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女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古代十大女医: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热播,中国古代的女医生也大受关注。古代医术相当发达,中国医学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在我国医学历史看来,著名的中医多为男性,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事实上,古代也出现了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她们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救死扶伤、为民除病,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道。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曾懿、淳于衍、胡愔、邢氏、蒋氏、方氏十位女子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著名的10位女中医。
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永济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首。
身世坎坷 矢志不渝
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自小上山采药 虚心好学乐钻研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竖起耳朵聆听医理。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
治好久治不愈的病人 医名传四方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自此以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
被汉武帝诏入宫 专为皇太后治病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妁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暗访。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她到宫中以后,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有一天,王太后问她,你有儿子、兄弟吗?义妁说:“只有一个弟弟义纵,但行为不节,不可为官”。但是因为王太后十分喜欢她,仍奏请汉武帝,封义妁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王太后死于元朔三年(前126),因此,义妁的医事活动当在公元前126年以前。可惜她的生平和医学成就都没有成书传世。这个和长今一样的女子,如果用花来比喻的话,应该是一朵盛开的白芍花,安静而坚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耳濡目染 学有所成
鲍姑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父亲鲍靓,亦名静,字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知晓河图洛书。他历任黄门侍郎、南海太守,管辖今广东、广西两省的部分地区。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道教教义十分有兴趣。父亲在南海任太守期间,结识了同样笃信道教的葛洪。父亲“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鲍姑遂与葛洪结为百年之好。
嫁给医家葛洪 助力研炼丹术
嫁给葛洪后,鲍姑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葛洪著作中的很多灸法急救术都与鲍姑的高明灸术有关。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葛洪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鲍姑与葛洪这对情深伉俪双宿双飞,松萝共倚,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鸾凤和鸣治病救人的佳话。
医术精湛 系我国第一位女施灸家
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遗憾的是,鲍姑没有为后世留下著作。然而后人认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吸收了她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例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且较为详细全面地论述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这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
巧治赘瘤 丑女变美女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仙术美名扬 几代人不畏艰辛乞取鲍姑艾
鲍姑的炙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也还有人不怕艰辛乞取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鲍姑仙逝 后人修建鲍姑祠以志纪念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她去世后,岭南人民特地在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来纪念她。
《太平广记》载:崔炜幸得鲍姑炙术
《太平广记》一书,在《崔炜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鲍姑升仙后,到唐贞元中节,在广东番禹人陈设奇珍异宝于佛庙时,鲍姑化为一乞食老妪,不慎打破人家酒瓮,无钱赔偿,正受到殴打,崔炜怜悯之,脱衣抵偿,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炙赘疣,今有越岗山艾少许奉给你,每遇赘疣,只一炷之,不独愈苦,兼获美艳,崔炜接受后数日,遇老僧赘于耳,炜出艾试炙之,果如鲍姑所说,后又由老僧介绍他下山治一位家财巨万的姓任富翁的赘疣,炜因出艾,一炙而愈。任翁告炜说:谢君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先生。这段记载,把鲍姑的越岗山艾,当成神艾,反映鲍姑炙术名不虚传,她制的越岗山艾,疗效极好。去掉美丽神话来谈,可能是崔炜间接地得到鲍姑再传弟子的炙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相传其神奇医术为山中仙人所授,并受赠《痈疽异方》。其貌美心慧,精通百草,扶危救弱,声名远播朝野,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医师之一。
