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异形电影好看吗_知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22-02-27 01:32 作者:毒舌电影 围观: 次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有一种电影。
它的故事完全真实。
它的演员完全免费。
它的导演你一个都不认识,但它的编剧人尽皆知。
嗯,你也许猜到了。
生态纪录片。
别被这五个字吓退,事实上,处于金字塔顶尖的生态纪录片,其精彩绝伦,完全不亚于任何一部大片。
不信?
Sir今天邀请@肉叔,借一部即将回归的巨制,给你们点颜色——
《蓝色星球》
The Blue Planet
第一部,诞生于2001年啊,远早于BBC镇馆之宝《地球脉动》《人类星球》《生命》。
当之无愧“开山鼻祖”。
它10集篇幅只讲述一件事——占据地球表面70%面积的海洋,及海洋里的神奇生物。
种种神奇, 你活再久也难得一见——
你看过吃着手手打瞌睡的海獭么?
你看过珊瑚在晚上打群架么?
你看过小丑虾遛海星么?
这里都有。
活久见。
这部神作过了17年,于今年年初通过官推宣布,出续集,2018年上映——照样由戴维·阿滕伯勒老爷子担任旁白。
前阵子,肉叔终于在网上看到《蓝色星球2》最新预告。
每一秒,每一秒都美到不像话。
为了这部纪录片,BBC自然历史部花了四年时间,走遍四大洋,从墨西哥湾的海底火山爆发,到南极洲冰层下1000米。
跟上次不同的是——
续集不止使用了4K摄影机,还首次将机器放置在虎鲸后背,以虎鲸视角展开拍摄。
啥都不说,这绝对是一部你光看预告,就要列入必看清单的片。(配乐由汉斯·季默操刀,Radiohead演唱)
BBC能花费天价拍纪录片,是因为《皇家宪章》的授权:英国的每个家庭或企业都必须购买一年限的电视执照,以确保BBC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以“教育、通告和娱乐”大众。
一户一年一千多人民币。这其中,每一块钱,就有七毛钱拿来制作节目。
所以BBC纪录片,从来都是顶级设备、顶级团队。
这么说吧,就是把纪录片拍成超级大片。
《蓝色星球》第一部就是这样——
动作大片
巨人,往往倒在远比他弱小的“人”手里。
灰鲸,不如远房亲戚蓝鲸大,仍是浩渺烟波里最庞大的巨兽之一,成年灰鲸体长11—15米,体重30—40吨。
说不太直观,直接上图:
公交车、灰鲸、蓝鲸比例
去头去尾后,还有一辆公交车那么大。
但就算是这种超大型生物,也有天敌——海豚科动物虎鲸。
虎鲸长像呆萌,是各大海洋馆王牌选手,体长8—10米,体重9吨,还不到成年灰鲸一半。
成年灰鲸尾巴杀伤力巨大,一巴掌扫过来,虎鲸不死也得脱层皮。
是的,虎鲸猎杀成年灰鲸有难度,但对付灰鲸幼崽嘛,绰绰有余。
灰鲸拥有海洋生物里最长的迁徙旅程,一年迁徙超过一万两千英里。
迁徙大军领头的,是雄鲸和不能生育的雌鲸。吊队尾的,则是刚生产完的雌鲸和它们的幼崽。
此时的幼鲸还没有远洋能力,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幼鲸一天只能独立游几海里,故此,必须时不时借妈妈“一背之力”(背着游)。
一场迁徙下来,母子俩都疲惫不堪。
杀手们瞅准的,就是这个机会。
虎鲸们每年都会尾随灰鲸迁徙。
杀手们平时超调皮,呼朋唤友,叫个不停,但一旦发现猎物踪迹,就跟集体拧了开关一样肃静下来。
洋面只有规律的破浪声,杀手们用背鳍在海面上撕开一道道耀眼的水花。
猎杀灰鲸,需要极大耐性。
一开始,杀手并不着急。
它们先把落单的母子围住,在旁边等速前进。
它们知道,按这个速度,迟早,惊慌失措的幼鲸会耗尽雌鲸最后一滴体力,彻底丧失保护它的能力。
果然,几小时后,母子俩都游不动了。小灰鲸疲惫地趴在妈妈背上,只能靠妈妈把它顶出水面换气。
时机来了!
