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你是什么感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回答这篇文章前,还是先为溺亡的年仅29岁的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默哀,愿你的天堂没有导师的伤害。
前段时间,同样回答了一篇关于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溺亡事件的看法。文中也谈到了一些疑点,看到杨宝德与其导师周筠的微信聊天记录后,这些疑点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一些。
开始正式回答我看到溺亡博士生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后的感觉。
先回顾下事件过程(可能有部分读者不了解事件)
1. 自杀未遂
2017年的5月,杨宝德因周老师批评独自步行去秦岭山,自杀未遂。
2. 杨宝德出国事宜被限制
12月18号周老师答应帮杨宝德联系出国事宜,他很高兴想考个英语资格证。12月21号杨宝德却因学英语而被周老师批评。曾经周老师许诺过杨宝德去北医学习的承诺未兑现。
25号上午杨宝德微信询问周老师下午去向她汇报结果。周老师回复不用找了,原因是财务的事他没办好。
3. 杨宝德女友发现杨宝德失联
2017年12月25日,杨宝德从学生公寓出走,未带手机钱包身份证。
26日上午被远在北京的女朋友发现杨宝德失联。
4. 杨宝德女友及家属强烈要求下见到周老师
杨宝德女朋友26号给导师打电话询问情况,导师没有将情况向学校反映,还说出杨宝德女朋友算什么东西之类的话。
27号,杨宝德的母亲和哥哥去西安交大,强烈要求见杨宝德的导师周老师,周老师才勉强露面。
5. 周老师的推诿
周老师借口腰扭伤不能来帮助寻找学生,事实情况是21号周老师告知杨腰扭伤,但23日监考硕士研究生政治考试时依然活动自如,而杨宝德失踪是在25日-26日之间。
6. 杨宝德尸体被找到
12月29日晚,经过学校、派出所和家属多方寻找,杨宝德的尸体被找到,杨宝德于25日晚在浐河溺水身亡。
看完事件的简单回顾,再来看其与导师的聊天记录:
没想到读博还要学习如何去陪“女朋友”购物和随时待命。
同样没想到的是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心理是如此的情绪化:喝酒要和学生去说,粉丝群没人回复还要找学生吐苦衷。
这位老师还很时尚,需要学生去评判她的衣装。
同样不懂的是这位博导还是一位红娘。
看完这些聊天记录,感觉这位周筠老师除了需要陪同购物和让学生打扫卫生外还是很体贴学生。
那杨宝德为何又因为周筠老师而去选择自杀呢?
这也是看完杨宝德与周筠老师聊天记录后的又一个疑点。
总结一下这个事件中的所有疑点吧!
1. 2017年的5月,杨宝德自杀未遂事件原因是什么?
2. 杨宝德的出国事宜及去北医学习为什么会被限制?
3. 在杨宝德女友察觉杨宝德失踪时,周筠老师为什么会选择逃避推脱?
4. 被公布出来的这些微信聊天截图,看似周筠老师对杨宝德很体贴,为什么杨宝德却会选择自杀?
这些疑点,可能也只有当事人及死去的杨宝德知道了吧!我想,当这些疑点都弄清楚的时候,也就是事情水落石出的时候了吧。
大家是否也有这些疑问呢?你们又是如何看这些疑点的呢?
