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换

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换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张建华

由于儿童对事情的发生缺乏预见性,所以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

作为学校和家长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预防,学会一些急救常识,将伤害降至最小。

1、头颅外伤

头颅外伤在1岁以下的儿童和15岁以上的青少年是很常见的。严重的头颅外伤可以严重地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的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发育,而造成终身的残废。

不过,大部分头颅外伤是轻微的,它可引起呕吐、面色苍白、易激惹或嗜睡,没有意识丧失或任何直接的神经系统体征。

脑水肿的危险结果通常出现在外伤之后的最初48~72小时,因此任何程度的头颅外伤,特别是出现下面任何症状时,家属应该立即送患儿就医。

意识丧失

行走或身体感觉障碍

识别人或环境障碍

说话或视物障碍

维持平衡障碍

从鼻孔或口腔流出清澈的液体(脑脊液)

严重的头痛

大部分轻微头部损伤的儿童都可以回家,不过父母应按医嘱观察孩子顽固的呕吐或嗜睡加深的情况。

假如孩子回家是晚上,让孩子在夜晚处于醒觉状态是不必要的;父母只需定时的(每2~4小时)唤醒孩子。

如果孩子昏昏欲睡,甚至出现暂时的意识丧失,感觉麻痹或肌力异常,并且有严重恶化的可能性,应留在医院观察。

2、软组织损伤

儿童(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稍不小心便会跌倒,少数儿童甚至坐在椅子上都会自己滑倒在地,身体某部于是出现青紫肿痛,这便是软组织损伤。很多家长会马上按揉损伤部位,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青紫块,实际上是皮下血管破裂而出现的淤血、水肿。

用力按揉,一方面由于磨擦使皮肤受热,皮下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量,使肿块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不定位的用力,不断挤压,把更多的血液压迫到血管外,使症状加重。因此处理幼儿较轻的皮肤、皮下组织挫伤,宜用压迫法,它简单易行,非医务人员也易掌握,且效果较好。

方法是:当儿童摔伤后,立即用指、掌压迫受损部位一分钟,压迫面积要大于受伤面积。

如果有皮损,就压迫距伤口0.5厘米的两个远端,不要移动位置,使血管断端马上闭合,既可避免渗出的血管内容物对神经末稍的刺激而减轻疼痛,又能直接减少出血,加快凝血过程,预防皮下淤血、水肿。

24小时内可局部冷敷,超过24小时则可热敷。

3、烫伤、灼伤

儿童烫伤最常见原因是接触到高温物品(如热锅、茶杯、开水、火炉、电热器、高温蒸气等),必须把这些物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一旦孩子发生烫伤,应立即脱掉衣物,马上用自来水冲洗约10分钟左右,这是现场最有效的烫伤急救方法。

脱掉衣物是将致热源消除,自来水冲洗可将皮肤的热量向外释放,减少热能向深层组织扩散,如此可将烫伤的危害减轻到最低点。同时联系急救车将孩子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有的人喜欢在烫伤创面抹一些牙膏、香油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没什么作用,反而还有可能污染烫伤的创面。

此外,若不慎接触到某些化学物品(如强酸强碱等)也会引起灼伤,不宜直接冲水,必须先脱去污染衣物,然后用干毛巾擦干,最后用大量清水冲洗。

4、出血性损伤

常见的外出血,出血量可以直接观察,若为少量的鼻出血、舌咬破、牙齿出血等,一般只需留家观察。如果局部擦伤出血量少只需局部消毒后贴创可贴。

持续出血不止的,应上医院请医生查明病因,帮助止血。如果出血量较多,出血不止,应先采取压迫止血的办法,及时止血。这里所说的压迫止血,应根据情况,可用手指或手掌直接压迫伤口,也可用干净的纱布压迫伤口,还可以用压脉带束扎肢体上端的供血血管以助止血。经初步的止血处理后,再送医院请医生清创、缝合、包扎处理。

另一种内出血,体表看不见创口,但已经有内脏的损伤或破裂。由于外表看不到出血量,容易被忽略,往往在病人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才发觉,很容易耽误抢救时机。

所以若儿童在教高出坠落或车祸后,虽然外表无伤,也要注意观察,如果出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加快而微弱、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口渴等症状者,要考虑有内出血的可能,这些病人常需要输血或紧急手术,要争分夺秒,立即送医院抢救。

5、骨折

现在孩子们的游乐项目越来越多,如溜冰等,由此出现外伤骨折的机会也在增加。

家长在孩子玩耍时,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

假如您的小孩不小心摔了一跤,直叫胳膊疼,那您需要观察的就是以下方面:是否疼痛剧烈,孩子患肢是否运动受限,患区有无明显压痛;患部有无肿胀、皮肤变色,是否发生肢体变形。这些都是骨折的典型表现。