虎鲸一拥而上,贴近灰鲸母子。
亮出獠牙,直接把小灰鲸咬死?
没那么简单。
小灰鲸个头这么大,咬,没法下嘴。
虎鲸们依然选择智取。
它们分工明确——
有的负责(2寸照片是多少厘米,照片尺寸计算方法:两寸的照片,长宽分别为:3.5CM*5.3CM 照片的像素为626*413.照片的尺寸通常是以英寸作为单位,1英寸≈2.54厘米 。几寸照片是指照片长的一边为几寸。例如:5寸照片的长为2.54x5=12.7cm;12寸照片的长为2.54x12=30.5cm。)“冲锋”,不停地往紧紧相贴的母子中间挤;剩下的,负责“布阵”,轮流从水面高高跃起,重重砸在小灰鲸身上。
虎鲸们不停冲撞,冲撞,冲撞……
小灰鲸不断呛水,呛水,呛水……
又过了几个小时,小灰鲸肺泡里灌满了水,缺氧而死。
是的,海洋生物也会死于溺水。
一场攻坚战下来,看着从小灰鲸肺中涌出的鲜血,染红洋面,难道不像看《速激》中的成员离开一样心痛?
没办法,物竞天择,自然法则就这么残酷。
科幻大片
幽深黑暗的海底,是一个从科幻漫画里平移过来的世界,充满各式各样的“怪兽”。
比如楼下这几只觉得水底下乌漆嘛黑,于是决定随便长长就拉倒的小可爱(大误)。
是不是不带妆就可以直接进入《异形》片场。
深海最常见的鱼,叫鮟鱇鱼。
大部分动物都有趋光性,但在海底深处,阳光压根透不进来。
上帝不肯“借光”,鮟鱇鱼就自己造。
它们进化出一套奇葩器官:头顶一盏亮晶晶的小灯笼,和一张占身体一半的超级大嘴。
只要小鱼小虾小章鱼顺着亮光摸过来,就会被血盆大口一下吞掉。
把捕猎器(“灯泡”)挂脑门还算正常。
鮟鱇鱼的堂表亲,简直把进化玩成奇技淫巧大赛。
挂脑门上算啥——
我挂门牙豁子。
更有甚者,头上顶着一台,嘴角还伸一长杆,杆底再挂一盏。
酷?
更酷的还有。
这种鱼全世界都有分布,但被捕上来的,基本都是雌鱼。
原因瞠目结舌。
鮟鱇鱼的雄鱼一辈子都长不出小灯笼,它们长这样:
左下方的是雄鱼
不仅没灯泡,个头也只有女同学十分之一。
在食物匮乏的深海,这是鮟鱇鱼独特的生存之道——为避免两性争夺食物,种族灭绝,雄鱼雌鱼牢牢地各司其职——雌鱼负责工作,雄鱼负责……找雌鱼。
茫茫大海,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雄鱼会一口咬住雌鱼肚子,二者血脉打通,雌鱼的血液被引至雄鱼,提供养分。
从此,雄鱼就完完全全“长”在雌鱼身上,一生被包养。食宿费嘛,就是源源不断的小蝌蚪(精子)。
深海凶残,活着难,找对象更难。
找到对象还能活着,还不穷尽一切努力延续基因。
是的,自然法则残酷,但生命自会像野花,扛着巨石,以你想不到的方式,生长,绽放。
灾难大片
北冰洋,被冰封的极寒之地,冬天冷到妈都认不得,而且漫长。
陆上刮着白毛风,洋面冻结,冰下暗流涌动。
还是有大型生物生活在这。
套用现在流行的游戏宣传语:开局只有一个洞。
作为哺乳动物,白鲸(又一位海洋馆超人气选手)在水下游一段时间,必须到水面换气。
冬天的北冰洋,冻得梆梆硬,想找个洞啊,不容易。
你看,一群白鲸就这么被困一个孔洞附近。
最近水面在20英里之外,白鲸一次性最多憋气20来分钟,根本游不过去。
它们只能不停地轮流跃出水面,搅动海水,防止这个仅剩的冰洞被封。
但仔细看,这群白鲸的皮肤表面,已经伤痕累累。
伤口是饥肠辘辘的北极熊留下的。
镜头一摇,孔洞旁果然蹲着一头北极熊。
北极熊像雕塑一样纹丝不动。
等,等,等,等。
等到白鲸在水下憋到不行,浮出水面换气,锋利厚重的熊爪旋即迅雷般拍下去。
一下,白鲸身上就多出几道血痕。
诶?半吨重的白熊,拍一吨重的白鲸几爪子,有用?
