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历史名人兰陵王简介

历史名人兰陵王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历史名人兰陵王简介

北齐兰陵王是个低调的王子,命运却是悲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低调的人。当然,他也必须低调。虽然贵为帝王家的皇子王孙,可他的身世实在尴尬。他的父亲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母亲却连个姓氏都没有。兄弟六个中,他排行老四。其中老五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不过是【广阳王妓也】,可正史也明确记载其姓氏为陈。由此推算,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妓女也不如,后人猜测她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下的宫女罢了。在讲究血统和门阀的时代,兰陵王的【莫名】身份给他带来的尴尬和压力便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须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除却身份地位外,就个人才情和社会关系而言,与其他兄弟几个相比,兰陵王也必须低调。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高孝瑜和九叔武成皇帝高湛一起在祖父的神武宫中长大,【同年相爱】,关系很不一般。待高湛即位后,对高孝瑜是【礼遇特隆】,到晋阳巡幸时,还不忘远在北齐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同岁族侄,写信告诉他:【吾饮汾清(山西名酒)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连史官都不禁要赞叹【亲爱如此】。

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有着【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等诸多优点,特别是绘画技能非同一般。他曾在自家大厅墙壁上画了一只苍鹰,【见者皆以为真】;还画过《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绝】。另外,高孝珩还有着出色的行政才干。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担任高官要职,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大司马等要职,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

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当初,突厥与北周军攻陷太原,武成帝高湛为避敌军锋锐,准备东撤,他拉住皇叔的马头不让撤,并光着膀子出阵,誓要与敌军死拼到底,后来北周军败退,他也因此被拜封为并州(今太原)刺史。另外高孝琬还有一大心理优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文敬元皇后,并因此【骄矜自负】。身为差点就要做皇帝的文襄世嫡,人家骄傲也是有资本的。

老五安德王高延宗,虽说身世和兰陵王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可他【命好】,从小被二叔高洋(文宣皇帝,北齐实际第一位皇帝)收养,很受宠爱。12岁的时候,高洋还让他骑在肚皮上,甚至纵容到【令溺己脐中】的荒唐地步,尿完后高洋还欣然感叹道:【可怜止有此一个。】

老六渔阳王高绍信年纪太小,自不需再做比较。

兰陵王夹在这些兄弟中间,上不得,下不来,颇有几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孤苦和地位尴尬。

如果细究兰陵王不被疼爱、不被重视的缘故,除却母亲身份低下外,我想也与他的相貌有关。史载他长得【貌柔心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颇有【中性】之美的【花样美男】。可无论是与【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祖父高欢相比,还是与【神情俊爽】的父亲高澄相比,兰陵王的长相都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在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他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肯定不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二叔偏偏喜欢【坐则仰,偃则伏】的超级大胖子高延宗了。

兰陵王低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与他童年时遭遇父亲横死的变故有关。作为把持东魏命脉的大丞相高欢的长子,他的父亲高澄从小就得到政务上的历练,16岁时便任京畿大都督,入辅朝政,加上其【器识不凡,机略严明】的才华,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朝野振肃】。29岁时,他更是以大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谓登至人臣的最高位置了。可年少得志、野心勃勃的高澄并不满足,把控军政大权的他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因此根本不把东魏的孝静皇帝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不怀好意地拿了一大杯酒,强行给孝静皇帝劝酒。孝静不高兴地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一听便大怒,大声喝道:【什么朕!朕!狗脚朕!】骂完竟还让身边的侍臣崔季舒打了皇帝三拳,然后【奋衣而出】。这还不算完,事后高澄让崔季舒【入谢】,孝静觉得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赐其彩帛。那么赐多少呢?崔季舒还得请示高澄,高澄说那就取一段吧。孝静给了400匹,可高澄还说:【亦一段耳。】由此观之,高澄是那种【得势不饶人】、飞扬跋扈的主儿。

这种太过【高调】的自负性格,也让高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日,他与几位心腹在城北东柏堂里密谋如何受禅当皇帝时,一个叫兰京的厨子奉命进食,高澄也不知为何看他不顺眼,就顺口对身边人说道:【昨夜梦此奴斫我,宜杀却。】兰京可不是一般的奴才,他是梁国兰钦的儿子,因战争为东魏所虏。兰钦想用钱财赎之,可高澄不许。可能在他看来,他要的就是一种胜利者的骄傲感,想看的也是失败者的屈辱相。因此兰京求请好多次,高澄都不准许,后来还打了兰京一顿,并威胁他【更诉当杀尔】。此次高澄的命令,使得绝望的兰京不得不铤而走险,他集合六名同党闯进堂里,将高澄刺杀。对于这一蹊跷的刺杀事件,因为太多的巧合而令后人一直存疑。譬如在事发前几日,城里就有童谣四处流传:【百尺高竿竿折,水底燃灯灯灭(澄字的拆解会意)。】另外,还有侍臣崔季舒在诸大臣于北宫门外等候上朝时,竟无缘无故哭诵鲍明远诗句:【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因此,高澄的死,最大的可能是缘于一场蓄谋已久、计划缜密的政治谋杀。那些看似迷信的谣言,恐怕只是政敌精心筹划的心理战罢了。

