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什么是神经衰弱?

什么是神经衰弱?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什么是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其主要临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神经衰弱这一名称是在1869年美国学者G.M.Beard首先提出了这一诊断名称。他描述了诸如易激惹性,易疲劳性、失眠、头痛、工作效率下降等40多种症状,以此作为一独立疾病而命名。

我国学者温泉润1991年将神经衰弱症状归纳为三大症状:衰弱症状,病人容易兴奋又容易疲劳;情绪症状,易激惹、烦恼、情绪紧张;生理症状,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神经衰弱的症状就是心理冲突的反应,对病的焦急是神经衰弱的特征性症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神经症的分类渐趋细致,鉴别诊断日益精密,神经衰弱的范围逐渐变小。在美国从50年代以后,神经衰弱的诊断便渐渐消声匿迹了。

我国学者不同意取消这一诊断名称,主张在严格规定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情况下确定该病诊断仍属必要。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保留了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主要指人的性格缺陷或心理素质缺陷,如胆怯、自卑、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任性、急躁、自制力差者容易罹患神经衰弱。

外因常见的有:长期持久的强烈精神刺激,如恋爱挫折,事业受挫、夫妻离异、人际关系紧张等;持久的脑力劳动,长期过分劳累及睡眠不足等易发生神经衰弱。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神经衰弱的本质系大脑内抑制过程弱化,表现自制力减弱,兴奋性亢进。

第二阶段兴奋过程弱化,出现易兴奋,又易疲劳现象。最后出现显著的保护性超限抑制,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无力”。

大脑皮层功能弱化,削弱对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的调节,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病,遍及世界各地,其患病率在15~59岁人口中为12.6‰,在各类神经症中占56.7%。

首次发病青年中多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从事脑力劳动者占多数。

神经衰弱大多缓慢起病,病程迁延,症状呈波动性,结局取决于生活处境和人格特点,预后一般良好。

神经衰弱的治疗,一般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首先,要了解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然后让病人认识到一个人体验到的满足愈强,烦恼就愈少,即知足者常乐。摆脱烦恼的方法,就是引导病人在实践中去体验忧愁产生于自私,愉快来源于奉献,对人不抱怨的益处,易激惹的情绪就会减轻。

其次,引导病人认识神经衰弱并不是脑子里长瘤,也不是发炎,而是诸多心理社会因素和病人的性格素质上的某些缺陷及对困难处境适应不良所产生的大脑皮层功能的暂时紊乱、兴奋、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首先,药物治疗,以削除某些症状,调整神经功能和改善躯体状况。常用的药物有安定、氯硝安定等抗焦虑药物;速可眠,水合氯醛等催眠药物;颅痛定、阿斯匹林、去痛片等镇痛剂。

衰弱症状明显,身体消瘦者可选用胰岛素低血糖疗法及中医中药治疗。

其次,物理疗法,根据临床症状可适当选用水疗、电针疗、磁疗、紫外线疗、经络导平疗、共鸣火花、电按摩和电兴奋疗法等。

神经衰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预防的。

如果我们能避免或减少不良精神因素对人的影响,或提高人体对外来有害因素的改造和适应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文体活动,劳逸结合,则可以减少或避免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