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情三元理论分析爱情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用爱情三元理论分析爱情故事,可以根据自己对爱情三元理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故事进行分析,例如: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真爱的模糊图像。裴多菲在诗歌中咏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晏殊在词曲中感慨着“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张艾嘉则用这样一首浅白的歌唱出了她心中的真爱:“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跟一个小女孩说,如果我只有一碗粥,一半我会给我的妈妈,另一半我就会给你。
从此,小女孩就爱上了小男孩。可是,大人们都说小孩子嘛,哪里懂得什么是爱。后来,小女孩长大了,嫁给了别人。可是每次她想起了那碗粥,她还是觉得,那才是她一生中最真的爱。”
人类在文学中努力构建着人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却永远无奈于现实中的残酷。人们对爱情的幻想可能因为金钱而破灭,因为疏离而破灭。似乎每个人的心中都带着对真挚爱情的无限期许,却不得不在爱情理想破灭的现实中唏嘘存活。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在研究“智力的三元理论”后,又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他对爱情的研究起步很早,而且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爱情理论,对后期的爱情理论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斯腾伯格把爱情分解为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激情主要是指对性的渴望;承诺则包括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所付出的努力。他认为,这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可以组合成以下八种不同类型的感情。
爱情三角形理论虽然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但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止一个三角形,于是他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包括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就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爱情三角理论也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暗含的维度的差异和同一要素的不同维度归属。当然,这并不妨碍借用爱情三角理论进行生活中的一般思考。
激情、亲密和承诺共同构成了爱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爱情,正如三点确立一个平面,缺少任何一个点,这个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斯坦伯格之所以把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的爱情称为完美式爱情,是因为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需要恋爱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呵护,那是一项贯穿人生的浩大工程。
然而,具备三个要素并不意味着爱情就成为现实,爱情需要更多的努力来调节这三者的关系。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怪有人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并非天生就有,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
爱是一种能力,被爱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还需要成为一种艺术。在这个连爱情都需要能力才能支撑的时代,艺术地谈一场真正的恋爱谈何容易!
从这三个构成要素来看,要找到并享受真正的恋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人以为他们正在谈恋爱,但他们不知道那并不是爱情,充其量只是还没成熟的类爱情或者非爱情。
由於那么多大龄青年面临找对象的困难,单身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对理想爱情近乎顽固的执着。他们是爱情最后的信徒和守候者,为真爱不惜配上自己的黄金年代。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执迷不悟,但对他们而言,爱情绝对是苛刻的,而不是凑合的,更不是随便的。
爱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没有能力的勇气,有心无力。虽然如此,芸芸众生并不是等具备了这三要素以后才开始谈恋爱。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因为在这三个要素里面,除了激情之外,亲密和承诺的实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激情,要维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
或许,我们与爱情还有一段永远无法克服的距离,爱情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迫近的目标和不断改变的体验。这可能有点残酷,但如果事实如此,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和被爱?
扩展资料
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 在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在患难时刻爱方仍感到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5、跟被爱方互相理解。情侣应互相理解。他们知道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对方的感情和情绪心领神会,懂得以相应的方式互相作出反应。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这位斯腾博格的爱情三元观认为人们之间的爱情不外乎是情绪、动机和认知三部分组成,
其中动机是产生爱情行为的驱动力。
那么其中性动机占很重要的位置,这是包括像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特征彼此吸引就产生了爱情。
情绪呢就像你生活中你体验酸甜苦辣涩一样,那么在爱情中也会有喜怒哀乐。
第三认知在爱情中起到理性的调节作用、控制作用。认知就像开关的作用。
在爱情三元素的基础上,这位教授进一步细分了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为激情、亲密、承诺。形成了斯腾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爱的种类分为亲密、激情、决定或承诺、非爱、喜欢、迷恋、承诺之爱、浪漫的爱、伴侣之爱、闪电之爱、圆满之爱。
比如徐志摩与林徽英之间的爱情就是一种激情之爱,这种激情之爱趋于浪漫、身体吸引和性爱完美的驱力。
再比如杨振宁和翁帆就是亲密的一种关系,亲密是指在恋爱关系中亲近融合,结成亲密私人关系的感觉。承诺比如我和老公,我老公和我就是决定去爱一个人和对恋爱关系担负责任的一种爱。
不管爱情里是你爱我还是我爱你,最终到底都是两个人互相的去吸引和喜欢,所以没有付出的多少,更多的是彼此珍惜。
爱情,是人类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也是艺术家们翰墨传音的热点。从柏拉图到诗经楚辞,从马丁·路德的超越性质的爱到唐宋诗人那超越时间空间的爱,从中世纪萌生的一种与游呤诗人和骑士联系在一起的“优雅的爱”到小说传奇中才子佳人式的饱受相思之苦的爱,纯粹的、永恒的、崇高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竭尽全力争取的梦想。但何谓爱情?又是人类追问了几千年都难以作答的问题。人们从社会、心理、情感、诗词、小说,甚至是科学、生理的角度去分析爱情,努力寻找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会有爱情。1997年央视首次引进长篇韩剧《爱情是什么?》,创造了当年的收视率纪录,也开启了韩剧在中国的先河。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尝试以生活的语言去揭示爱情的真谛。美国着名社会学家、婚姻专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重点探讨了浪漫激情之爱的起源,并依据爱情三元理论将爱情分为四种类型以及相应的体验,以此解释男女之间的各种感情现象。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爱情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主要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腾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斯腾伯格用这三个成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三种成分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的强弱不同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此时的爱情表现特点以及它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但在斯腾伯格看来万变不离其宗,以思想家的眼光,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爱情人与事,就象无数的彩色电影,五颜六色,但三元色是基本颜色,关键是怎样调色。
斯滕伯格认为如果缺少了三个基本成分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称为是爱情。如果三者皆无,很简单就是毫无关系的两人,或是简单熟人,连朋友都不是,被称之为无爱。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就会产生喜爱,也就是常说的喜欢。喜爱会发生在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缺少了激情和你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你爱恋的异性对你说“我爱你,但这不是爱情”。可能不是好消息。这人实际想说的是“我喜欢你,愿意和你聊天,你是个很不错的人,但我发现你对我没有性的吸引力”。当朋友之间激起了激情,或欲望那么两者的关系就不再是朋友那么简单了。如果仅有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时,就是迷恋,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颇为相似:我们对那个人没有任何了解,仅仅是第一面,迷人的外表激起了心中的欲望和冲动。同样,如果在这种“唤起”状态下,逐渐发展出亲密和承诺,那就是一段值得羡慕的人间爱情佳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