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病原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缓慢起病为特征的传染病。
二、流行病学病畜为主要传染源。病原菌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亦可经消化道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3周(3d至数月)。
(一)急性期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主要表现:
1、发热以不规则热多见,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羊布氏杆菌感染发热明显,牛布氏杆菌感染低热者多。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下降后自觉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症状相矛盾的现象以及相对缓脉的现象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多汗是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3、关节疼痛为关节炎所致,在发病初,亦可在发病后1个月出现。多发生于大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一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可分离出布氏杆菌。另一类为反应性,为多关节炎。疼痛初为游走性、针刺性疼痛,以后固定在某个关节。此外,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
4、神经系统症状以神经痛多见,常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骶神经痛。少数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等。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尚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此外尚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6、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牛布氏杆菌感染者肝损害为非特异性肝炎或肉芽肿,未经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猪布氏杆菌感染则常引起肝化脓性变。脾多为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淋巴结亦可受累。淋巴结可无疼痛,可消散,亦可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
(二)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者。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主要表现为乏力,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常有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分两型:
(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低热,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
(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仅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或单核细胞增多。部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
1、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法(SAT)或孟加拉玫瑰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检测特异性IgM和IgG。后着常用于普查。前者常用于诊断,滴度1:160有意义。
2、ELISA法检查各类Ig抗体,敏感性强。包括Dags-ELISA等。
3、其他免疫学试验包括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巯基乙醇(2-ME)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RIA等。以上血清学试验,与其他细菌感染(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土拉伦菌及耶尔森菌等)有交叉反应。(四)PCR技术近年来开展PCR检测布氏杆菌DNA,能快速、准确作出诊断。
五、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饮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临床表现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或PCR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体征亦可诊断。
六、鉴别诊断急性期需与风湿热、伤寒、痢疾、败血症、结核病等鉴别。慢性期主要与骨、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七、治疗
(一)急性期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和水分。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病原治疗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采用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序6周。亦可多西环素200mg/d6周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1g/d肌肉注射2周。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期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利福平联用。
(二)慢性期治疗较为复杂,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
1、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菌苗疗法少量多次注射布氏杆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者忌用。
3、对症治疗包括理疗等七、预防包括隔离病人、治疗病畜。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做好个人防护和职业人群防护。对有可能感染本病的易感者进行菌苗预防接种。
八、预后一般预后良好,未经抗生素治疗者1-3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死亡原因是心内膜炎、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少数人遗留关节病变和肌痉挛。(2012年3月已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