骨折后的处理:对于开放性骨折,断骨刺穿了皮肤,伤口血流不止时,立即用干净的布压迫伤口止血,用消毒纱布固定患处。注意不要试图把变形或弯曲的肢体弄直,也不要将突出伤口外的断骨塞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对于闭合性骨折,断骨没有伸出皮肤,在送医院治疗前不能让骨折部 位活动,可寻找夹板附于患侧肢体上,在夹板或肢体之间垫一层毛巾,用带子捆绑,松紧适宜,超过上下两个关节以防进一步损伤,然后急送医院骨科就诊。

怀疑四肢骨折时还要注意指趾有无苍白或青紫(均为缺血的表现),若有上述情况,要记住出现的时间,以便医生了解患肢的缺血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颈部或腰部等重要部位外伤,最好不要随意搬动患儿,应该直接打120求助。

6、异物

呼吸道异物

避免呼吸道异物的发生首先要注意改正不良的进食习惯。

小宝宝不会坐在那里安静地吃饭,经常是一边玩一边跑一边吃,有些父母看孩子吃得少,还喜欢追着喂。更有些父母喜欢在宝宝吃饭时训斥孩子,使孩子受惊吓而啼哭。这些不良习惯都易使孩子将异物吸入气管。

此外,不恰当的食物如花生米、瓜子仁、西瓜子、果冻、爆米花、葡萄等都应该避免给小宝宝食用。

万一发生呛咳,宝宝可立即发生咳嗽、气急、面色青紫、气喘。这时家长要保持镇静,鼓励宝宝咳嗽,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大部分时候通过咳嗽都可将异物排出。在宝宝咳嗽时,暂时不要拍打背部,以免造成异物移位。若出现气急、不能咳嗽、不能说话、不能呼吸,面色青紫,这说明异物已经将呼吸道完全堵住。这时不要用手去掏宝宝的嘴,以免刺激咽部,引起喉头痉挛、水肿,加重病情。

异物卡在气管是非常危险的,只需三四分钟的时间,脑细胞就开始死亡,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家长学会急救是非常必要的。

方法一:背部叩击法(适合1岁以内宝宝)

将宝宝翻转成俯卧位,并骑跨于抢救者的一侧手臂上,使宝宝头部低于躯干,同时用手稳固握住下颌以托住头,并将此前臂放在自己大腿上。

用另一只手的掌根用力叩击宝宝背部两肩胛间4-6下。

再将叩击的手放在婴儿背上,手指握其后头、颈部,把婴儿放在两手中间,将其上下一致翻成仰卧位。

使头低于躯干,抢救者前臂放在大腿上,再用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在婴儿胸部(把3个手指放在胸部中线上,食指对准乳头连线,抬起食指,用中指、无名指向下压2-3厘米)冲击4次。

当宝宝哇地一声哭出来,说明异物已经出来,这时要将宝宝放成侧卧位,迅速用小手指沿着口腔低的一侧将口中异物取出,防止异物二次吸入。

方法二:立位腹部冲击法(适合1岁以上宝宝及成人,清醒者)

抢救者站在宝宝背后,让宝宝弯腰、头部前倾,双臂环绕宝宝腰部。

将一只手握拳,大拇指朝内,使拇指侧顶住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远离剑突尖。

另一只手压在拳头上,有节奏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连续6-10次。这样可使肺内产生一股气流冲出,有可能将异物冲到口腔里。

检查异物是否在排到口腔里,若有及时让宝宝侧头,用手掏出,若无可再冲击腹部6-10次。

注意:每次冲击都有应是独立的、有力的动作

耳内异物

对于豆粒等植物性异物,可用75%酒精或白酒滴耳,使异物缩小以利于取出。

但不能滴药液,以免异物受湿发胀,增加取出的难度。

水进入外耳道则应让头偏向患侧,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同侧脚单腿跳跃,水便会流出;也可用干脱脂棉轻轻插入外耳道,在耳内转动几圈,将水吸尽。

如虫子在左耳就用手紧按右耳;反之,虫子在右耳,就用手按住左耳,以促使虫子倒退出来。

一般小虫均有趋光性,可以用手电筒光照射耳内,把虫子引诱出来。

如无法自行取出耳内异物,须及时去医院。

7、叮咬伤

日常生活中蚊叮虫咬在所难免。大部分的蚊虫毒性不大,并不需要特殊处理。由于儿童的皮肤娇嫩,涂抹成人用的花露水等有可能引起过敏,因此如果需要涂花露水止痒的话,应该使用儿童配方的花露水,或者涂少量肥皂水也可。

