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的发现对人寿命的延长至少贡献了10岁,抗生素真正用于临床是1941年,青霉素首先被发现,当时是非常有效的药物,使用量非常小。

但现在就是上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使用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它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了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抗生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

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对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细菌,也就是所谓的超级细菌,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为了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3、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敏试验,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1、病毒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一旦确认为非细菌性感染者,应立即停用抗生素。

3、凡怀疑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力争在使用抗生素前按疾病诊疗常规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

4、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对原来使用的抗生素进行必须的调整。

选用抗生素同时要注意药品来源及价格。

5、联合使用抗生素应有严格的指征。

一般适用于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要长期用药细菌又容易耐药的病例,以两联为宜,但要合理掌握疗程。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疗效,不增加不良反应,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严禁无根据的随意联合用药。

6、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及时停用抗生素,但败血症、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慢性肾盂肾炎、弥漫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结核及某些重症感染可视情况而定。

7、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生素72h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加重者,应多方面分析原因。

确属抗生素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改用其他敏感性药物。

8、一般情况不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

特别是滥用广谱抗生素,对无感染征象的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糖尿病、非感染性休克、慢性肾脏疾患,一般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9、所有胃肠道手术及胆囊手术除其他术前处理外,可术前1h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

10、只有对急性风湿热病人,可定期使用青霉素G,以杀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

11、对其他选择性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颅内手术及骨、关节手术,矫形手术可在术前1d开始使用抗生素,手术后使用时间根据病情决定。

12、必须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强调综合治疗,不要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据悉,卫生部将尽快起草并下发《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责任人,明确抗生素分级管理、处方点评等相关制度。

专家建议,对抗生素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即不自行购买抗生素,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不随便停药;一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二问医生抗生素怎么吃,三问一天吃多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把方法和用量用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