你别说,蚂蚁多了咬死象。白鲸是不好捕,但捕到一头,不说够过冬(毕竟北冰洋就是天然大冰箱,肉很难坏掉),起码一段时间不挨饿。
于是我们就看到下面这循环往复的一幕——
憋气,静候。换气,拍;
憋气,静候。换气,拍。
终于……
有因极寒丧命,就有因极寒而逃生。
看完北极,我们看南极。
南极跟北极一样,冷,而且越往里,越冷。
小可爱的帝企鹅们,就是靠挨冻摆脱猎物的——最内层的冷,只有它们扛得住。
在海里嗷嗷一通狂吃后,帝企鹅开始回家。
回家的路并不好走。
你看帝企鹅飞得……都像炮弹了。
企鹅在水中的部分真的不是CG动画,是实拍
打住——
你可能要问,这又是旁观巨兽搏斗,又是身临深海异形,又是追踪企鹅飞翔,怎么拍啊!!!
这就是BBC的本事了。
人力,财力,精力,缺一不可。
拍蓝鲸。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甚至比最大的恐龙还大,每年在海中游弋数千英里,时速超过三十公里,想跟上它,难。
BBC干脆调用一批摄影师,随时待命,一旦发现蓝鲸踪迹,轻型飞机,直升机轮番出动,尽量在不打扰蓝鲸的情况下拍摄。
这么多人,机,都是钱!
BBC有多壕?
为了拍蓝鲸,悄咪咪跟了人家三年多,结果你去翻第一集,蓝鲸戏份不过10分钟。
为这10分钟,拍三年,值不值?
值大发了,全世界从事蓝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都得谢谢他们——摄制组一不小心就跟拍到蓝鲸抚养幼崽的幼儿园之一。
而这,科研工作者们在过去10年都没摸到门路。
拍蓝鲸还算好,个头大,又会浮出来换气。
难的是拍鱼。
海洋面积有多大?
地表面积的两倍,想找某种鱼,就是大海捞针。
摄制组经常无功而返,最惨的一次是在太平洋巴拿马海域,想拍点成群的海洋哺乳动物,结果……
整整6个星期,毛都没拍到一条,要不是最后一群飞旋原海豚及时出现,摄制组都得闷疯了。
第一部《蓝色星球》,节目组整整花费5年时间,一共泡在世界200多个海域。
片中许多海洋生物行为,从未被影像曝光(比如蓝鲸带幼崽的“幼儿园”)。
甚至首次发现从未记载的生物,比如这条外型极不友好的长鳍角鮟鱇鱼。
这么努力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组有关海洋生物的数据。
地球巨无霸,蓝鲸。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从十九世纪中期人类有能力捕杀蓝鲸到彼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至今,因为日本、挪威等一些国家利用了IWC(国际捕鲸委员会)决议的漏洞,打着“科学捕鲸”的旗号每年至少捕杀25000头鲸或海豚;
海豚的自然寿命平均为45年,半数被捕的海豚却在被捕后两年内死去,而圈养海豚的平均生活年限,也仅为5年;
过去50年来,因愈加旺盛的鱼翅贸易,鲨鱼的总数量下降了80%,每年有超过7000万头鲨鱼因鱼翅贸易被杀。
……
还要问为什么吗?
引起大众关心,是整个节目的重要环节
是的,很直白,引起我们的关心。
当你因为这部纪录片,开始关心这些或丑,或萌,或凶的海洋动物;当你因为这部纪录片,开始拒绝观看海洋动物表演;当你因为这部纪录片,开始抵制消费鱼翅、消费鲸制品……
那就是对《蓝色星球》最大的褒奖。
可惜,如今第一部里的许多镜头,现在已无法再见。
这句话说多少遍都不为过——
地球生态就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每张骨牌都是一个物种。一个物种灭绝,便推倒一块骨牌。
继续推。
骨牌的最后一张,一定不是人类。
最后,想看《蓝色星球》第一部的,B站就有。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