之前已经回答过相关的问题了,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爆料当事人的立场来看,这些爆出来的微信截图应该是爆料人精心选择的,当属情节最恶劣的部分。从这些微信对话的截图看,确实杨宝德在导师的要求下做了许多与学业无关的事情。导师周筠的做法确实存在不当之处,但认为,“经常让其陪同超市购物,打扫卫生,洗车等,导致杨宝德最终自杀”的论断过于武断。
杨宝德事件中,有两个细节各位网友似乎没太在意,在此指出来,共同讨论。再次申明,有关杨宝德的信息均源自观察者网的相关报道。
第一个细节:杨宝德是周筠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换句话说,杨宝德是周筠的开山大弟子。对于第一个弟子,很多导师都有特殊的情结。别想歪了,这里的情结并非指男女关系情结。博导资格是对导师学术水平和能力的肯定,对于自己招收的第一个学生,导师自然会格外重视。很多导师都希望将第一个弟子打造成样板,让他成为之后各届弟子学习的榜样。实际上,导师恨不得自己的第一个学生能成为同届学生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就像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班级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一样。因此,相对而言,第一个博士生会得到导师更多的关注。导师可能会将他看得很紧,时不时地要他汇报学习、论文构思、实验进展等情况。(笔者当年读博时的一个同学就属此类,被导师看得很紧,还在导师的安排下去人大听课、修学分,博一过得比我们都辛苦,但她是最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的,还获得了教育部的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毕业后进入了相当好的科研单位工作)。导师还会尽可能地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学术圈子,比如带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聚会等活动,这对学生绝对是有好处的,这一点读过研和博的人都知道。
但可惜的是,周筠的做法不止于此,她逾越了学业与个人生活的分界线。她不应让学生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更不应该对学生的恋情发表个人看法。若是杨宝德的姐姐或者母亲做了这些事情,他人不会有异议,但周筠只是导师,她没有权利做这么做。
第二个细节:杨宝德前后自杀了两次。第一次未遂,第二次成功了。请注意,杨宝德第一次自杀的事情,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他的女友。即使在他第二次自杀的当天,周围的同学都没有看出他有明显的异样。这说明杨宝德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即使内心澎湃着自杀的念头,别人从外观上也不大能看出来,杨宝德的家人和导师周筠对此均不知情。
那么,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来了:他的第二次自杀何以能成功?这里有一点特别令人疑惑:他的女友到底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按观网的信息,杨宝德大三即交了女友,其女友现也在攻读博士学位,可见二人的眼界、知识水平应该处于同一层次。在家人和导师都不知道杨宝德存在自杀心理的情况下,作为唯一的知情人,她有没有开导杨宝德?难道爱情的力量不足以打消一个人自杀的念头吗?此时不由地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发出的“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这一感叹。这一点很想听听情感专家、心理专家的解释。
什么叫不解风情?什么叫榆木疙瘩?面对导师女人味十足的暧昧,博士宝德就有点傻傻不知所措了,以至于走上绝路,让人感到惋惜。
导师再高大 ,她也是个女人,而且应该是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也可能面临更年期,或者是离婚寡聚,因为对宝德有那么一点点喜欢,把个人的感情迁延到宝德身上。
敢于放下身段,让一个学生点评自己的装束,该是多大的勇气,如果是我,肯定毫不犹豫的给予赞美,还有什么比赞美更让老师开心的事吗?又不是卖艺献身,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既然老师都放下身段主动和咱打在一起了,咱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个大男生,只要不过格不过线,陪她个开开心心有什么大不了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既然这辈子有缘师生一场,那就好好珍惜善待彼此,陪老师逛街,帮拿些东西又累不坏人,也是学生恭敬老师的表现嘛。可惜了宝德同学,不解风情枉送性命。可怜啊!
这个新闻算是最近比较抓眼球的热点了。小生就来回答一下吧。
且不说按照法律规定最终会追究她怎样的法律责任,就只是从种种信息点来看,杨宝德的自尽,与她给与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一定存在很大的因果联系。
也许有人会说,以前师徒关系,当师傅的使唤使唤徒弟做做家务、打打杂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的确,在那样的年代,这确实是正常的,因为师傅是要给你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不过分。
但是现在呢?作为一个学习深造并准备畅游知识海洋的单纯大男孩而言,这个导师仿佛并不是为人师表那么简单。过于亲密的互动,过于频繁的骚扰,过于严厉的管教,都早已超越了叫你一声老师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从爆出的对话来看,那不仅仅是学习指导之外的课外辅助,而是已经把他视为了自己的小根班、甚至小情人,仿佛老牛吃嫩草一样妄图从这样不平等的屈从中来找寻自己仍然风采依旧的证据,我下班你要来接,我吃饭你要来陪,我去超市你要结账,我发信息你要回电,我发朋友圈你要点赞,我说这女孩不配你就得分手,这种种的种种,哪还是把自己摆在教授的位置?明明是把自己放在了撒娇发嗲求抱抱的女友排位上了不是吗?各位看官你们不这样觉得吗?你们不觉得隐隐有作呕的感觉吗?!!
