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交焦虑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社交焦虑障碍又叫社交恐怖症,是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或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或害怕自己可能会出丑或举止窘迫,与其他恐怖症患者一样,社交焦虑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下常会产生害怕反应,结果导致患者对这些场合的回避,或者在这些场合下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适,曾有学者预言它将是21世纪的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美国最具权威的普查报道,社交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14%,女性多于男性,约80%以上患者发病于25岁之前。有2/3病人是独身,或离婚和丧偶。形成因素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发育因素、人格因素及学习因素三方面。
发育因素强调患者在童年期往往缺乏父母感情上的关心和受到父母过多的控制(如过多保护),在对童年感知上和与父母相处关系上,他们感到他们的父母亲对社交比较回避、隔离、以及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
人格因素较多见的是回避性人格和强迫性人格特质,约占88%左右。童年期分离性焦虑亦与成年期的社交焦虑有关,有研究提出,社交焦虑障碍最初可能是在童年早期产生,并受家庭影响,往往表现为在陌生环境下行为的全面抑制。
学习因素理论认为对社交的过渡焦虑是学习而来的,首先患者存在特殊的认知模式和偏见―即把事件看成是危险的和超出了个人的应对能力,这样这种威胁和危险可诱发病人产生情感、生理和行为表现上的一系列反应。
关于生物学因素尚没有确切的定论,但SSRIs药物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则提示患者可能存在5-HT、NE等神经递质的紊乱。
临床识别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与陌生人交谈或与人结识;害怕在公共场合吃东西;伴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悸、发抖、出汗、肌肉紧张、胃部下坠、喉咙发干、忽冷忽热、头痛或头部压迫感。
治疗与预防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往往有下列严重后果:如学业成绩差,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受限,经济独立能力较低,过多的医疗检查等费用支出,部分患者会借助于饮酒、抽烟来自我麻醉形成物质依赖,发生抑郁、广场恐怖症和自杀的危险性增加等。
因此,及时的诊治和预防相当重要。
药物治疗所采用的种类有四种:β-肾上腺能阻断剂如心得安;
苯二氮卓类如安定、佳静安定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及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赛乐特、左洛复、兰释、百忧解及喜普妙等,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焦虑的生理症状和降低患者的人际高度敏感及伴发的抑郁反应。
但每种药物都伴随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在专科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绝大多数研究文献肯定心理社会治疗如社交技巧训练、逐步暴露、放松训练、认知转变、以及一系列的认知行为技术对社交焦虑障碍有肯定的疗效。
一般认为,小组形式的认知和行为技术的应用是最佳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因为许多病人在社交场合下会产生认知障碍,如过高估计他人会对自己的挑剔,过分地关注别人的看法,低估自己的交往能力,以及害怕出现焦虑反应等。
国外对社交焦虑病人多采用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具体方法为治疗12周,6个病人组成一组,每周治疗性会谈一次,每次2.5个小时,共治疗12次。内容包括:
①社交恐怖的认知行为的解释和分析;
②定式练习,训练病人学会应用认知重建技术;
③在小组集体活动期间,让病人暴露于模拟的害怕性场合中;
④在模拟暴露的同时,让病人学会放松和认知应对策略;
⑤在治疗间歇期,为病人布置家庭行为作业,即实体暴露练习一些日常境遇;
⑥在进行家庭行为作业练习前后,由病人自己掌握应用常规认知重建技术。在完成12周次的治疗后,以后每月1次,共6次为巩固过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侧重于强调病人学习认知应对技巧,同时积极地应用这些技术到社交场合中。
其实,对于社交焦虑,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在于预防。
80%以上患者起病于青少年或青年期,而这一年龄阶段恰是一个心理发展,人格完善与社会适应的关键过程,因此预防尤为重要,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①学校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共同做事的习惯,认识“世界是由大家组成的,而非一个人的世界”;
②从青少年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不仅是从书本上学知识,而且要学会从书本以外学知识和技能,即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倾听与观察,逐步积累人际沟通的技能;
③树立自信心与面对挫折,将“失败是成功之母”、“一回生两回熟”等俗语真正应用到人际交往中;
④对于社会或教育者而言,消除偏见和减少过多的呵护,多些鼓励和用发展眼光来对待青少年和青年的成长;
⑤父母亲要学会与孩子心理上“分离”,不要过多控制和管束,并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因为父母亲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你的一举一动便同化在孩子的行为中,记住“暖房里的花草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