不过由于蚊虫有可能传染疾病,所有应该尽量保持家庭及周围的环境卫生,定期灭蚊,尽量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如果是被蜜蜂、蝎子、蜘蛛等毒性较大的毒虫蜇伤,首先需要挑出可能还残留在体内的毒刺,然后依次用肥皂水(黄蜂蜇伤的话应该用醋)、清水冲洗伤口,最后涂碘酒等消毒灭菌。

如果是被蛇类咬伤,首先需要判断是否是毒蛇,主要看伤口上是否有明显的毒牙印(一到两个特别大而深的牙痕)。咬伤后切忌惊慌奔跑,行走要缓慢,应由他人运送。因为剧烈的活动,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人体对毒素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要立即用止血带或手帕、绳索等在伤口近心端5厘米处进行缚扎,阻断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毒素在体内扩散。但每隔15~30分钟应放松1分钟,以免肢体坏死。立即用生理盐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水多次冲洗伤口,清洁冷水、冷茶水、盐水也可以用。在进行这些抢救措施的同时,要立即将患者送到医院抢救。

如今养宠物的家庭渐渐增多,孩子和宠物嬉戏时常有被宠物咬伤、抓伤。在我国,狂犬病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导致死亡最多的传染病。有孩子的家庭要养狗要特别注意定时给狗打狂犬病疫苗。万一被狗咬伤,不管这狗是否注射过疫苗,也应认真处理,首先要把脏血挤出,然后用肥皂水清洗,再用大量清水冲干净,最后涂上碘酒。完成初步处理后应该去医院或防疫站注射疫苗。

另外,被猫咬伤常常被人忽视。其实所有的哺乳动物,比如猫、兔、鼠类(现在流行的白鼠、荷兰鼠等宠物鼠)都会传染狂犬病。因此被这些动物咬伤,特别是野猫等咬伤,也应该立即去注射疫苗,千万不可以存有侥幸心理。

8、惊厥休克

惊厥、休克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严重症状,其病因较多,可能是由于癫痫、颅内感染损伤、药物中毒或者低血糖等等原因引起的。

一旦发病需及时送医院治疗。

在送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尽量让患儿平躺,保持呼吸顺畅,如果惊厥患儿口中有食物或分泌物,应立即将头转向一侧,并掏清口中残留物防止窒息;如果伴有高烧应该用冷水湿毛巾或冰袋较大面积地敷额头部,5~10分钟更换一次。

9、溺水

每年夏天都是小儿溺水的高峰期。小儿溺水,常常会因缺氧窒息而死亡。由于缺氧5分钟左右就会引起大脑不可逆转的损伤,通常专业救护人员不可能立即赶到,因此就地及时抢救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时间是关键。

营救溺水儿童,应想方设法尽量使其头部托出水面,并尽快使其离水上岸。上岸后首先应将患儿取头低脚高位的俯卧姿势,或将患儿俯卧于成人的大腿上、或木凳、斜坡上,并挤压其的胸腹以促其排出呼吸道和胃内的积水。溺水小儿救起时,多半全身青紫,肢体软瘫,口鼻常有泥沙和杂草堵塞,因此,及时清除口腔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尤为重要。倘若此时小儿呼吸已停止,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以帮助其建立有效的肺呼吸,倘若心跳也已停止,则应有规律地给予体外心胸按摩,否则,患儿一旦缺氧时间过久,抢救生还的希望就会完全失去,尤其是在急送医院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放弃这种宝贵的抢救。

10、心跳呼吸聚停

很多因素,如脑疝、惊厥、中暑、触电、心律失常、溺水等,都可能引起呼吸心跳暂停。由于心跳呼吸聚停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儿童死亡,所以立即有效的抢救是关键。因此建议家长找专业人士学习基本的急救常识,如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正确方法,以防万一。

在发现儿童心跳呼吸聚停后不要慌张,首先要判断原因,如果是触电、中暑、溺水等外因引起的,应该立即让儿童脱离现场,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直到儿童能自主呼吸心跳,并及时呼叫120救助。

科普公益活动信息

6月1日周三上午9:00开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市民健康中心将在该院急诊大楼一楼举办主题为“庆“六一”,讲健康,爱孩子,爱家长”公益活动,咨询内容:

1.儿童常见疾病 ,

2.如何关爱家长,儿科张建华教授和吴良霞教授、急诊部魏薇萍主任护师现场接受咨询,参加现场活动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小礼品一份。(通讯员:顾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