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热(羊流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Q热Q热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动物传染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伴随不同程度的肺炎和肝炎的类感冒症状。虽然急性发病者通常具有自限性,但是仍然有人偶尔死于这一疾病。心内膜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表现。Q热呈广泛分布,医生应该警惕这种疾病的表现随着地区差异而不相同,研究提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是长期后遗症。EdwaedDerrik在1937年描述这一疾病,当时病因不明,所以命名为Q热(query:疑问),他“希望这种疾病将来人们对其有更多了解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名字”。虽然不到10年Q热的病原体就被发现,宿主被找到,感染途径也被阐明,但是这一名字仍然被保留,也许是因为研究人员喜欢在文章中使用这一名称。Derrik描述的来自Queensland的9个Q热病例是澳大利亚医学杂志被引用最多的文章第4名。体(Coxiellaburnetii)同时被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机体发现,柯克斯(Cox)是从蒙大纳(Montan)的九里溪(NineMileCreek)附近的蜱身上发现的,而伯纳特(Burnet)是从Derrik的患者体内找到的。微生物学伯纳特柯克斯体(Cburnetii)最初命名为伯纳特立克次体,因为它符合立克次体的一些特征,例如属于细胞内的有机体,利用蜱为宿主。但是,伯纳特柯克斯体的16SrRNA序列测定和基因组实际上和嗜肺性军团病杆菌有同源性。这些病菌都属于蛋白质细菌的γ组,而与立克次体所属的α组相去甚远。虽然现在仍然用“立克次体”称呼伯纳特柯克斯体,但实际上在分类学上是不正确的。伯纳特柯克斯体是一种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尽管整个生命周期还不是很清楚,在电子显微镜下是很容易区别小细胞变体(SCV)和大细胞体(LCV)的。SCV抗热,对于压力和化学制剂耐受性很好,在各种环境下能够很好生存,而LCV在宿主的单和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繁殖。伯纳特柯克斯体被动进入宿主细胞的吞噬体后延缓了吞噬体被溶酶体溶解,据推测伯纳特柯克斯体正是利用这种延缓时机从SCV转变为LCV,伯纳特柯克斯体以酸性(PH4.8)溶解吞噬溶酶体为温床。伯纳特柯克斯体有两种抗原阶段,从患者或者实验室动物身上直接提取的菌株为阶段Ⅰ,而从重复传代的含胚的鸡蛋获得的为阶段Ⅱ。截断改变是由于染色体缺失是由于不可逆的细胞脂多糖改变。急性病例的抗体反应是机体阶段Ⅱ的基础。然而,从阶段Ⅱ获得的灭活疫苗保护作用很差,而阶段Ⅰ菌株被应用于疫苗的制作。伯纳特科克斯体遗传学是同系的,但是可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区别,相关的菌株来自相邻的地区。临床表现Q热有急性或慢性表现,而长期后遗症则被视为第三种表现,无症状感染也很常见。在瑞士峡谷的一次爆发,大约50%的血清转化者发病。急性病程急性Q热通常表现为类感冒症状,伴随不同程度的肺炎和肝炎。因为症状多样而缺乏特异性,这种疾病经常被漏诊,而发热并不是每次都出现(表1),这导致诊断更加困难,这种疾病致死率为1-2%,心肌炎发生率很低(<1%),但却是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Derrick最初对这种疾病的描述包括发热、严重头痛(尤其眼睛后面更严重),僵直、全身出汗、肌痛、关节痛、食欲减退和迅速体重减轻。5-20%的病例会出现皮疹。138例未使用抗生素的病例中,发热持续5到57天,中数为10天,住院患者比例为5%,但是有症状的患者住院比例高达63%(16人中有10人)。Q热的类感冒症状中,肺炎常伴有咳嗽,胸膜炎性胸痛,而胸部放射照片没有特异性,肺炎症状通常比较轻,但是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性窘迫也偶有发生。肝炎病例中黄疸少见,但是肝脏肿大和肝转氨酶升高很常见。在澳大利亚一家医院的报告中,111名患者中只有1人出现黄疸,而有51%患者出现肝肿大,85%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Derrick最初报道的9例患者有1人有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