如果小生是处在杨宝德的境地,真的也说不上会怎样去反抗。有的人说,你可以不回复啊,你可以冷落她啊,你可以举报啊。亲,你腰好,你说话可以,我腰不行啊,我需要这份文凭,我需要顺利毕业,我需要我的努力得到认可,尽管这认可需要更多额外的付出来换回,那又能怎么办呢?举报?谁信呢?就算有人信,你认为是维护一个教授甚至一个学校教职工群体的面子重要,还是维护我一个小小不然的学生蛋子的尊严重要呢?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判定,小杨的生命已经戛然而止了,真心为他惋惜,愿天堂没有骚扰,愿下辈子不要再那么善良和软弱!
手打不易,喜欢原创文字的朋友请关注,谢谢!
我个人认为,这个所谓的导师就是赤裸裸的骚扰啊。你的学业她是导师,你的人生她也想当导师啊。是谁谁都受不了吧,心理肯定抑郁了。看了聊天截图,估计导师连睡觉都在想:“哀家就是稀罕你,你给哀家乖乖的听话啊!”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学生尊敬自己的导师,跟着导师鞍前马后无可厚非,可是导师要对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恋爱观指手画脚,这就是对身体心里的双重绑架。
导师自恋,学生自卑(悲)啊。结果就悲剧了(╥ω╥`)可叹、可怜、可惜、可恨!!
这些天关于此事已经是热点,我非常痛惜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绽放的季节就逝去了,如果我处在这个位置,我的感觉就是导师已经严重的过界了,今天我仅聊聊人际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在我们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双方都感觉舒服的一个位置就是我们的人际边界,有人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界限感。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只有在热烈中才是美好的。除此之外的所有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我个人认为都是如此。
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记得有个新闻报道说,一个人去路过歌厅,听到有个人唱歌非常难听,就忍不住进去把这个人给伤害了,这就是典型的把别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例子,培养个人的清晰边界感,是实现独立的第一步,你依赖不了别人,也不该把个体的决策权出让,这才是对自己的真正尊重,才算是真正独立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不违背老天的事!
聊天记录我看了,感觉到了心痛和愤怒。
杨同学临死前发表的那篇博文,暴露出了他的性格软弱,脆弱可欺,然后他的导师要求他做的不仅仅是杂事,在一些言语上甚至还有些骚扰,越过了导师和学生的界限。
人和人交往是要讲究一个安全距离,职场上下属为了讨好上司,会去主动做一些事情增加上司心中好的印象,这无可厚非,也是一门职场学问,可是要是颠倒过来,上司主动让下属做些工作以外的事情,这味道就变了。
事已至此,我们讨论的再多也于事无补,生命已经逝去,只希望我们可以多得些教训,少一些伤害。
谢邀
聊天内容中不乏有一些暗示 甚至挑逗的话语, 这个导师虚荣心做祟,是不应该有的德行。 导师亦师亦友,但是现在社会给了导师太大的空间,导致一些心术不正的导师在灰色地带游走,恰逢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大多会具有独有的彷徨,一些学生会有导师谈及除了学术以外的话题,正好为这种导师提供了良好的入口。 一切是教育的悲哀,悲哉!
这个在高校属于很正常的部分现象,现在很多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生相处就这样,私交很好,说话放得开等等。这和具体老师和学生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的,在高校工作的老师和大学生应该都清楚,每个大学都有很多师生恋。外面社会都这样,更何况高校,不过这个事发生在西交大,显得就那么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