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酸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怎么排尿酸,怎样快速降低尿酸
尿酸由人体的肝脏、骨髓、肌肉等生成,在未经分解的情况下由肾脏、消化器官排出体外。
成年男性体内的尿酸总量为7毫摩左右,其中将近一半每天交替排出体外。如果生成量增加,排泄量减少,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增高,出现高尿酸血症即痛风。
尿酸高很可能引起痛风病,因此以预防痛风病为首任。如果身体仅是尿酸高,那么可以通过饮食调理。
1.多喝水,每日保持1500~3000毫升,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
2.禁酒,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严格戒酒,啤酒加海鲜绝对禁止。啤酒本身含有酒精,会使尿酸的排泄受到影响;而且酒精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使尿酸增高。
海鲜含嘌呤和蛋白质,大量摄入蛋白质会使我们人体处于一种微酸的环境,这样会促进尿酸结晶的形成;另外,短期大量摄入海鲜,大量的嘌呤会使尿酸急剧升高。
虽然我们饮食因素只占尿酸的10%~20%,但是短时间内大量吃海鲜导致尿酸急剧升高,再喝酒影响排泄。
3.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像花生,牛肉,猪肉,海鲜,如动物的内脏、沙丁鱼、金枪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鱼虾类、鲜肉、豌豆、菠菜、酒等!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4.控制高蛋白,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动物内脏心、肝、肠、肾、脑和肉汤等以及沙丁鱼、虾、贝等海鲜都应少吃。
蛋白质以牛奶、鸡蛋为主。
5.减少食盐摄入量,饮食中蔬菜水果牛奶不限量,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
2排尿酸药的作用及分类 该什么时候用
排尿酸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从而迅速持久地降低血尿酸浓度。
适用于有关节炎急性发作史而无痛风石及肾结石、肾功能正常、血尿酸增高及24小时尿尿酸5.4mmol(900mg)者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常用排尿酸药有以下几种:
(1)丙磺舒(Probenecid,羧苯磺胺)
丙磺舒可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的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而降低血尿酸的浓度;从而缓解或防止尿酸盐结节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结节的溶解;但丙磺舒无抗炎、镇痛作用。
丙磺舒口服吸收完全,代谢及排泄较慢,适用于痛风间歇期的治疗。开始剂量0.25g,每日1—2次口服,两周内逐渐增加至0.5g,每日2-3次;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2如丙磺舒的主要副作用为过敏性皮炎,少数患者可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等;对磺胺药过敏;肾功能减退者忌用。由于丙磺舒能抑制青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的排泄,故该药不宜与水杨酸钠、利尿酸、双氢氯噻嗪、保泰松、吲哚美辛和口服降糖药同服。超剂量服用时可引起中枢兴奋、惊厥、呼吸抑制,须严格注意。
(2)苯磺唑酮(Sulfmpyrazone,苯磺保泰松,磺吡酮)
苯磺唑酮为保泰松的衍生物,可竞争性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从尿中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减缓或预防痛风结节形成和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还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存活时间的作用,因此被认为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危险;同时还有微弱的抗炎镇痛作用。
苯磺唑酮的半衰期约3小时,大部分由肾脏排泄,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每次口服0.1-0.2g,每日1-2次,剂量町递增至每日0.4-0.8g,时间可用至1周;维持量为每次0.1-0.2g,每日2次。
苯磺唑酮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约为10%-15%,与食物或碳酸氢钠同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临床还有用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报道。
本药应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控制2周后方可使用,不可与水杨酸钠同服,以上均应注意。
3痛风患者多出汗的危害 尿酸又是如何排出体外
排出的途径有两条:
1、通过肾脏随尿排出,这是最主要的排出途径,大约60-70%的尿酸由这一途径排出。
当尿酸随血液循环流入肾小球时,几乎全部由肾小球滤过,其中大多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然后又由远曲小管分泌而随尿排出,所以完整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状态是保证尿酸排泄的重要条件.肾脏有病变时尿酸排泄减少,血中尿酸升高而引起痛风属于继发性痛风。
2、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这一途径不是主要的。
一个健康成人按每日生成600-700毫克尿酸计算,大约400-500毫克由肾脏排出,150-200毫克由肠道排出。
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尿酸生成量过多,超过了肾胜排泄的最大限度时(肾脏每日尿酸的最大排泄量约为800~1000毫克),血尿酸即升高,尿酸就易在关节、肾胜沉积而导致痛风。
除了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总称为肾功能)维持正常这个先决条件外,尿量与尿酸碱度(即尿pH)也是尿酸能否由肾脏充分排泄的重要条件。
当饮水量不足而致尿量减少、,尿液偏于酸性时(尿pH低于5.5以下),尿酸就不容易溶解于尿中随尿排出,而易沉积于肾脏内,即使肾功能完全正常也是如此。所以为了使尿酸充分排出,就必须有足够的饮水,使尿量充足。
