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内附实用建议及详细案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当孩子说出第一个“不”时,ta的自我意识形成了。
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
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用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
这解释了为什么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不叛逆,叛逆真正的源头在于家长,而“青春期”只是这一反应的催化剂。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成长领域的咨询师,下面我将以系统知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叛逆”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
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求自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产生了叛逆心理,倾向于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这个时候家长如果用命令式的管教来应对,会让孩子感到耻辱,更加激发了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很多时候会引起强烈反应,因而的确需要投以足够的重视。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
表现
不同阶段区别
1.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
2.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
3.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
反权威特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这个社会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固有的规则、权威是让他们首先碰壁的东西。
在他们最初接触权威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给予全面、公正、客观、具体的信息,孩子就认为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出现如“只要是上级(老师、家长)就要反对”、“只要是制度就要反对”等倾向,这种对权威的叛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反抗性,偏激性,自发性和盲从性。
被动攻击(“我偏不”)
叛逆的孩子都有着一种跟家长对着干的心理,经常故意做错一些事情惹家长生气,“你们最想我做这个,我偏偏不做这个”,即使ta在这种对抗中也得不到好处,但仿佛只要给家长“捣乱”、受到批评就会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的发泄,即被动攻击心理。
原因
生理快速发育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
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
心理人格发展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
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
压力过大造成应激反应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
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
1.缺乏人格尊重
家长最常见的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承认他们具有独立人格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又或是因为觉得孩子“不记事”随意做出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
对于父母们来说,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就是最合适的,但站在孩子自己角度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主体意识的人的存在被最亲近的父母抹杀了,他们既伤心,又愤怒,一部分孩子就更加急于证明和保护自己的独立性,会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越来越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2.情感漠视
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或是感情破裂等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这导致了孩子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一些孩子发展出过于敏感悲观的性格,没有办法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应对,感觉别人都对自己有敌意,故而激发叛逆心理;还有的孩子用叛逆行为引起家长注意,这样就能让自己觉得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3.控制欲过强
青春期阶段里的孩子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讨厌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约束下,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和说教。
而父母却习惯事事自己做主,拿捏孩子所有一举一动,家长们强势的压迫使得青春期的孩子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最后引发反感情绪。这时候孩子的叛逆,是一种压迫下的揭竿而起,是一种低调的报复。
家长控制欲过强不仅会引发叛逆问题,研究表示,控制行为与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长的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持续一生。
4.沟通不利
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忌讳教条式的沟通。青少年正处于对事事充满好奇、追求真理的阶段,他们对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不理解是很合情合理的。
在他们最初接触一些社会共识、规则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获取客观、具体的信息,他们就认为规则、权威、共识等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质疑和反对。
解决
了解与理解
充分认识到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外在环境和自我发展上的矛盾和挑战。
将心比心,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非苛责,保持充分的沟通,并树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与我沟通,我会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可靠形象,孩子自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咨询。
营造良好的环境
健康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等等……
都是保障孩子渡过青春期、减少叛逆心理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必要条件。
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并不受“经济是否充裕”、“父母离婚与否”等条件限制,健康的家庭氛围就是说在充满平和理智、崇尚沟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养成遇事先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性格;良好的成长环境指的是没有暴力、没有重男轻女和交流壁垒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指符合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正确的沟通和引导
做到了前面的两点,就相当于拥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完全信任家长,而家长也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引孩子人生发展道路的弥足珍贵的建议。
首先,家长成熟的世界观和丰富的阅历是孩子所不具备的,若想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循理想的方向,必须让ta站在成人的肩膀上,助其思考深远。
其次,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
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
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
最后,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想当然地站在成年人的认知和立场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孩子,考虑自己对自己这样说话,能不能听进去。
下面是一些实际运用上的建议:
1.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
家长要逐渐放权。
2.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
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
3.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
4.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5.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
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7.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8.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
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
案例
小哲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越说他越做,我行我素甚至愈演愈烈。
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只是成绩有下降的趋势。
在早些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经常因为小事产生争执、吵架,双方各执一词,疯狂输出,谁也不让,最后基本都是孩子摔门而去把自己锁在房间。
再后来,连吵架的沟通都变少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话了,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很沉重。
在分别和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亲子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好好说话、好好相处。
在这个家庭中,引发叛逆行为的突出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沟通之桥。
小哲虽然表现得不想跟父母说话、不理父母、总是跟父母作对,但实际上,他的心底里是想跟自己的爸妈好好相处的,但他们的专制和闭塞让他有口难开。
我能感受到孩子沉默的背后藏着深深的无助,明明是最亲密的人,此时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家庭成员中都觉得自己很爱对方,但是其实却是把对方的真实需求拒之门外。
他说:“其实我真的不想跟她(妈妈)吵架,可是我说话她听不懂,她说话的时候,我一句也不想听。”
跟孩子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
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升初一后,在班里属于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
还常常以怕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小哲参加足球练习和比赛,不让他打游戏,甚至干涉交友。
通过咨询,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并且学习掌握了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有的心态和一些技巧。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时,小哲父母着手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
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观看孩子比赛,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经过渐渐敞开心扉的沟通,他们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也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不再苛责和用高要求给他压力。
在其他的事情里,无论大小,都听取孩子的心声,一改之前“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
同时,允许孩子有比较多的独处时间,允许他自我思考,自我处理,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生活的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系改造”,小哲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了,也不像之前那么我行我素,成绩提升很快。
回访时,家长说“本身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只是大人把他脾气激上来了,其实对所有人都不好”。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