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中兴42岁程序员跳楼事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第一,不管任何理由,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生命虽然属于自己,但自己没有权利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第二,权利的斗争,不应该用牺牲普通员工的利益来解决。
第三,中兴的管理需要改进,人员的考核与辞退应该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第三方,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客观的评价及公正的拿出公平的解决方案。
第四,中兴的企业文化缺乏。出事之后的表现只能用“冷漠”二字形容,不管任何理由,员工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最后的抗争,中兴作为企业管理方、员工的“家”,最起码对生命的尊重的态度都没有,最起码的人道歉意都没有,这样的“冷漠”只能让更多的员工寒心。
第五,对逝去的人表达哀悼,对逝者的家人说“节哀”。日子还得继续,活好未来是对逝者最好的记念。还事实真相,给逝者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是中兴应该尽到的最后责任。企业管理者是员工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权力的“看门狗”。
“四十不惑。”
这句话我们常常念叨,但能真正明白的却很少。
从字面意思看,这个词说的是,“到40岁的时候,你就已经没有疑问了。
但事实真的能这么简单吗?
很难。
这个周末,有两个年届40的男人刷爆了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
一个是1973年出生的朴树。
他在现场演唱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时,忽然失控哽咽,一度无法完成演唱。
朴树说,“一生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死而无憾。”
他的洒脱,不食人间烟火,对音乐的炙热,对生活的随意,形成了那句我们喜欢形容朴树的话,“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少年是无畏的,是敢于在世人面前暴露真性情的,当这些特性出现在历经沧桑、已经44岁的朴树身上,显得更加珍贵。
因为稀少,所以珍贵。
另一个被刷屏的,是前中兴研发负责人,一个叫做欧建新的程序员。
12月10日上午,他从中兴通讯的大楼顶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42岁的生命。
留下的,是全职在家的妻子,一对年幼的儿女,还有双方年迈的父母。
欧建新的前四十年虽然没一步登天,但也是平稳前进的。
他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是“村里读书最厉害的”。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本科,南开大学读硕士,华为工作8年,到去世时已经在中兴工作了6年,负责与防火墙相关工作。
家里两个孩子,儿子9岁在读小学四年级,女儿只有2岁。
在深圳生活16年,欧建新有房有车,妻子贤惠,儿女成双,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会按照原本的节奏继续生活、工作,看着孩子逐渐长大,结婚生子,自己退休,与妻子享受一些闲适的生活。
最后才是像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走完自己的人生。
但是他的生命在刚刚迈入后半程时,戛然而止。
原本平稳的生活在12月1号这天被打破——公司大规模裁员,而欧建新正好在裁员名单上。
这一天,欧建新的直接领导找他谈话,同时传递了希望他主动离职的暗示。
欧曾向领导提出过内部调岗,但领导表示,“上面已经决定的事情,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几天后,HR和部门领导分别找欧建新谈话,给出了N+1的补偿方案和2元每股回购股票的决定。
欧建新打听到去年离职员工的股票回购价是4元每股,所以对公司给出的补偿并不满意,跟领导谈崩。
12月10号,上上个周日,欧建新在家接到公司电话让他过去,于是跟妻子交代了一声之后就出门了。
当时他的妻子想不到,这会是自己与丈夫的最后一次对话。
欧建新:“领导要我去公司,我们公司有内部矛盾,我很可能成为牺牲品。”
妻子:“你都快离开公司,对你有什么影响?”
欧建新:“就是因为他们的矛盾,才影响要我走。”
妻子:“你这么优秀,南开的硕士,华为做了八年,中兴做了六年再换一个更好的。”
欧建新默许地点点头走了。
然后有去无回。
几个小时后,妻子接到警方通知,欧建新坠楼去世,让她赶紧去现场。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妻子崩溃。
她不知道自己老公自杀前是不是遭遇了威胁和恐吓?是不是跟公司理论失败而急火攻心?
她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一家老小将来的的生活?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老公会不顾年迈体弱的老父母和一双儿女,就这样撒手人寰?
