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表达了旧上海的众生相,如何评价?

表达了旧上海的众生相,如何评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表达了旧上海的众生相,如何评价?

作为程耳导演的一部带有浓重个人风格化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杂糅了《教父》的情感与时代,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战争与文明,试图将一系列宏大的主题,带入到每个人物的悲欢离合。

《罗曼蒂克消亡史》特色鲜明也很有野心,试图用125分钟的时间,将一段长达12年的爱恨情仇,辅以文艺、时代、人性的内涵式解读,然而,它打出了史诗级的体量和结构,却没做成史诗级的作品。

庞杂的人物关系、打乱的时间顺序、漫长的年代跨越、艺术的表现手法、留白与反讽的频繁出戏,注定了这部电影并非为取悦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与诉求而生。

虽然被冠以“架空背景”的名义,但作为一部聚焦旧上海、汇聚众生相的电影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毫不掩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映射与隐喻。与其说,这是一部中国黑帮教父的传奇,不如说,这更像是一部被抽象化和具象化之后的“上海往事”。

本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再加上非线性叙事与吴侬软语的“干扰”,让观众稍不留心就陷入云里雾里。

对于这样庞杂、文艺的时代大戏,秘诀是只消跟住主要人物:葛优饰演的黑道大佬陆先生、章子怡饰演的狂放交际花小六与浅野忠信饰演的割裂两面人度部。然后,将他们对应到民国上海滩中的那些风云人物即可。

因《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人物经历与历史变迁严丝合缝的对仗,杜月笙之于陆先生、戴先生之于戴笠、吴小姐之于胡蝶、王老板之于黄金荣、小六之于露春兰……时代大戏的争夺与纷扰,都随着那个时代的逝去,而烟消云散了。

陆先生很会做人,一如当年青帮大佬杜月笙。大哥王老板的小六沾花惹草,陆先生威逼利诱;电影皇后的丈夫在外偷腥,陆先生暗自支招;工人罢工惹怒上峰,陆先生疏通关系;戴先生想要纳小妾,陆先生体面完成。欠下的人情,这是稳坐钓鱼台的陆先生最大的资本。

只是,国难当头,焉有完卵。当人情的体系随着家国分崩离析,陆先生出走香港、亲人背叛、设计复仇、救下小六,一切的身不由己都是时代给的,屈辱与悲怆也只有他自己能动。

野性难改的交际花小六,更像是上海滩中游走于权贵、黑帮、资本之间的纽带。现实中,交际花弥合各种利益的冲突与矛盾,电影里,小六串联了整部大戏的人和事。

暧昧是一种天赋,有天赋的小六绝不是省油的灯,与陆先生眉来眼去,转手就勾搭剧组的赵先生,慑于度部的淫威就范,却有种享受其中的玩味。仿佛,风花雪月与暧昧关系,才是她用一生去追求的。

“融于中国、忠于日本”的度部,更像是对诸多历史人物的杂合。就像在片中,度部踏着中日两条船,却始终不明不暗、不阴不阳,明面上,他是个模范丈夫、地道上海人,但暗地里,他依然保留着一个日本的习惯于思维。

作为一名卧底间谍,度部是痛苦的。人前的亲情与融入压抑了他的内心,人后的灭亲与算计捆绑了他的手脚。

在陆先生的差事中,度部杀了所有人,强奸了交际花小六,并把她带回上海蹂躏三年,与其说是原始的兽性,不如说是“宁可当战士也不想当间谍”的度部,以侵略者的姿态发泄两面人的憋屈。

如何评价?表达了旧上海的众生相。

你截图的这几个电视剧或者是电影里面其实并没有表现,上海的普通老百姓的众生像

他只是表现了部分任务英雄人物的形象。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主要角色,当然是以杜月笙为原型,由葛优饰演的角色陆先生。

我们再来看看除了陆先生这个主要角色以外,电影还将镜头伸向哪些角色:

