2、除了发热外,您是否还有其他不适,比如乏力、干咳、呼吸不畅等? 3、随着时间的推移,您的症状是否有加重? 4、您的家人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5、您是否去过人群聚集的地方? 6、您是否和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 7、您既往患有什么疾病吗?服用过哪些药物?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我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会传染给别人吗?我的家人应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5、我的情况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6、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治疗方法最适合我?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能彻底治好吗?有并发症吗? 9、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意什么? 10、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首先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之后会要求检查血常规、X线等;为明确诊断及了解病情,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气分析、血生化、病原体检测、CT等检查。

医生会通过听诊来了解是否有呼吸音和心音的异常改变。

1、血常规 主要观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2、血生化 包括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 3、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 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 4、病原学检测 即我们所说的“核酸检测”,医生采用RT-PCR和(或)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物)更加准确。但核酸检测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的影响。 5、血清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上增高。 6、血气分析 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等。 7、凝血功能检测 检查机体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包括胸部X线、CT等检查。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者,原则上抗体不作为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1、疑似病例 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1)流行病学史 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②发病前14天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②具有上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 3、临床分型 (1)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2)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3)成人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①出现气促,RR≥30 次/分。 ②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③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④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4)儿童重型 儿童患者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①持续高热超过3天。 ②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需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③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④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辅助呼吸征象。 ⑤出现嗜睡、惊厥。 ⑥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5)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①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②出现休克。 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4、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1)成人 有以下指标变化应警惕病情恶化: ①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②组织氧合指标(如指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 ③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炎症因子如IL-6、C反应蛋白、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 ④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⑤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2)儿童 ①呼吸频率增快。 ②精神反应差、嗜睡。 ③乳酸进行性升高。 ④CRP、PCT、铁蛋白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 ⑤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 ⑥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新生儿。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3、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4、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采用集中隔离收治。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抗凝治疗、中医治疗以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等。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有条件者可行炎症因子检测。 3、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1、抗病毒治疗 (1)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 (2)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患者。 (3)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4)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2、抗菌药物治疗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3、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2)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 4、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托珠单抗

目前暂无针对本病的特殊手术治疗。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各地可根据病情、证候及气候等情况,可参照推荐的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和针灸治疗。儿童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核心病机与成人基本一致, 治疗参照成人中医治疗方案,结合儿童患者临床症候和小儿生理特点,辨证酌量使用。可选择儿童适用中成药辨证使用。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重型、危重型的治疗原则为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1、呼吸支持 (1)通气:主要包括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需要气管插管)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会接受体膜氧合(ECM0),这是一种当患者心肺功能衰竭时可暂时代替心肺的医疗设备。 (2)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 2、循环支持 危重型患者可合并休克,应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3、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 危重型患者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 4、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治疗 治疗原则是多学科合作,尽早抗炎、纠正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脏器功能支持,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5、其他 (1)应加强营养风险评估,首选肠内营养,必要时加用肠外营养。 (2)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3)重型、危重型孕妇应多学科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必要时终止妊娠,剖宫产为首选。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1、本病传染性强,常常可导致流行性爆发。 2、重型/危重型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3、极少数儿童可在恢复期出现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使得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从而危及生命。

经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得到治愈。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在出院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自我心理调节,坚持运动,注意隔离。同时还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

1、心理特点 患者在经历重大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遭遇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易产生极端思维、认知偏差,出现恐慌紧张、孤独无助、焦虑急躁、抑郁绝望、甚至自杀意念等心理状况,有的表现为分离性木僵、逃跑、情感爆发等,严重者会发生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叫等,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变化的心理反应。 2、护理要点 (1)自我干预 ①应保持与外界的沟通,积极宣泄情绪;对于无法控制的严重情绪问题可尝试通过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进行心理咨询。 ②保持理性头脑,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媒体收看专业医生的建议,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 ③放松训练,如冥想、催眠、音乐疗法、瑜伽、气功、太极等均能舒缓负性情绪,从而使机体保持平衡与稳定。 ④坚持运动锻炼,运动能够舒缓负性情绪,保持平衡与稳定及良好的心态。学会一套适合自己的强身健身的运动方法,每天坚持,提高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家庭干预 家属可通过电话等方式充分沟通,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减少患者恐慌和焦虑感,支持、维护、重建或提升患者的自尊自信,帮助其树立对抗疾病的坚定信念。

遵医嘱服用相应的药物,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1、休息 维持正常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2、运动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可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1)呼吸肌强化训练:包括腹肌训练、利用呼吸训练器增强呼吸肌法(分为吸气肌和呼气肌训练法)、对抗阻力呼吸法(分为吹气法和匀速吹气法)等。 (2)八段锦:八段锦采用的呼吸方法(内养功呼吸法)可增加肺的换气功能有利于O2和CO2的交换。 (3)抗阻训练:哑铃抗阻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等。 特别需要注意,如在运动中有不舒服、胸闷气喘等要暂停运动。 3、预防交叉感染 (1)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 (2)注意卫生,勤洗手。 (3)注意预防感冒,避免外出活动。

注意监测体温,如有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及时就诊。

科学安排饮食结构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体质,以尽快康复。本病患者应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合理的饮食。

1、谷薯类食物要保证,每天应摄入250~400g,包括大米、小麦、玉米、荞麦、红薯、马铃薯等。 2、优质蛋白质类食物要充足,包括瘦肉类、鱼、虾、蛋等,每日150~200g蛋白质食物,奶类、大豆类食物要多选,坚持每天一个鸡蛋。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超过5种,最好500g以上。其中一半为深色蔬果类。 4、适量增加优质脂肪摄入,包括烹调用富含n-9脂肪酸的植物油和硬果类多油性食品如花生、核桃等,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25%~30%。 5、保证充足饮水量,成人每天1500~2500ml,多次少量、有效饮水;可以饮温开水或淡茶水。饭前饭后菜汤、鱼汤、鸡汤等也是不错选择。 6、大豆及制品、蘑菇类食物、枸杞、黄芪等食物中含有黄酮、甜菜碱等抗氧化物质,瘦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左旋肉碱都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有心脏病和肾病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饮水)。 7、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坚果等植物作物中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应注意补充。也可适量添加营养素补充剂。 8、食欲较差进食不足者,应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

1、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 2、注意控糖,禁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注意厨房食物处理生熟分开,动物食物要烧熟、煮透。 4、家庭用餐,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等措施,避免与家人相互传染。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注意: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2、个人卫生 (1)建议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健康监测 (1)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2)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主动戴上口罩,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就近就医,并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 4、其他 (1)室内勤开窗通风、消毒。 (2)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3)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注意营养,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魄和正常免疫力。 (5)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6)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有7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包括5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1款重组蛋白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