得人真传苦钻研 精通外科成名医
宋代的张小娘是个外科医生,据说是一位银鬓老郎中传给她的医术,还赠给她一部《痈疽异方》,经过不断的钻研与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患有疮疡痈肿的病人来求医,经张小娘诊治后,无一不见奇效。后来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养颜美肤秘方深得宫中女性喜爱
皇帝后宫的嫔妃、皇后听说了这位医术高明的民间奇女子,便将张小娘子召进宫去,向张小娘子讨要养颜美肤的房子,以保肌肤娇润细滑,青春不老。之后,张小娘子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不断调制出以中草药为配方的美容养颜秘方,有洗面方、洗头方、沐浴方、香衣方、玉颜方等供皇妃们使用,还为他们解决各种妇科问题。因为养颜方效果显著,成为王宫贵族女子、夫人们争相使用的养颜秘方,而她自己也变成水灵貌美的温婉女医师。
仁宗皇帝赐名“张小娘子”
仁宗皇帝看到后宫妃子们经过张小娘子养颜秘方的调养,各个变得貌美如花,肤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龙颜大悦,又见张小娘子年过三十,仍如十八处子,仁宗皇帝遂称张小娘子为“女医圣”,赐名“张小娘子”。(唐宋年间,不管是否相识,男子称呼年轻貌美一点的女子,一律称为“小娘子”,仁宗皇帝赐名寓意着张小娘子的医术高明,能让女子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谈允贤(1461年-1556年),明朝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汉代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明朝谈允贤)之一。
受祖母所传 得精湛医术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五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
在外行医治疗女病患 名声远扬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
著有《女医杂言》 古代少见的专科医案书
到了谈允贤50岁时,想到离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整理汇集,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
《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
晚年遭受重创 儿子早逝孙子获罪
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臻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查看更多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个人观点
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乡民之惨状,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瘟病条辩》,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这居多”。
辨证相当仔细
曾懿辨证是相当仔细的,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她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阳气虚也,小建中汤主之。“温热病毒之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生忽视。由此可见,曾懿对瘟病治疗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曾懿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并举例说:“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此经验良方也”。曾懿往往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非常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十分危险,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慢慢咽下,总算脱离了危险。后来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重视民间经验
曾懿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她在院北某地听到一个士兵说,以前他从军到一个地方,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数日,他到一个集市游荡,走得口渴,又没有茶水可买。只见一个小贩,用一大锅煮鸡十几只现卖、这个士兵实在口渴得厉害,就与小贩协商,买了点锅中鸡汁饮以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于是,此兵就连买几大碗鸡汁饮服。以后他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曾懿听了以后,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时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还要加强“运动使血烙(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她认为“昔者女人,幽囚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可见,曾懿的思想是较为进步的。
曾懿二十岁与江南才士袁学昌(号幼安)结为连理。袁为江苏武进人,才学出众,曾懿与之结合后,曾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其间夫妻间朝夕讲求,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
...查看更多
淳于衍,是汉宣帝时期的宫廷女医,是我国最早的专职妇产科医生。她不幸被扯入宫廷斗争,受霍夫人威逼,毒害许皇后。后又得到霍光的庇护而逍遥法外。
淳于衍也是汉代女名医,医术高超,但她在历史上的形象就远没有前辈女医义姁光辉了。
淳于衍于汉宣帝时,在宫廷任女医,她的丈夫是掖庭户卫,工作辛苦,因此淳于衍一直想为丈夫谋一份好差事。汉宣帝时,霍光大将军掌握了大权,权力很大。于是,淳于衍乘一次为霍光妇人诊病的机会,请求霍夫人帮忙将自己的丈夫调到安池监去。这时,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正有孕在身,将要分娩,霍夫人正想除去皇后许平君,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送进宫中取代许平君当皇后。霍夫人见淳于衍有求于己,顿时心生一计,威胁加利诱,逼淳于衍下毒毒死许平君,并答应事成之后,全力相保。淳于衍骑虎难下,只好捣附子药入宫,乘为许皇后诊治用药的机会下毒,狠心毒死了分娩生产后的许皇后。事后,霍家一力相保,汉宣帝也没有深究此事。霍成君也得以进宫成为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