渡部:说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却在上海开了一家日本料理店的间谍。

王老板:日理万机,掌管着整个上海黑道大小事却从不忘记谈恋爱的大Boss。

车夫:其貌不扬,实际身份是陆先生手下忠心耿耿的高执行力杀手。

小六:王老板的女人,因为偷腥被王老板撵走被渡部掠为性奴。

马仔一:油腔滑调,仗着自己年纪大资历深,欺骗新来的小弟。

马仔二:从乡下来的小子,虽然年少懵懂,但是却在混乱中活下来与一个妓女生活在一起。

小五:陆先生的妻子,全心全力扶持丈夫的工作,甚至亲自面对敌人。

吴小姐:电影演员,因为丈夫的背叛而不得不嫁给王老板的伤心人。

王妈:王老板府里的管家,虽然嘴碎爱说别人坏话,实际上却深不可测,极其识大体。

吴小姐丈夫:没什么天赋的演员,禁不住诱惑离开了上海。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电影将这些角色全部讲了一遍,而且细节上做得极好,人物性格也随着故事的推进和寥寥几句台词展现出来。这些角色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在导演程耳巧妙的叙事手法下显得命运与共。仅从电影刻画了这么多角色而言,《罗曼蒂克消亡史》就称得上是旧上海的群像戏。

即便电影描绘的角色如此散乱,电影的主题依旧是明确的——那就是在内忧外患之下,每个个体的命运受到了怎样的影响。电影不仅将所有这些角色的命运展现出来,更是将这些角色的命运串联起来,在所有这些命运中,主角陆先生的经历最为突出,也更像是所有人命运的一个总结。他们是历史推着前进的一批人,反过来,他们的命运又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历史的前进。

近年来,国产电影中最有辨识度,新生导演最有个人特色的,那一定是程耳和他的这部《罗曼蒂克消亡史》了。这不仅是旧上海的众生相,更是导演想象里关于那个时代的浮世绘。

这是一部近几年难得的佳片。

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尤其是反应上海滩时期的剧作,“精致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那么在“精致”上下的功夫,自然是更加考究。

首先在场景的选择上,大气典雅,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豪宅庭院,还是市井街头的私人小店,每一处都有其表达美的意境。另外,在人物的语言分寸感,动作的规矩感,以及对话时的节奏感上,也足见程耳导演的匠心所在。

其次在镜头处理上,程耳导演继续保持其坚决不用移动镜头的原则,全部采用固定式摄像,即使是在狭小的室内戏,也是靠不断切换的镜头角度来完成,激进前卫的叙事逻辑下,是程耳导演对于老派电影技法的执念之情。

第三,便是对于“血腥味”的遮蔽。影片中关于杀戮的镜头赤裸嚣张,肆无忌惮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但导演挖空心思地在“血”上做文章,或表达怨恨,或表达不甘,或表达爱情,或表达浪漫。

这其中最具特点的一幕,便是渡部杀妻后,妻子面前渐渐流淌的血液,而当血液遮挡了她的视线后,渡部原形毕露,对小六残暴的性虐,将他代表着日本侵略者的兽性和残忍尽数呈现,这是他的妻子不愿看到的真相。导演这样的处理,既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仇国恨的控诉,同时也对爱情的主题留下了最后一丝善意。

虽然影片反应的是战争时期的动荡社会,但既没有纠结于情爱,亦没有固执于恩怨,反而将镜头推向了众多小人物的身边。战争就在身边,善恶、人性、良知和道德,如何抉择,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使他们都是掀不起风浪的小人物,但这就是文艺片的精妙所在,以小见大,于苟且处看世道,于奢靡处评人性,观众能不能看懂,就另当别论了。

车夫、马仔、王妈、财主老板,这些边缘人物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反衬出故事主体的戏剧张力。其中的重要角色王妈,深知最后一顿饭是下毒的,便用自己的死来抵挡陆先生家族的悲剧,但她的死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动了后来一系列的悲剧,这也映衬了开头时,葛优两次提到的那句“没人敢惹王妈”,这是一种文艺片惯用的隐喻手法,陆先生将其视为全家命运的屏障,当屏障一旦消失,结局注定是家毁人亡。

这部影片,成于结构也败于结构,插叙、倒叙、正叙,轮番上阵,虽然这样搅起了故事的情绪氛围,悠扬舒缓的节奏中,满是其歇斯底里的呐喊,仿佛下一幕就要出现风云突变的颠覆,这是亮点。但这同时也让一部非线性叙事的电影在逻辑上混乱不堪,将时代的衰败一一投射到形形色色的小角色身上,故事的主体被分裂拆散。冗杂繁琐的关系网翻动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龙卷风,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搅混了一江清水。

总体来说,这部文艺片在内在情感上,依然是程耳一惯的自我抒情,精神自恋的产物。外在结构上疏远观众,脱离主流,以一种另类的精致感打磨出了一部鲜有知音的浪漫文艺片。在克制与放纵间徘徊,在情色与暴力间游走,这样的电影赏析的是意境,如果还能看懂剧情的真实情感,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