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细蛾如何识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荼细蛾又称三角卷叶蛾,以幼虫取食茶树嫩叶,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产量。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贵州、云南、山东、台湾等省(区)。发生特点:茶细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成虫体长4〜6毫米,翅展10〜13毫米,头、胸部暗褐色,颜面披黄色毛。前翅狭长,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并达前缘有一个金黄色斑纹;后翅暗褐色,缘毛长。卵椭圆形而扁平、无色,具水滴状光泽,近孵化时较混浊。幼虫共5龄。幼虫口器褐色,体乳白色,半透明,体表长有白色短毛。低龄时体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向后渐细;长大后体呈圆筒形,能透见深绿色或紫黑色的消化道。蛹圆筒形,长5.0〜6.0毫米,淡褐色。蛹茧灰白色,长椭圆形,茧长7. 5〜9.0毫米,宽1.6〜2.0毫米。茶细蛾在茶树中、下部叶背以蛹结茧越冬。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发生7代。幼虫发生期在浙江杭州1〜7代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中旬,6月下旬至7 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按茶季分,春茶约发生1代,夏茶2代,秋茶4代。蛹多在清晨羽化。成虫白天静伏,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静止时前、中足靠拢,直立,举起体前部,翅端靠近物体表面,似“人”字形。雌蛾产卵前期2〜3天。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第1〜3代为44〜68粒,其余各代较少。成虫寿命除第7代10〜U天外,其余各代均在4〜6天。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卵在芽叶上的分布,以芽下第二叶居多,占47.25%;芽下第三叶次之,占33.22%;芽下第一叶再次之,占19. 53%。卵历期一般在3〜5天。幼虫孵化后,从叶片的下表皮潜人,在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形成潜道。潜叶期在4〜5月和10月间约需10〜10. 4天,11〜12 月为7天,6〜8月间约5天,9月4. 5天,7月3. 8天。幼虫 3龄起进人卷边期,即幼虫从潜道中爬出,在嫩叶边缘吐丝将叶缘向背面卷折,幼虫在卷边期除7月份约2.5天和10月份6 天外,5〜6月份、8〜9月份和11月份均为5天左右。4龄后期开始转为结苞期,即幼虫自嫩叶尖向叶背(个别向叶正面)卷结成三角形虫苞,在苞内取食,留下一层表皮,虫粪留在虫苞内。一般每一虫苞1头幼虫,少数2〜3头幼虫。结苞期在 5〜6月间为10天,8〜11月为8天左右。防治措施:① 分批采摘。茶细蛾卵均产在茶叶的收获部分,幼虫也均栖居在这一部分,因此,实行分批勤采,可有效地减轻为害。调查表明,不采茶的留养茶园新梢有虫率比多次采摘的茶园高出3.95倍,比5天采一次的茶园髙出35.6倍。② 适时修剪。大部分茶区在茶季结束后或次年春茶前有轻修剪的习惯,如果结合防治茶细蛾,修剪时期最好是在越冬代幼虫化蛹前,因为这时茶细蛾幼虫大多在茶树蓬面上,防治效果较佳。③ 药剂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潜叶、卷边期,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喷雾为宜。药剂可选用 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98%杀螟丹可溶性粉剂 2500〜3000倍液或2. 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Caloptilia.theivora.Walsingham,属鳞翅目,细蛾科。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成虫体长4~6mm,触角丝状,头、胸暗褐色,颜面被黄色毛。前翅狭长,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处有1个金黄色三角形大纹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黄色。雌蛾末节被暗褐色长毛。卵扁平,椭圆形,无色。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短毛,低龄阶段体略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向后渐细,后期体呈圆筒形,能看见深绿色至紫黑色的消化道。蛹圆筒形,浅褐色,头顶有1个三角形刺状突起,腹末有8枚小突起。茧长椭圆形,灰白色。 茶细蛾成虫 茶细蛾幼虫 茶细蛾茧 茶细蛾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