作为一家曾经比肩华为,如今被华为吊打的公司,中兴已经结束了辉煌期,而此时遭遇裁员的欧建新,无法回到从年初就开始“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华为,可能他自己认为离开中兴后也很难再找到能提供同等待遇的其他公司。
行业不景气,事业遭遇瓶颈,家庭压力大,也许正是三种外界压力的同时迸发,才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
在坠楼前一天,欧建新曾报警称自己被跟踪,但当妻子问他被谁跟踪,丈夫只回答“公司机密”;
监控显示他自杀当天进公司后行为举止有些异常,曾两次出现举起双手做“投降状”的举动。
但当这些模棱两可的行为不足以被证明时,无力面对“中年危机”则成为最直接的原因。
前段时间,我们讨论90后如何如何,秃了、垮了、离婚了、出家了;
再往前一段时间,我们讨论的是,80后油腻了,被清退了,步入中年了,被00后气死了;
而现在,轮到了欧建新这代人的70后,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被社会淘汰,直面中年危机——
他们才是真的头发秃了,身体垮了,肚子肥了,变油腻了;
与此同时,他们习惯并且满足于目前上班下班,回家带娃的生活,不愿改变,也无力承担被迫改变的后果。
只有年轻人才乐于折腾,大多中年人都是希望平稳的。
很多人认为纵身一跳的欧建新不负责任,心理承受能力太弱,自己的“解脱”却断送了一家老小的幸福生活。
其实事已至此,再多的惋惜、责怪都无济于事,可能的确大部分人不会走到欧建新这一步,但如果我们真的成为欧建新,要怎样改变前路呢?
当你无力与“资本家”抗衡时,努力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畅读小历不敢说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只以下文作为建议,仅供人生参考~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一种祈望,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但不要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朴树,就是因为他十几年如一日的保持着年轻人的性情,没在世俗中熄灭对音乐的热情。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做毕业演讲时说,希望学生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很多中文翻译把这句话译为“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通俗一点的意思就是,“不要满足现状,去做那些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这句话可能更适合于年轻人,但对欧建新们来讲,同样适用。
“你认为人到中年被裁员很可怕”——但我还是要去做一些事证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
“你认为人到中年有房有车有儿有女的生活很满足”——但我还是要为更好而奋斗。
“接受磨难,面对磨难,打败磨难”
前几天畅读小历写《平凡的世界》,提到路遥说过的一句话,“平凡不是指你没有成就默默无闻,而是面对世上千般荣辱,还能踏踏实实活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如欧建新的,或者遭遇比欧建新还惨的人,有很多。
比如绿城保姆纵火案的死者家属林生斌先生,他在一夕之间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儿女,
畅读小历相信,一无所有的林生斌有过很多次“纵身一跳”的念头,但他没有。
他拼命的、努力的活着,给妻儿挑选墓地,帮他们讨回公道,
他在微博上写,“一个人的路,显得太长太长,但我会好好地走。”
我们无力评判整个家都灰飞烟灭的林生斌和被裁员、承担一家压力的欧建新谁更惨,但当磨难降临时,畅读小历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林先生那样,再坚持一下。
“难得糊涂”
高晓松评价“四十不惑”时说,“所谓四十不惑,不是你不明白的事你都懂了,而是等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
“不较真儿”是我们都要努力学习的一种生活状态。
“为什么一夜暴富的是他?”
“为什么别人家小孩儿学习更好?”
“为什么升职的不是我?”
“为什么被裁员的是我?”
“为什么我的股票回购价格这么低?”
十万个为什么是儿童读物,成年人计较太多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有时候,佛系一点,不是坏事。
最后,也是最实用的一点,如果你的家庭可支配资产不足以支撑各种变故,不要让老婆全职,不要生二胎。
无论如何,希望悲剧少一点。
关于中兴员工的待遇问题:几年前我LG在中兴时,待遇真的不怎么样,相比当时他在华为的同学,那是差了几个档次。现在不知道,但以中兴的体系,要增加多少工资,难。我看死者是75年的,刚好有亲人(不是LG)是同年,也曾是同行业的,而且老家是邵阳的,他应该是93年左右考的大学,那时在邵阳农村,能考上北航,那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起点是相当高的,但是从他到华为8年(我亲人也是8年华为,不过是读研究生后进去的),3年MBA,6年中兴(在中兴的职位并不高)的简历(中间应该还在其他地方工作过,要不时间对不上)来看,工作后应该也不是很顺利的人。他同龄 同学朋友,大多条件应该都超过他了的,所以难免平时会比较郁闷的。公司辞退,从公司角度来说是很正常的,也合法的赔了应赔的钱(如前面有层主所讲,90年代下岗的人比他条件惨的多了去了),公司管理有问题那也不应该是让他跳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