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母乳性黄疸怎么喂养

母乳性黄疸怎么喂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母乳性黄疸怎么喂养

母乳性黄疸可以通过妈妈适当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增加哺乳的频次以及补充配方奶等方式进行喂养。

母乳性黄疸是由食用母乳引起的黄疸。

首先,应该澄清黄疸的概念。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的一种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一般来说,新生儿可能有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3天,在3-4天达到峰值,通常在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值超过12mg/dl,即病理性黄疸。

如果是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多是由于母乳的喂养量不够,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这时候妈妈适当吃一些高蛋白食物,促进乳汁的分泌,适当地增加哺乳的频次,必要的时候补充配方奶的喂养,然后宝宝大小便排出次数增多,有助于黄疸的减轻。

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这个跟妈妈的饮食是没有很大的关系的,这种情况需要停止母乳喂养至少2~3天,改用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另外停止母乳喂养后,还需要监测胆红素下降的幅度,如果下降超过30%,也可以恢复母乳喂养。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不要滥用药物。为了减少这种疾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母乳摄入量,这可以增加新生儿的热量,降低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

坚持多餐、小餐的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以降低黄疸的发生率。给孩子保暖、增热、预防感染等辅助治疗,防止黄疸加重。婴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皮肤黄疸,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