但天理昭彰,五年后,霍家发动政变失败,招致灭族。霍成君皇后之位被废黜,打入冷宫,再十二年后,霍成君自杀于云林馆。史书上虽未专笔记载女医淳于衍的结局,但必定是受到了霍家的牵连,下场自然不会太好。
淳于衍无疑的是一位凶手,罪行不能宽恕。但我们也为她悲哀,常有些人无缘无故、阴差阳错的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阴谋陷阱,文学作品或影剧舞台上,多的是这种离奇遭遇,而且几乎全以喜剧收场。无奈的是,在真实的人生,却必然是一场悲剧。
霍显的手段,先从亲亲热热称对方的别名开始,以全国最高统帅夫人之尊,几声「少夫」,便足以使对方神魂颠倒。而以后更把能不能当皇后的压力,放到淳于衍肩上,使淳于衍发现自己的重要。她终于接受,当然是利欲薰心。但是,她如果不接受,她的下场可是显而易见。全国最高统帅夫人在她的内宅格杀一个微贱的妇女,跟格杀一只老鼠没有分别。她只要顺口宣布一项罪状──诸如偷东西被发觉,还要拒捕之类,证据证人,可装满一火车。谁又知道她是冤死?淳于衍可以假装答应,然后逃亡。可是,她手握着足以使霍家灭族的把柄,史书上虽没有交代,却可以推断,霍显不会不防备这一招。恐怕还没有逃出长安城,警骑已到。她如果指控霍显要她谋杀皇后,谁能相信?当时是农业时代,社会人口流动量极小,她跟她的丈夫、儿女,根本无处容身。
人生有太多无奈,自己不能为自己作主,一不小心栽到贼船上,根本无法自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法治的和容忍的社会,使这些被命运摆弄的人,受到保护,他们如果不肯向黑暗屈服,仍可以跳出是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胡愔,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或见素女子,居太白山 (位于陕西郡县南)。据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补泻图序》,后题大中二年戊辰岁(公元八四八年)述,则胡愔为晚唐人。
胡愔的著作,《唐志》著录《黄庭内景经》一卷。宋《崇文总目》医书类著录《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道书类著录《黄庭外景图》一卷,均为女子胡愔撰。《总目》又著录《黄庭内景图》一卷,余锡鬯云: “《唐志》、《通志》并作胡愔撰,考医书类三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亦胡愔所撰,或是一书”,但《宋志》著录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又有《黄庭内景图》一卷,似为二本书,或同一著作的两种抄本。《宋志》著录胡愔的著作还有:《黄庭外景图》一卷、《补泻内景方》三卷。又,见素子《洞仙传》十卷,此见素子疑为另一人。
今所见胡愔的著作有:《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一卷,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五十四;《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说》一卷,见收于《道书全集》;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国字号还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二着,论旨相同,但文字互有出入。二篇前均有序文,大意相契,亦略有文字差异。前本先后言肺、心、肝、脾、胆诸脏,分析各脏的次第为:一、图说,明某脏之生理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功能等,二、修养法,言以气、津、思等方式调和各脏;三、相病法,诊断脏腑病症;四、治病方,对症下药,各有处方;五、吐纳法,以气调理肝、脾、肾、胆四脏,六、忌食法,分时节禁忌食物,如肾病 “十月勿食椒”等;七,导引法,劳动肢体,旨在活动筋脉,去诸脏积聚风邪之气。
《黄庭经》是道教养生学的基本经典,南北朝时已具广泛的影响。但因《黄庭经》行文隐晦,所以南北朝只在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上层士人中流传。唐初,梁丘子白履忠首注《黄庭》,对《黄庭》养生学的普及,有一定的影响。但白履忠之注,仍依《黄庭》次第,虽有些名辞诠释,但仍难免滞涩。有唐一代,《黄庭》学日益昌盛,诸说滋起,胡愔《补泻图序》云:
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差之毫厘,谬逾千里。所谓异端,大概是指从神秘主义角度解释《黄庭》之义。
胡愔堪称晚唐独树一帜的《黄庭》学专家,她研究《黄庭经》的主要特点,是涤除其中神秘的因素,纯粹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清晰明白,不杂繁术。其道可学而得,其术可修而就。凡研究《黄庭经》及道教养生术者,不可忽略。因其着多言医道,非笔者所善,不敢妄说是非,且存而不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邢氏
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八中,记载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女医邢氏。她是南宋绍熙年间人,当时的阁门官韩平原要出差,邀请她来为自己诊脉,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地完成这次旅行。邢氏诊脉后,认为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需要担忧的是他夫人的身体。果然不出邢氏所料,几个月后,韩妻就病故了。
当时还有一个叫朱胜非的丞相,他的儿媳妇病了,也邀请邢氏来为其诊治。邢氏看过以后,说这是小病,不吃药也会好的,但她却不能怀孕,一旦怀孕将必死无疑。全家人都不相信,认为邢氏危言耸听,毫无根据。可后来的情况却如邢氏所言,这女子怀孕后不久也病故了。周密评价邢氏说:“余谓古今名医多矣,未有察夫脉而知妻死,未孕而知产亡者。呜呼,神矣哉!”
蒋氏、方氏
明朝安徽休宁人。蒋氏是婆,方氏是媳。婆媳二人,继承家学,专业儿科。凡急慢惊风、癫痫、疳疾,经她们治疗,无不着手成春。人们称赞她们是神医国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医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难医”、“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的说法。特别是皇帝后宫的女病人,男医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随便请男医生进宫去为女患者看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女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