痛风患者多出汗的危害: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由于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非常高,在炎热的夏季,出汗是调节体温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说出出汗是挺好的事。
但是如果您患上痛风的话,就应该特殊对待了。
提醒:痛风患者不宜多出汗。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所以此病在治疗时,降低血尿酸的含量是一大重点。
尿酸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故应多饮水,患者一天的尿量不能少于2000毫升。
人在冬天,一天尿量保持2000毫升并不难,而在挥汗如雨的高温季节,即使大量饮水,尿液还不是很多,这有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和形成尿酸性肾结石的危险。
饮水的时间宜放在三餐之前,以免饭后大量饮水而引起胃胀;临睡前也是饮水的时机。
痛风病患者饮水有讲究。尿酸在尿液偏碱性时容易排出。
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pH值6.5~8.5,市场上供应的几种品牌的矿泉水注明pH值为7,纯水是用反渗透法制取的,pH值一般为6.0左右(品牌上未注明),略偏酸性的纯水对痛风病人无疑是个缺点。
故痛风病人的饮用水还是选择普通自来水为好,也可选用矿泉水。如果肾功能好的病人可加服小苏打片,每日3次,每次1克,以碱化尿液。
4高尿酸血症肾病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1.一般治疗 调节饮食,限制高嘌呤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过胖是防止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环节。已有高尿酸血症者,维持足够的尿量和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排出。
2.排尿酸药物 用药物治疗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的指征是: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不能被去除;去除后未能纠正高尿酸血症至7.0mg/dl(420μmmol/L)以下;患者有 2~3次痛风发作或有痛风石且肾功能好的患者,可长期持续服用依他尼酸(利尿酸)药物,如丙磺舒(羧苯磺胺)和苯溴马隆(痛风利仙,苯溴酮)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并注意保持较多尿量和应用碳酸氢钠(1g,3~4次/d)碱化尿液,可以减少前述危险,尤其在治疗的头3周。常用促尿酸排泄药为磺吡酮 (磺酰吡唑酮),起始剂量应为50~100mg,2次/d,逐步增加到200~400mg,2次/d。随肾功能减退,促尿酸排泄药疗效减低,当肌酐清除率低于50~60ml/min时疗效甚微。
3.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主要是别 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减少黄嘌呤和尿酸合成。由于别 嘌醇具有预防尿酸和草酸钙肾结石的作用,已确立痛风诊断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已有尿酸结石的患者,应用该药治疗。在有肾疾病的患者,这一预防措施尤其有效,这些患者对促尿酸排泄药反应差。
继发痛风和骨髓增生疾病也是别 嘌醇治疗的指征。
尿酸合成抑制剂(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剂量应随GFR降低而减少,别 嘌醇对不同个体的有效剂量范围从100mg/d到300mg/d,对GFR为30ml/min者合适剂量为100mg,对GFR为60ml/min者合适剂量为200mg,对GFR正常者合适剂量为300mg。由于硫唑嘌呤和巯基乙醇的失活依靠黄嘌呤氧化酶,别 嘌醇对这种氧化酶的抑制可增加前述两药物的毒性。
4.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可选用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对控制关节炎疼痛效果最好,剂量为1mg,2次/d。在总量达到4~8mg时,减为0.5mg/d。
5.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放疗和化疗时,应充分水化、碱化尿液或使用别 嘌醇预防。
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前应用别 嘌醇可预防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肾病的发生。
5影响肾脏排泄尿酸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影响肾脏对尿酸排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细胞外液量。当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减少而分泌增加,使尿酸的排出量增加,血尿酸降低。
如细胞外液量减少时.近端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分泌量无变化,尿酸排出量减少,血尿酸升高。
(2)年龄。小儿肾脏对尿酸的转运功能尚未完善,尤其是重吸收功能极低,故血尿酸水平较低。随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步完善,至成年时血尿酸排泄达到正常水平。
(3)pH值。尿酸溶解度与血、尿的pH值密切相关。
生理状况下血pH值为7-35~7.45,此时尿酸盐的最高溶解度为420微摩/升,血尿酸浓度超过500微摩/升时,将沉积于组织。
尿pH值影响因素多,变化较大,当尿pH值高于7.0时,尿酸盐最高溶解度为12000O微摩/升,如尿pH值为 4.5~5.0时,尿酸呈非离子游离形式,溶解度明显降低,仅为900微摩/升,易形成尿酸性结石。
(4)酸中毒。无论是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还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均可使体内有机酸增高,能直接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排泄,故使尿酸的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
(5)激素。血管紧张素、去甲上肾上腺素可收缩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减少.尿酸清除率降低,引起血尿酸升高;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雌激素可使尿酸排泄增多,血尿酸降低,故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几乎都出现于更年期后。