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姓氏的由来 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符号,在我们中国,姓氏与名字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博大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也丰富多彩,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探索中国姓氏文化的古老秘密吧~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人们首先有姓,而氏是从姓那边派生出来的,直到汉代,姓和氏才合为一体。 如今,我们中国人的姓有很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而来的。姓是女字旁,具有血统传承含义,比如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人们以母亲为姓,像姬、姜、姒、姚等这些女字旁的字,都是姓。而氏是群居氏族部落的标志名号,就像现在我们住的小区,就以小区名字为我们的氏。 那么,现代人的姓氏还有哪些源流呢? 很久以前,人们一般以居住地或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比如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这些原本是国家的名号,归属于此国的贵族和人民常以国名为姓。 在古代,国家的下一等级是诸侯国君赐予大夫官员的封地,被称为“邑”。很多人就以邑名为姓。像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 邑的下一级行政单位是乡、亭,比如裴、陆、阎、郝、欧阳等,在古代都能找到同名的乡、亭。 还有一种,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作为姓的,因此,这些姓以复姓为多,一般都带有邱、门、乡、间、里、野、官等字,我们比较熟悉的“西门”一姓,不仅中国有,就连喜好使用居住地为姓的日本也有。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所以,因为亲属血缘而产生的姓也为数不少。 有的姓是来源于老辈的名或者字,而且为数颇丰,据统计能达到五六百个,其中复姓就有近200个。周平王的儿子字林开,本来是姓姬的林开的后代们,因为嫡庶的关系都以“林”姓传于后世。宋戴公的儿子字皇父,皇父的孙子没跟爷爷姓一个姓,而是取了爷行的字为姓,可能是这个姓容易引起“大不敬”的误会,所以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还有的姓是根据兄弟顺序取的姓。在古代,老大的名字里有伯或者孟,老二名字里是仲,老三就是叔,老四就是季等等。有些人就用祖先的排行作为自家的姓。现如今,姓孟的祖先必定是在家排行老大的,至于那些姓“叔”的,大家可要注意了,人家的姓不是装大辈儿,而是因为人家老祖宗在家排行老三。 鲁庄公的二弟后代本来应该姓仲或者姓仲孙,可因为这位老祖宗有点不争气,犯了弑君之罪,因此,他的后代集体抛弃了祖姓,而跟着鲁庄公的排行姓孟了。 古代人具有高度的职业素养,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而且,他们将这种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投射到自己的姓上。有的人做过大官,就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在古代都是权力很大的官儿,官二代们为了发扬祖上荣光,便以官职为姓传之于后人。除了位列三公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还有的单姓能看出这些人的祖上当官时的职权范围,比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除了官员,也有无官无职的老百姓以个人技艺才能作为姓的,比如巫、卜、陶、匠、屠等。 通过研究姓氏,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民族大融合之前,中国人的姓氏大多“就地取材、有根有据”。民族大融合开始以后,随着汉化观念的增强,很多少数民族人民也改了汉姓,比如南北朝时期有个很出名的皇帝叫刘渊,其实他本是匈奴族人,因祖上与汉朝皇室相好,所以一起跟着改了汉姓“刘”。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军阀皇帝叫刘知远,其实他本是突厥族的后代沙陀人,他的父亲假说自己姓刘,于是这一支沙陀人姓了汉姓--刘。 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后来当了南汉的皇帝。所以,现今很多姓刘的未必来自汉朝刘氏一支,而有可能是匈奴或者突厥人的后代。 犹如百溪入江河再汇聚成海洋,姓的源流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味儿十足。不过,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有姓呢?曾有句话说道:姓名只是一个代号,不过,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名字来区分,为什么还要将姓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的呢?其实,这都是中国人的老祖宗--伏羲琢磨出来的。 目的是啥呢?是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 伏羲的大名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正八经的中华民族老祖宗,关于他,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他是女娲的兄弟,这两人近亲结婚繁衍了人类。所以,伏羲被列为三皇之首。 原始社会初期是不讲计划生育这一套的,本来人口就少,再加上生活条件恶劣,传宗接代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所以人们都是群居杂婚,再加上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于是出现了很多近亲婚育的弊病。 不久,伏羲就发现了其中的危害,于是他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可以通婚的嫁娶制度。这样一来,不仅血亲通婚的弊端消除了,同时,也用道德规范了万民,“远禽兽,别婚姻”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 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他的氏是轩辕,伏羲是他的名。后来的黄帝本是伏羲的后代,按理来说也应该姓轩辕,但在这个时期,为了区分部落首领之间的不同,他们一般都改姓为部族栖息的地名。 黄帝住在姬水旁,所以以姬为姓,不过后世都没有忘记他的“皇家血统”,所以称其为“轩辕黄帝”。史料记载,他的25个儿子有14人有姓,分别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姞、儇、僖、依十二姓,其中有4人分属二姓。“儿子不跟老子姓”,即使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也是非常少见的,这其实是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有关。 同理,炎帝住在姜水边,以姜为姓。祝融的后代也没跟祖宗姓一个姓,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此时,氏也从部族名号转为阶级等级的坐标,统治者给他人赐土封氏,更便于治理国家。 到了夏、商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也有氏,姓氏成为皇室宗族的独特图腾。 到了周朝,也就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史上对姓氏制度的记载也日渐完善。 首先,周王为姬姓,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中,有的是周王的宗室亲属,其中就有改姓的,或者依然保留姬姓的;不是亲戚的,便赐姓或者以封地为姓。虽然此时贵族仍然有姓,但只有女人才称姓,在史书上,如果我们看到周朝某女子叫齐姜,这就表示,这位女子住在齐国,而姜是她的姓。齐姜出嫁到鲁国,她的丈夫是栾氏,那么,我们就要改口叫她鲁姜,或者栾姜。因为当时同姓不许通婚,所以,她的丈夫肯定不跟她一个姓,这就避免了了女人出嫁后改姓的问题。可见,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并不是泼出去的水,反而女儿才是传后人。 到了先秦,姓的规则可谓是空前绝后。比如孟姜女这个名字,并不是说她娘家姓姜、婆家姓孟,而是说,这女子父辈以上姓姜,她本身在这一辈儿里排行老大,所以是“孟”,而“女”指代性别,说明起这个名字的人是个女人。按“姓规则”,并没有长久地沿用下去。到了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于是,为家族分类的氏不再留存,天下开始一姓便为一家人。 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源远流长,姓氏作为一种文化也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其独有的特点和魅力,也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