父亲的横死,对兰陵王的性格形成和处世态度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无论做人,还是处事,若太过张扬、太过高调、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都有可能让自己随时陷入【绝地】。由于身份特殊,估计也尝尽世态冷暖炎凉,所以兰陵王很懂得体谅别人,正因如此他做得不像,王子也当得不像王子。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是那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亲民型】皇家干部,并且兰陵王的宽厚仁义,绝非只是摆摆样子。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他对【政敌】的态度。当初他在瀛州(今河北河间)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他也因此被免官。等到他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他的军营中,因此很害怕兰陵王会借机杀了自己。但兰陵王却为此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里还是不踏实,央求惩罚,兰陵王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20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

《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观之,他平常对待下人,也一定是非常宽厚仁慈的;要不,奴仆是不会有这么大的胆,敢把他这样的王子不放在眼里。在君臣有别、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特别是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温情和宽容的一面,焕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更显得难能可贵。

兰陵王容貌纵是绝佳,军功纵是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

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室,除却后宫生活的淫秽不堪外,最令人寒心的便是丝毫不体恤骨肉亲情,对亲属的血腥虐杀,手段更是出乎意料的野蛮和残酷。兰陵王的二叔文宣帝高洋,精神分裂加酒精中毒,整日里疯疯癫癫,后听信谗言,竟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困在囚笼里,用矛槊乱捅至死,并投火焚烧,再填以土石。九叔武成帝高湛,不但强行奸污二哥文宣帝高洋的寡妻李氏,还当着李氏的面,把自己的亲侄子太原王高绍德用刀柄活活敲死。此外,他还将六哥孝昭帝高演的旧太子、自己的另一个侄子乐陵王高百年虐打至死。

兰陵王的两位兄长,也是惨死在他们的九叔手上的。大哥河南王高孝瑜因谏劝胡皇后不该和臣子玩握槊游戏,加上奸臣谗毁,便惹得高湛大怒,强行命这位从小一起玩大的族侄饮酒37大杯,然后又命人在他回家的路上强行给他灌进毒酒,高孝瑜难受至极,便投水而死。三哥河间王高孝琬听说大哥被毒死后,天天扎草人射箭,以泄心中怨愤。不久,高湛听信谗言,将其抓入宫中施以鞭刑。高孝琬不称陛下,直呼【阿叔】。高湛大怒:【谁是尔叔?敢唤我作叔!】高孝琬也是执拗脾性,不但不改口,反而问道:【神武皇帝嫡孙,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静皇帝外甥,何为不得唤作叔也?】高湛闻言暴起,亲自用大棒击碎侄子的两腿胫骨,让其活活痛死。

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也毫不手软。当初他的亲弟弟琅邪王高俨在宫中聚众闹事,嚷着要造反,后被德高望重的老斛律光巧妙化解。其实这事也就是帝王家事,十几岁的孩子不懂事,耍性子、闹情绪罢了,可高纬并不打算放过自己这个胆大妄为的亲弟弟。胡太后知道大儿子心眼小,怕他弄死二儿,便把老二关在自己宫内,高俨每次吃饭前,太后都要亲口尝试,就怕老大投毒。几个月后,高纬还是趁胡太后睡觉时,将14岁的高俨骗到自己的宫里砍了头。高俨的四个遗腹子也都【生数月而幽死】,被自己的亲叔叔【斩草除根】,灭得干干净净。

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里,不紧张都不行。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芒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遭帝王猜忌。可他的心思,却被一个叫相愿的下属尉官看穿。相愿通达世故,一针见血地替他指出:【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兰陵王闻听此言,潸然泪下,并当即跪求【安身之术】。由此观之,兰陵王这样威武的大,在非常态的政治屠戮高压下,也不得不忍辱求生,个中痛苦与心酸,已可想而知。后来相愿给他出主意,要他装病在家,【勿预事】。兰陵王深以为然,依计行施,可北齐能征善战的功臣,老的老,杀的杀,能够放心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脸打肿充病人。自此兰陵王故意【有疾不疗】,千方百计想折腾出病来,以求借此避祸。

身为带兵的,历经多次血与火洗礼的兰陵王,自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可帝王变态的心理逻辑使他陷入输不得、赢不得的双重尴尬。输了战事,怪他无能,丢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赢了战争,又怕他声威太重,坏了君王的春秋美梦。

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千般琢磨,万般小心,还是不经意间碰上了皇帝的【枪口】。后主高纬与兰陵王再次谈及【芒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劝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自己的皇弟如此体贴自己、心疼自己,内心澎湃不已,热乎乎地【贴】上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本是一句表忠心的话,可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听来,感觉就很不爽。正如其父皇高湛不爱听兰陵王的三哥高孝琬叫他叔叔一样,家事,谁的家事?谁和你是一家?高纬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彼而代之,真会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虽然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可终是躲不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的礼物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这可能只是一场误会,只要兰陵王向皇帝求情,终能讨回性命。兰陵王心里却很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无缘由地被后主引诱入宫,被人用弓弦残忍地勒死。如果他贸然入宫,还不知是怎么一个死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这样卑鄙的君王,他不想见,也没必要见。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决然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人世。

兰陵王死前,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那就是将【千金责券,尽燔之】。由此观之,他实在不是贪婪的人。与后主宫中宫女【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的奢华相比,与后主为皇后建寺【穷极工巧,劳费亿计】的排场相比,他【贪残】千金的野心也实在是太小了。把这些【责券】统统烧掉,预示着他想让自己和别人都不再受累,统统都得以解脱。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相关信息: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